主成分分析PCA
降维的必要性
1.多重共线性--预测变量之间相互关联。多重共线性会导致解空间的不稳定,从而可能导致结果的不连贯。
2.高维空间本身具有稀疏性。一维正态分布有68%的值落于正负标准差之间,而在十维空间上只有0.02%。
3.过多的变量会妨碍查找规律的建立。
4.仅在变量层面上分析可能会忽略变量之间的潜在联系。例如几个预测变量可能落入仅反映数据某一方面特征的一个组内。
降维的目的:
1.减少预测变量的个数
2.确保这些变量是相互独立的
3.提供一个框架来解释结果
降维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用户自定义复合等。
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不仅仅是对高维数据进行降维,更重要的是经过降维去除了噪声,发现了数据中的模式。
PCA把原先的n个特征用数目更少的m个特征取代,新特征是旧特征的线性组合,这些线性组合最大化样本方差,尽量使新的m个特征互不相关。从旧特征到新特征的映射捕获数据中的固有变异性。
预备知识
样本X和样本Y的协方差(Covariance):
协方差为正时说明X和Y是正相关关系,协方差为负时X和Y是负相关关系,协方差为0时X和Y相互独立。
Cov(X,X)就是X的方差(Variance).
当样本是n维数据时,它们的协方差实际上是协方差矩阵(对称方阵),方阵的边长是。比如对于3维数据(x,y,z),计算它的协方差就是:
若,则称是A的特征值,X是对应的特征向量。实际上可以这样理解:矩阵A作用在它的特征向量X上,仅仅使得X的长度发生了变化,缩放比例就是相应的特征值。
当A是n阶可逆矩阵时,A与P-1Ap相似,相似矩阵具有相同的特征值。
特别地,当A是对称矩阵时,A的奇异值等于A的特征值,存在正交矩阵Q(Q-1=QT),使得:
对A进行奇异值分解就能求出所有特征值和Q矩阵。
D是由特征值组成的对角矩阵
由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知,Q的列向量就是A的特征向量。
Jama包
Jama包是用于基本线性代数运算的java包,提供矩阵的cholesky分解、LUD分解、QR分解、奇异值分解,以及PCA中要用到的特征值分解,此外可以计算矩阵的乘除法、矩阵的范数和条件数、解线性方程组等。
PCA过程
1.特征中心化。即每一维的数据都减去该维的均值。这里的“维”指的就是一个特征(或属性),变换之后每一维的均值都变成了0。
很多数据挖掘的教材上都会讲到鹫尾花的例子,本文就拿它来做计算。原始数据是150×4的矩阵A:
每一列减去该列均值后,得到矩阵B:
2.计算B的协方差矩阵C:
4.2248414 0 0 0
0 0.24224437 0 0
0 0 0.078524387 0
0 0 0 0.023681839
V=
0.36158919 0.65654382 -0.58100304 0.3172364
-0.082268924 0.72970845 0.596429220 -0.3240827
0.85657212 -0.17576972 0. 072535217 -0.47971643
0.35884438 -0.074704743 0.54904125 0.75113489
每个样本正好是二维的,画在平面坐标系中如图:
鹫尾花数据集共分为3类花(前50个样本为一类,中间50个样本为一类,后50个样本为一类),从上图可以看到把数据集映射到2维后分类会更容易进行,直观上看已经是线性可分的了,下面我们用自组织映射网络对其进行聚类。
当然我们已知了有3类,所以在设计SOFM网络时,我把竞争层节点数设为3,此时的聚类结果是前50个样本聚为一类,后100个样本聚为一类。当把竞争层节点数改为4时,仅第2类中的3个样本被误分到了第3类中,整体精度达98%!
#include<iostream>
#include<fstream>
#include<set>
#include<cstdlib>
#include<vector>
#include<cmath>
#include<ctime>
using
namespace
std;
const
int
sample_num=150;
//鹫尾花样本个数
const
int
class_num=4;
//指定聚类的数目
int
iteration_ceil;
//迭代的上限
vector<pair<
double
,
double
> > flowers(sample_num);
//样本数据
vector<vector<
double
> > weight(class_num);
//权向量
const
double
prime_eta=0.7;
//初始学习率
/*向量模长归一化*/
void
normalize(vector<
double
> &vec){
double
sum=0.0;
for
(
int
i=0;i<vec.size();++i)
sum+=
pow
(vec[i],2);
sum=
sqrt
(sum);
for
(
int
i=0;i<vec.size();++i)
vec[i]/=sum;
}
/*从文件读入鹫尾花样本数据*/
void
init_sample(string filename){
ifstream ifs(filename.c_str());
if
(!ifs){
cerr<<
"open data file failed."
<<endl;
exit
(1);
}
for
(
int
i=0;i<sample_num;++i){
vector<
double
> X(2);
ifs>>X[0]>>X[1];
normalize(X);
//输入向量模长归一化
flowers[i]=make_pair(X[0],X[1]);
}
ifs.close();
}
/*初始化权值*/
void
init_weight(){
srand
(
time
(0));
for
(
int
i=0;i<weight.size();++i){
vector<
double
> ele(2);
ele[0]=
rand
()/(
double
)RAND_MAX;
ele[1]=
rand
()/(
double
)RAND_MAX;
normalize(ele);
//权值向量模长归一化
weight[i]=ele;
}
}
/*根据输入,选择获胜者*/
int
pick_winner(
double
x1,
double
x2){
int
rect=-1;
double
max=0.0;
for
(
int
i=0;i<weight.size();++i){
double
product=x1*weight[i][0]+x2*weight[i][1];
if
(product>max){
max=product;
rect=i;
}
}
return
rect;
}
int
main(
int
argc,
char
*argv[]){
cout<<
"input iteration count"
<<endl;
int
count;
//每个样本迭代的次数
cin>>count;
cout<<
"input data file name"
<<endl;
string filename;
cin>>filename;
iteration_ceil=count*sample_num;
init_sample(filename);
init_weight();
double
eta=prime_eta;
double
gradient1=-1*9*prime_eta/iteration_ceil;
double
gradient2=-1*prime_eta/(9*iteration_ceil);
double
b1=prime_eta;
double
b2=prime_eta/9;
for
(
int
iteration=0;iteration<iteration_ceil;++iteration){
int
flower_index=iteration%sample_num;
double
x1=flowers[flower_index].first;
double
x2=flowers[flower_index].second;
int
winner=pick_winner(x1,x2);
/*更改获胜者的权值*/
weight[winner][0]+=eta*(x1-weight[winner][0]);
weight[winner][1]+=eta*(x2-weight[winner][1]);
/*权向量归一化*/
for
(
int
i=0;i<weight.size();++i){
vector<
double
> W(2);
W[0]=weight[i][0];
W[1]=weight[i][1];
normalize(W);
weight[i][0]=W[0];
weight[i][1]=W[1];
}
/*更新学习率*/
if
(iteration<0.1*iteration_ceil){
//在前10%的迭代中,学习率线性下降到原来的10%
eta=gradient1*iteration+b1;
}
else
{
//后90%的迭代中线性降低到0
eta=gradient2*iteration+b2;
}
}
for
(
int
i=0;i<sample_num;++i){
double
x1=flowers[i].first;
double
x2=flowers[i].second;
int
winner=pick_winner(x1,x2);
cout<<i+1<<
"\t"
<<winner+1<<endl;
}
return
0;
}
|
输出聚类结果:
本文出处:http://blog.csdn.net/xizhibei
=============================
PCA,也就是PrincipalComponents Analysis,主成份分析,是个很优秀的算法,按照书上的说法:
寻找最小均方意义下,最能代表原始数据的投影方法
然后自己的说法就是:主要用于特征的降维
另外,这个算法也有一个经典的应用:人脸识别。这里稍微扯一下,无非是把处理好的人脸图片的每一行凑一起作为特征向量,然后用PAC算法降维搞定之。
PCA的主要思想是寻找到数据的主轴方向,由主轴构成一个新的坐标系,这里的维数可以比原维数低,然后数据由原坐标系向新的坐标系投影,这个投影的过程就可以是降维的过程。
推导过程神马的就不扯了,推荐一个课件:http://www.cs.otago.ac.nz/cosc453/student_tutorials/principal_components.pdf,讲得挺详细的
然后说下算法的步骤
1.计算所有样本的均值m和散布矩阵S,所谓散布矩阵同协方差矩阵;
2.计算S的特征值,然后由大到小排序;
3.选择前n'个特征值对应的特征矢量作成一个变换矩阵E=[e1, e2, …, en’];
4.最后,对于之前每一个n维的特征矢量x可以转换为n’维的新特征矢量y:
y = transpose(E)(x-m)
最后还得亲自做下才能记得住:用Python的numpy做的,用C做的话那就是没事找事,太费事了,因为对numpy不熟,下面可能有错误,望各位大大指正
另外,需要提一下的是OpenCV(无所不能的OpenCV啊OTL)中有PCA的实现:
最后,说下PCA的缺点:PCA将所有的样本(特征向量集合)作为一个整体对待,去寻找一个均方误差最小意义下的最优线性映射投影,而忽略了类别属性,而它所忽略的投影方向有可能刚好包含了重要的可分性信息
嗯,最后的最后——好了,没了,的确是最后了
强烈推荐:一篇能把PAC说得很透彻的文章《特征向量物理意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a1f42e0100fvdu.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 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