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教练与项目经理
在被奉为“项目管理圣经”的PMBOK中,对项目经理在各阶段的职责有着清晰的界定,比如项目经理制定规则、安排进度、监控执行中的各项风险并实时汇报状态,等等。
然而在敏捷的世界里,虽然对于Scrum master的职责也有界定,然而一名合格的敏捷教练(coach)的标准就没那么清晰了,更多了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味道。
“对团队提供适度的支持,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要发挥自己的作用,但不能过于强硬。”
“提供指导,但不是管理。”
种种看似矛盾的建议,恰恰说明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敏捷教练有多难。就连在Scrum gathering 大会上 ,敏捷专家Lyssa Adkins 和 Michael Spayd的震撼全场的精彩演讲,也没有直接告知个中秘诀,而是用了一系列真实情境的对话模拟,来让大家自己“领略”和“体会”Coaching的魅力所在。
尽管有着种种的不同之处,敏捷教练与项目经理,也有相同的一面,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帮助提高工作效率,达成项目最终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也可谓是殊途同归了。
敏捷教练的5步修炼
Step 1 唤醒内心的能量
我们说敏捷教练的使命是要帮助团队完成某种转变(Transformation)。受惯性的影响,任何的转变,从工作方式到日常一个不起眼的小习惯,都不可能一簇而就,过程是曲折甚至是反复的。团队很可能在刚开始时跃跃欲试、意气风发,而一旦遇到困难或阻力,很可能又会陷入停滞不前,甚至为自己找到很多借口,重新退回到老路上去。Scrum大会上曾经讲到过zig zag,描述的就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曲折反复。
那么到底找到什么才能促成最终的成功转变呢?如果结合物理学的解释就不难理解,我们知道当离子从一个稳态跳跃到另一个稳态,最关键的是“能量”(energy)。因此,能否找到这种能量对于转变本身来讲至关重要,所幸的是,事实上这种能量每个人本来就有。
作为敏捷教练,你所做的关键不是给予,不是说教,不是传授,而是唤起这种发自内心的能量,帮助团队找到内心改变的渴望和动力。一个真正成功有效的转变,“破茧成蝶”的过程,一定是由团队自发主导的,而绝非外力所能及,只有发自内心的改变才能最终成功。
要做到这一点,你首先要让自身充满能量,才能去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真正意识到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内在改变的热情和动力。一个自认为各方面已运行良好的团队,是无法产生持续改进的。
Tips:作为敏捷教练,你必须让他们自己意识(Aware)到,为什么他们需要改变?为什么现在就要改变(Desire)?帮助人们不断的在这一转变的过程中学习并积累经验和信心。
Step 2 心中无锤,不为工具所累
心中有锤,从而为其奴役,可以说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错误。
如果你手里有一把锤子,所有东西看上去都像钉子。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很多时间,从而导致情绪上产生了明显的偏好倾向,当然内心就急迫希望能够用上,这时很容易忘掉其适用的前提,看哪都是钉子上来就敲打一番。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黄金大锤再说,开始往往颇有成就感,却将自己真正原本要解决的问题抛在脑后了。
Tips:始终不要忘记提醒自己,“问题是什么”,切忌为了敏捷而敏捷。
说到底,敏捷教练的修炼与是不是敏捷无关,而是关于影响和改变!
Step 3 耐心倾听,用问题代替答案
一个优秀的敏捷教练,会懂得听比说要重要得多,也要困难得多。
认真倾听,不光意味着要听到TA都说了些什么,更意味着要听懂隐藏在话语背后的层层信息,表情、动作、眼神甚至是气氛。只有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他们的需求与担忧,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据此调整自己的方向及优先级。
当coachee主动寻求帮助时,不要尝试直接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优秀的敏捷教练,会通过正确的问题层层解析、步步推进,营造共同探讨的氛围,引导和触发自主的思考。coachee通过这个自主寻找和思考的过程,在得到最佳解决方法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收获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同时,来自于 coachee自身的想法在执行中更容易获取认同从而得到更好的贯彻。
Tips:多听,少说。think fast, talk slowly.
在敏捷中,回顾会就是一个锻炼倾听,鼓励团队自主寻找答案的最佳实践。通过匿名收集的便签,我们把主动权和话语权还给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敏捷教练要做的就是营造一个开怀畅谈的氛围,让每个人都可以公开发表意见,并确保充分表达,然后只需要适当的引导,“嗯。。从大家的投票结果上来看,这的确是个严重的问题,我们该怎么解决呢?”, 把问题巧妙的抛回团队。
Step 4 用信任代替担心
记得有人说过,项目经理就是要有那么点“杞人忧天”的气质。我们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团队不知道正确的方向;担心团队可能会失败或者做得这够好。的确,这种风险意识很多情况下帮助我们扼杀了摇篮中的风险,未雨绸缪。
但同时,我也看到过很多新手PM,包括曾经的自己,由于一些不必要的担心而让团队和自己都陷入困扰,自己心急火燎,一万个不放心,冲上去一顿指挥,别人未必领情,有些个性强的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同时,过多的担心和干预也会让团队丧失原本可以获得的自我协调能力,使团队无法看清可能产生的后果、不知道他们将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不知道他们有多大的潜力。
就像父母对待渐渐长大成人的子女一样,伴随着团队慢慢成熟起来,我们的信任应该越来越多,遇到问题适当的缓一缓,给团队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留下足够的空间,出点小问题不要紧,用宽容和鼓励的目光,看着他们用自己的方法和选择达成目标,转而去做那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说到底,什么时候该担心,什么时候要放手,这中间是个“度”的问题,取决于团队的成熟度及教练对具体情况的判断。
事非经过不知难,有些道理必须要亲身体验以后才能明白。要相信团队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虽然没有了你的指导他们的选择可能会不同。要相信他们能够并且会很快地从死胡同里退出来走上正路,所以尽可以放心让他们经历一些这种挫折。要相信即使他们失败了,他们也能学习经验,再次做得更好。
Tips:不要一味地试图指导和干涉团队,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想办法打造安全的环境,允许一定程度的犯错和自我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Step 5 放下自我,保持好奇
著名的管理大师,《从优秀到卓越》的作者Jim collins,曾经描述过这样一个黄金法则:
Don't try to be interesting, Be interested! 不是要把自己变得有趣,而是要对别人感兴趣!
如果你想要一场有趣的午餐谈话,be interested. 如果你想要写出有趣的东西,be interested. 如果你想要预见有趣的人, be interested in the people you meet. ”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历史,他们的故事,他们从哪来,要往哪去,他们知道些什么?
我们总是在试图把自己变成焦点,却忘了在关于“改变”的这场大戏中,主角并不是你,而是你的团队。最优秀的敏捷教练会尊重团队所在的组织文化和工作环境。只有将注意力从自我身上移开,才能关注到你周围的人,关注到真正需要你关注的事情。
刚开始推广敏捷时,我迫不及待地等待每一个机会,希望能够用上自己学到的敏捷知识,充分展示自己对敏捷的理解和观点。渐渐的,我意识到,这除了让自我小满足一下之外,并不会给团队带来多大的好处。
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去探寻他们,“他们在意的、他们需要的、他们适合的”;而不是自己,“自己擅长的、自己喜欢的、自己想做的”。用他人喜欢或接受的方式来沟通,而非坚持自己喜欢的方式一成不变。
Tips:试着问你自己一些问题,比如,"这里都在干什么?""他们的目标是什么?""他们会觉得什么比较有用?"然后更仔细地观察。用心看清楚周围的情况,了解团 队的处境,但不能在其中加入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判断和假设。当你看清楚团队的 情况和自身的情况以后,你就可以开始"考虑"该做些什么了。当你对他们表现出兴趣,相要更多了解和联系时,人们通常会变得更加开放。
看看你是哪个型?
一个优秀的敏捷教练,在不同类型的团队,或团队发展的不同阶段,会结合具体情况,表现出迥异的风格特点。
有人把这些风格归为7个大类,海鸥型、意见型、管理员型、集线器型、蝴蝶型、专家型。这里我根据有限的经验,尝试将这些类型的适用条件及可能的缺点一一梳理。如果长期过于鲜明的集中于一种型,就有必要思考下,改变的时候到了吗?
参考阅读:http://tech.it168.com/a2008/1211/260/000000260040.shtml
后记
这篇文章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次修炼,里面潜藏着很多内心的思考,夹杂着我目前做到的、没做到的,正在实践的或想要达到的。
写到最后,我突然发现其实上面所总结的敏捷教练的修炼之路,不正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的修炼之路吗?
成长,我们一起在路上!
-- 致和我一起修炼的各位PM筒子们。
转自 : http://pmohome.blog.163.com/blog/static/1946610792012722471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