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动态规划,其实跟分治法有些相似,基本思想都是将复杂的问题分成数个简单的子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它们的区别在于,分治法关注的子问题不相互“重叠”,而动态规划关注的子问题,多是相互“重叠”的。比如在快速排序中,我们将数据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再分别快速排序的递归思想,也就是将整个问题的排序划分为子问题子数组的排序,但是这两个子数组的排序之间并没有相互联系,a子数组的排序不会因为b子数组的排序而得到任何“好处”或者“坏处”。但是有些时候,划分的子问题之间却是有联系的,比如下面的“钢管切割”问题:
某公司生产长钢管,然后一般,会将钢条切断,变成不同长度,然后去售卖。其中有个问题是,不同长度的钢管的售价是不一样的,但是它们并不是完全按照比例来,比如2米的钢管售价要比3米的钢管售价要少,但是并不是2比3的比例。钢管的长度售价表如下:
长度i | 1 2 3 4 5 6 7 8 9 10 |
价格Pi | 1 5 8 9 10 17 17 20 24 30 |
于是问题就来了,比如30米长的钢管,要如何切割,切割成多长的几条,才能让售价最高,收益最高呢?
最简单直接的想法,就是用暴力破解,n长的钢管,可以分解成i长和n-i长的两段,因为i可以从0~n取值,所以我们可以对i不进行继续切割,于是对于长为i的这一段,可以直接调用价钱数组p[i]来得到价钱,然后加上对n-i递归调用求最优收益的函数的返回值。在过程之中记录这些组合的最优收益,等循环结束的时候,就能得到最优的收益价钱。
假设r[n]代表的是n长的钢管的切割最佳收益值,数组p代表上面表中的价格,其中p[0]=0,从p[1]~p[10]对应上面表中的数据,那么按照上面的想法,有公式:
r[n]=max(p[i],r[n-i]),i从1到n,当n=0时,r[n]=0,因为0长的钢管售价当然为0。
于是给以下实现代码:
可以简单的以n=4的情况来看一下:
n=4的划分(其中前面的那一段是直接使用p[i],后面一段调用函数来求最佳收益):
cut_rod(p,4)的划分可能:
①1长和3长:p[1]+cut_rod(p,3)
②2长和2长:p[2]+cut_rod(p,2)
③3长和1长:p[3]+cut_rod(p,1)
④4长和0长:p[4]+cut_rod(p,0)
而其中cut_rod(p,3)又可以划分为数组p中元素与cut_rod(p,0),cut_rod(p,1)和cut_rod(p,2);以此类推,可以给出一种以递归调用树的形式展示cut_rod递归调用了多少次:
不难从图中看出,做了大量重复工作,以n=2的节点为例,分别在n=4和n=3的时候都被调用了。根据上图,可以给出递归调用次数的一个公式,假设T(n)表示cut_rod第二个参数为n时的调用次数,T(0)这时候是为1的,因为根结点的第一次调用也要算进去。于是有:
T(n)=1+T(0)+T(1)+...+T(n-1)
使用归纳法,可以比较容易的得出:T(n)=2^n。
指数次幂的调用次数,显然太大,我们稍微让n大一点,则会让整个过程变的漫长。
而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在每次都去重新计算cut_rod的在n=2时的结果,只需要在第一次计算的时候将结果保存起来,然后再需要的时候直接使用即可。这其实就是所谓的动态规划算法。
这里的思路有两种,一种叫带备忘的自顶向下方法,是顺着之前的代码,当需要的时候去检查是不是已经计算好了,如果是,则直接使用,如果不是,则计算,并保存结果。第二种思路是自底向上方法,不论需不需要,先将子问题一一解决,然后再来解决更一级的问题,但要注意的是,我们需要先从最小的子问题开始,依次增加规模,这样每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它的子问题都已经计算好了,直接使用即可。
带备忘的自顶向下方法:
自底向上的方法:
上面两种算法的时间复杂度都是O(n^2)。
上面的代码只给出了最优的收益值,但是却没有给出最优收益到底是在那种切割分配方式下得到的,比如说n=9时,最佳收益为25,要分成3和6两段。这里可以使用另一个数组s来存储分段情况,比如s[9]存储3,然后我们让n=9-3,就可以得到s[6]的最佳分段情况,发现就是6,于是就不需要继续。
只需要将代码稍微修改即可达到目的:
运行上面程序,我们就可以的得到长度为9的钢管的最佳收益以及对应的切割情况:
最佳收益:25
分段情况:3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