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代码大全2——第三章 三思而后行:前期准备

只需要做几个大项目,就能体会到:事先做好计划能避免很多压力。

关于开始构建之前要做前期准备的绝对有力且简明的论据
在实现一个系统之前,需要理解 这个系统应该做什么 以及 它应该如何做到这些
诉诸逻辑
思考如何去做
诉诸类比
架构师吃掉需求,设计师吃掉架构,程序员消化设计。
诉诸数据

两种较好的方案
  1. 计划好预先对大约80%的需求做出详细说明,并给“稍后再进行详细说明的额外需求”分配一定的时间。然后再项目进行过程中,实施系统化的变更控制措施——只接受那些最有价值的新需求;
  2. 预先只对最重要的20%的需求做出详细说明,并且计划以小幅增量开发软件的剩余部分,随着项目的进行,对额外的需求和设计做出详细说明。

在构建期间处理需求变更
  • 确保每一个人都知道需求变更的代价:最简单的对付这种新功能中毒症患者的方法是说:“这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不过由于它不是需求文档里的内容,我会整理一份修订过的进度表和成本估计表,这样你可以决定是现在实施,还是过一阵子再说。”
  • 建立一套变更控制程序:你知道自己只需要在特定的时候处理变更;而客户知道你打算处理他们的提议。
  • 使用能适应变更的开发方法
  • 放弃这个项目
  • 注意项目的商业案例:那些记得“考虑自己的决定所带来的商业影响”的程序员的身价与黄金相当。
  • 使用需求和对表来评估需求的质量
    • 针对功能需求
      • 是否详细定义了系统的全部输入,包括其来源、精度、取值范围、出现频率等?
      • 是否详细定义了系统的全部输出,包括目的地、精度、取值范围、出现频率、格式等?
      • 是否详细定义了所有输出格式(Web页面、报表,等等)?
      • 是否详细定义了全部外部通信接口,包括握手协议、纠错协议、通信协议等?
      • 是否列出了用户想要做的全部事情?
      • 是否详细定义了每个任务所用的数据,以及每个任务得到的数据?
    • 针对非功能需求(质量需求)
      • 是否为全部必要的操作,从用户的视角,详细描述了期望相应时间?
      • 是否详细描述了其它与计时有关的考虑,例如处理时间、数据传输率、系统吞吐量?
      • 是否详细定义了安全级别?
      • 是否详细定义了可靠性,包括软件失灵的后果、发生故障时需要保护的至关重要的信息、错误检测与恢复的策略等?
      • 是否详细定义了机器内存和剩余磁盘空间等最小值?
      • 是否详细定义了系统等可维护性,包括适应特定功能的变更、操作环境的变更、与其它软件的接口的变更能力?
      • 是否包含对“成功”对定义?“失败”的定义呢?
    • 需求的质量
      • 需求是用用户的语言书写的嘛?用户也这么认为吗?
      • 每条需求都不与其它需求冲突吗?
      • 是否详细定义了相互竞争的特性之间的权衡——例如,健壮性与正确性之间的权衡?
      • 是否避免在需求中规定设计(方案)?
      • 需求是否详细程度上保持相当一致的水平?有些需求应该更详细地描述吗?有些需求应该更粗略地描述吗?
      • 需求是否足够清晰,即使转交给一个独立的小组去构建,他们也能理解吗?开发者也这么想吗?
      • 每个条款都与待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相关吗?能从每一个条款上溯到它在问题域中对应的根源吗?
      • 是否每条需求都是可测试的?是否可能进行独立的测试,以检验满不满足各项需求?
      • 是否详细描述了所有苦难的对需求的改动,包括各项改动的可能性?
    • 需求的完备性
      • 对于在开始开发之前无法获取的信息,是否详细描述了信息不完全的区域?
      • 需求的完备度是否能达到这种程度:如果产品满足所有需求,那么它就是可接受的?
      • 你对全部需求都感到很舒服吗?你是否已经去掉了那些不可能实现的需求——那些只是为了安抚客户和老板的东西?

架构的典型组成部分
程序组织、主要的类、数据设计、业务规则、用户界面设计、资源管理、安全性、性能、可伸缩性、互用性、国际化/本地化、输入输出、错误处理、容错性、架构的可行性、过度工程、关于“买”还是“造”的决策、关于复用的决策、变更策略、架构的总体质量

架构核对表
针对各架构的主题
  • 程序的整体组织结构是否清晰?是否包含一个良好的架构全局观(及其理由)?
  • 是否明确定义了主要的构造快(包括每个架构块的职责范围及与其他构造块的接口)?
  • 是否明显涵盖了“需求”中列出的所有功能(每个功能对应的构造块不太多也不太少)?
  • 是否描述并论证了那些最关键的类?
  • 是否描述并论证了数据设计?
  • 是否详细定义了数据库的组织结构和内容?
  • 是否指出了所有关键的业务规则,并描述其对系统的影响?
  • 是否描述了用户界面设计的策略?
  • 是否将用户界面模块化,使界面的变更不会影响程序其余部分
  • 是否描述并论证了处理I/O的策略
  • 是否估算了稀缺资源(如线程、数据库连接、句柄、网络带宽等)的使用量,是否描述并论证了资源管理的策略
  • 是否描述了架构的安全需求
  • 架构是否为每个类、每个子系统、或每个功能域提出空间与时间预算
  • 架构是否描述了如何达到可伸缩性
  • 架构是否关注互操作性
  • 是否描述了国际化/本地化的策略
  • 是否提供了一套内聚的错误处理策略
  • 是否规定了容错的办法(如果需要)
  • 是否证实了系统各个部分的技术可行性
  • 是否详细描述了过度工程的方法
  • 是否包含了必要的“买 vs 造”的决策
  • 架构是否描述了如何加工被复用的代码,使之符合其它架构的目标
  • 是否将架构设计得能够适应很可能出现的变更
架构的总体质量
  • 架构是否解决了全部需求
  • 有没有哪个部分是“过度架构”或“欠架构”?是否明确宣布了在这方面的预期指标
  • 顶层设计是否独立于用作实现它的机器和语言
  • 是否说明了所有主要的决策的动机
  • 你作为一名实现该系统的程序员,是否对这个架构感觉良好

推荐的书籍
掌握需求过程 人民邮电出版社
编写有效用例 机械工业出版社
软件架构实践 清华大学出版社
面向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 卷1:模式系统 机械工业出版社
软件架构编档 清华大学出版社
软件架构评估 清华大学出版社
企业应用架构模式 机械工业出版社
统一软件开发过程 机械工业出版社
快速软件开发——有效控制与完成进度计划 电子工业出版社
解析极限编程——拥抱变化 人民邮电出版社

要点
  • 构建活动的准备工作的根本目标在于降低风险。要确认你的准备活动是在降低风险,而非增加风险。
  • 如果你想开发高质量的软件,软件开发过程必须由始至终关注质量。在项目初期关注质量,对产品质量的正面影响比在项目末期关注质量的影响要大。
  • 程序员的一部分工作是教育老板和合作者,告诉他们软件开发过程,包括在开始编程之前进行充分准备的重要性。
  • 你所从事的软件项目的类型对构建活动的前期准备有重大影响——许多项目应该是高速迭代式的,某些应该是序列式的。
  • 如果没有明确的问题定义,那么你可能会在构建期间解决错误的问题。
  • 如果没有做完良好的需求分析工作,你可能没能察觉待解决的问题的重要细节。如果需求变更发生在构建之后的阶段,其代价是“在项目早起更改需求”的20至100倍。因此在开始编程之前,你要确认“需求”已经到位了。
  • 如果没有做完良好的架构设计,你可能会在构建期间用错误的方法解决正确的问题。架构变更的代价随着“为错误的架构编写的代码数量”增加而增加,因此,也要确认“架构”已经到位了。
  • 理解项目的前期准备所采用的方法,并相应得选择构建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架构,软件开发,构建,代码大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