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素质教育
袁岚峰
【按:原文(身边的素质教育)写作于2015年6月,观察者网2015年6月转载(袁岚峰:身边的素质教育),2016年5月修订发布于知乎专栏“风云之声”(风云之声 - 知乎专栏)。】
出门遛狗,遇到了女同事X教授,散完步正往回走呢。打个招呼,顺便问一声怎么没和您家先生Z教授一块出来,前几天还看见他呢。谁知这一下打开了她的话匣子,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来:原来Z教授是去美国参加儿子B的本科毕业典礼了!
B同学是在W大学,拿到两个专业的学位:日语和生物化学。将来打算作医生,所以正在申请到若干所名牌大学的医学院读研。生物化学自然是为学医准备的,日语是为什么学的?原来他心怀天下,想到全球各国为当地病患服务(如现在埃博拉肆虐的西非),所以对学语言很有兴趣。目前他掌握的语言除了汉语、英语之外,还有西班牙语和日语。去年到日本进修了一年日语,现在已经很熟练了,能给美国人教日语。
B同学是怎么立下学医的志愿的呢?是因为他练摔跤(?!)三次受伤,在医生的精心治疗下迅速康复。最重要的一次,是胳膊断了,按照常规要休养三个多月,伤筋动骨一百天嘛。但两个多月后就有比赛,而他还是他们团队的队长,一心想要上场。医生是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听到他的希望,就问:“你真的想参赛吗?”X教授当时陪着儿子去,急得冲医生一个劲摆手说不要不要,B却坚持一定要参赛。于是医生就说:“我可以让你两个月痊愈,不过你要照我指示的做。”按照医生的方案,经过精心的治疗(老先生亲自缝合多条细小的血管)和艰苦的锻炼,果然两个月痊愈了,参加了比赛,他们队得到了地区(相当于合肥市级别)的第三名。从此B对医生大为景仰,觉得这个职业非常伟大,立下宏愿为世界人民造福。用X教授的话说,我们的上一代温饱都成问题,能供我们上学就不容易了,顾不上更多的追求;而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至少温饱不愁,那就可以让下一代多一些更高的追求,为全人类做贡献。赞!
听到B同学练摔跤,实在让我惊诧了一下,允文允武,文武双全啊。X教授告诉我,摔跤是B自己选的。他们多次觉得摔跤太辛苦,让B别练了,但B一直坚持。B的团队的教练曾经拿过州冠军,水平是很高的。按照教练的说法,B练摔跤的天资很不错,只可惜开始得晚了点。如果从六七岁就开始练,说不定能达到奥运会水平!为了练摔跤,B吃了很多苦。两次断胳膊、一次断手指就不提了,身高恐怕也受了些影响,只长到1米75左右。因为摔跤对选手的体重卡得很严,一年中有半年得减肥,消耗那么大,晚饭却常常只有一个桔子。临近比赛的时候,如果体重还超标,那麻烦就更大了。教练教了他们各种减体重的办法,如蒸桑拿,把头包在塑料袋里跑步,听起来就是花样折磨人哪。临上场,如果还不达标,就得吐唾沫,把所有能吐的水分都吐出来,减一点算一点。付出这么大的牺牲,究竟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磨练意志,一方面是锻炼身体。考虑到将来要行医,医生对体力的需求是很高的,做一个手术也许要十几个小时,年轻时打下充足的身体基础很有好处。
我对B同学大加称赞,X教授欣喜之余也表示了谦虚。她说这不算什么,那附近许多华人家庭对孩子都是这么培养的。所谓时间的三分法,每天8小时睡觉,8小时在学校,8小时各种课外的学习。别的华人孩子也都学各种各样的技能,这是华人的文化。B在临近“美国高考”(SAT)前仍然保持平时的节奏,参加很多课外活动。X教授和Z教授嘴上不提,心里难免有些着急。终于忍不住跟他说一声,B却笑着说:“老师跟我们说,放轻松!高考不是决定人生的唯一道路。”我笑了:那是因为你可以考多次,取成绩最好的一次嘛!当然,根本上还是因为胸有成竹,知道肯定能考好的。
要说素质教育,真谛似乎就在于此。关键是学生真心喜欢某些事物,你就让他充分发挥。尊重兴趣,意味着创造让他追求兴趣的条件,而不是放任自流。而且在此之前先要把兴趣引导到更高的层次上,这有赖于家庭的文化修养。好的素质教育的结果是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更长,精力更多,却不觉得无聊痛苦,仍然兴致勃勃。
有些人把素质教育理解成减负,真是谬以千里!就算大家都减负了,别人家的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你家的孩子去看动画片,你觉得你的孩子有什么理由脱颖而出?减负明摆着就是阶层固化的利器,上层喊一喊可以理解,下层却还有不少人跟着瞎喊,这简直是自掘坟墓。
对家长的忠告:如果你有足够的“素质”给孩子提供高层次的素质教育,那么就这样做。如果你的素质达不到这个层次,那么就在孩子的承受范围内,让孩子多去学些被“良心人士”口诛笔伐的“应试教育”、“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竞赛培训”,这不失为中上之策、安全选择。这些教育方法固然不是最好的,但更不是最糟的,它们至少有助于你的孩子在现有条件下进入上升通道,而进入好大学后有很多机会可以寻求更高层次的指导。最糟的就是真信了媒体提倡的素质、减负、快乐教育那一套,早早放学,不加培养,那就是下下之策,基本注定出局了!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有好的前途,就请切记,切记!
“素质教育”不可怕,被小三利用也不可怕,亲爹亲妈误用才可怕(观察者网配的图和说明……)
增补:
此文写完两个月后,我在与夏令营同学的座谈会上遇到X教授,她急着回家照顾小女儿。问她何不先在学校食堂吃完饭再走,她说:“有三件事是等不得的:照顾老人,自己的身体,教育孩子。”教授家的素质教育总是这么有内涵……
作者简介:袁岚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副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会长,微博@中科大胡不归 ,知乎@袁岚峰 (袁岚峰),知道日报“袁岚峰”(袁岚峰_知道日报特约作者)。
欢迎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与战略风云学会的知乎专栏(风云之声 - 知乎专栏)和头条号(风云之声 – 头条号(TouTiao.com))“风云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