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namo基础之Merkle Tree

原作者:石伟。原文出处 http://ultimatearchitecture.net/index.php/2010/09/12/merkle-tree/

 

Merkle Tree, 又被称为Hash Tree ,是一种树状Hash结构,1979年由Ralph Merkle发明。

如前面的blog所述,Merkle Tree 首次在NoSQL存储系统中的应用是在Amazon的Dynamo上。对于分布式的存储系统,可以说同步 是最为重要的话题。本质上来说,关系型数据库的ACID特性和目前NoSQL存储系统的BASE特性,核心的差异就在于对同步的理解上。关系型数据库通过同步的原子性来保证强一致性,这在单个服务器环境下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当应用到分布式环境时,这个策略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锁的代价让分布式系统难以在保证强一致性的同时做到高效率,所以,最终一致性代替强一致性称为了分布式系统的选择。

但是,最终一致性仍然是由时间跨度比较大的同步操作来保证的。如果在Dynamo中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其中的一个节点在down掉一段时间后再次上线,这时首先需要对其数据进行一个“去熵(anti-entropy)”操作,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不同节点上共有的数据副本进行同步的操作。为了让非常贵的同步操作尽可能的高效,Merkle Tree便被引入了进来。

Merkle Tree(MT)是一个非常容易理解的数据结构,简单来说就是一颗hash树,在这棵树中,叶子节点的值是一些hash值、非叶节点的值均是由其子节点值计算hash得来的。在Dynamo中,每个节点保存一个范围内的key值,不同节点间存在有相互交迭的key值范围。在去熵操作中,考虑的仅仅是某两个节点间共有的key值范围。MT的叶子节点即是这个共有的key值范围内每个key的hash,通过叶子节点的hash自底向上便可以构建出一颗MT。Dynamo首先比对MT根处的hash,如果一致则表示两者完全一致,否则将其子节点交换并继续比较的过程。

使用MT的好处无非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考虑,在分布式情况下,空间可以理解为相应的网络传输数据量。

在时间上,MT利用树形结构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线性时间比较,迅速定位到差异的key值,时间复杂度为O(lgn);

在网络传输上,如果进行线性比对,每次必须将共有的key值范围内所有hash传输,但针对MT而言,是查到哪一层,获取哪一层需要的hash值,大大减小了传输数据量。(一个早期应用MT的例子便是在bt下载软件中,为了避免所有数据块的hash都必须存在torrent中导致tracker的巨大压力,从而使用MT这种数据结构,并且只需将根处hash存放到torrent中。)

此外,与MT类似的数据结构,还包括线段树 ,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数据结构,有时间大家也可以稍作研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结构,应用服务器,PHP,网络应用,No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