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茶的概念


    “茶饮料不是茶”。在一份涵盖了北京市茶饮料市场绝大部分品牌的抽检结果中,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称,旺旺、露露、三得利、天象、延利等8家知名企业生产的11种产品,都因为包装上没有标明“茶饮料”或“饮品”,对消费者产生了误导。  


    据报道,目前市场上销售冰红茶、冰绿茶、柠檬茶、乌龙茶、茉莉花茶等数十种品牌的茶饮料,不少企业的产品包装上都以“茶”标称。但实际上,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等工序制成的茶汤饮料和调味茶饮料,从食品种类上已经跟“茶”完全是两回事。

  当茶饮料的销量以每年300%增长时,当它从不足20万吨的销量飚升至去年的185万吨时,人们意识到茶饮料火了。有人预测,在碳酸饮料产量以每年50%的速度下滑之时,茶饮料将在中国掀起第三次饮料浪潮,与发展多年的碳酸饮料争夺饮料市场的“霸主”地位。许多饮料商踌躇满志,争先恐后地卷入了这一市场的拓展、瓜分中,他们来势汹汹的劲头让人不禁想问:茶饮料能火多久?

神话的诞生

    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茶饮料的“神话”?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王雷这样说,茶饮料喝的是一种时尚的感觉。因此,抓住年轻人,就抓住了市场。据调查显示,茶饮料的主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14岁至35岁的年轻人成了茶饮料的主力军。众多厂家的广告都把年轻人作为灌输的目标,使强调“天然、健康、快捷、方便”的茶饮料成了年轻人的时尚新宠。西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刘勤晋这样认为,茶饮料门槛高,主要高在广告费用上。2000年占据国内茶饮料市场份额30%的“统一”,其在大陆茶饮料方面的广告投入超过了一个亿,而“康师傅”的广告投入还要高过这一数字。据电视广告监测数据显示:去年四、五月各饮料厂家的广告投放战已经愈演愈烈,康师傅茶饮料广告投放费2454.73万元、统一系列茶饮料为933.74万元和宏宝莱冰枣茶614.16万元。这也印证了业界流行的一句话:如果没钱做广告,就别想做茶饮料。从某种意义上说,铺天盖地的广告砸出了茶饮料这一时尚饮品。

    “乐百氏”营销总裁杨杰强在分析茶饮料的市场潜力时说:“2000年中国人均消费茶饮料仅0.3升,而日本人均年饮用量为20到30升,也就是说,茶饮料在国内市场还应当有50倍以上的成长空间,茶饮料市场面临的形势非常乐观,目前,销售还仅仅集中在重点城市,快速成长期估计至少还有3年。”

流水不腐

    然而,要真正做大这个“蛋糕”也并非易事。“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纯茶饮料,许多茶饮料企业过分注重广告而忽视产品品质,这种行为将造成行业的‘短命’。”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李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目前茶饮料的上市品种可分为三类:纯茶饮料、调味茶饮料和含汽茶饮料,其中后两类占市场份额80%以上,像康师傅、统一、乐百氏、娃哈哈、可口可乐等厂家就多以调味茶打主力。而且国内饮料中茶的物质含量与日本相比低10%至20%,许多卫生指标也比国外要求低,防腐剂在我国更是尚未完全明确禁绝使用。这显然与国际上茶饮料向更纯、不加任何添加剂的纯茶饮料发展趋势相悖。这样的产品很难取代未来饮料的“霸主”地位。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经销的大部分茶饮料厂家为降低成本,选择的茶叶多为中低档。而且由于目前我国关于茶饮料的标准在某些方面的相对滞后,给中国茶饮料整体上档次造成一定障碍。特别是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问题一直是中国茶饮料迈向国际市场的主要障碍。现在国内虽然建立了一些绿色生态原料基地,但茶饮料生产厂家选择无污染的有机茶作为原料的并不多。

    目前由于国内茶饮料市场尚处于市场初级阶段,纯茶饮料市场培育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可以看出,茶饮料的发展已进入一个新时代,中国的饮料企业应当抓住机遇。

此茶非彼茶

    对于商家所称茶饮料中茶叶的保健功效,有关专家也提出了异议。上海茶叶协会的徐永成副理事长介绍,目前的茶饮料多是由经特殊工艺制成的茶汁浓液或干的茶粉与其它必要添加物配制而成的,茶粉或茶汁虽然提取自绿茶本身,但并不具备绿茶所含有的所有营养成分,况且饮料中的香味剂和保鲜剂的使用,使得绿茶饮料在保健功能方面无法与直接冲饮的绿茶相比。绿茶饮料受欢迎是因为它迎合了一部分人的口味,饮料中带有绿茶的特殊清香。绿茶饮料更注重的是口味,至于营养成分,是无法与直接冲饮的绿茶相比的,所以认为常饮茶饮料就能获得饮茶的多种保健功能是不科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农业,产品,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