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现有知识的产出:德鲁克日志之五月二十九日

引用

“只能通过融会贯通。”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却是必须将精力集中在工具上。在使用过程中,我们必须将精力集中于最终的成果,任务和工作上。“只能通过融会贯通”,这是英国伟大的小说家E·M·福斯特反复提出的告诫。这一直是伟大艺术家的特点,但同时又是伟大科学家的特点。在他们的那个层次上,这种融会贯通的能力可能是天生的,是我们所说的“天才”,这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但在很大程度上,融会贯通并因而提高现有知识的产出,是可以通过学习达到的,最终也应该是能被传授的。这里需要一种问题界定的方法论——这或许比“问题解决”的方法论更为需要。它需要系统地分析特定问题所需知识和信息的种类,以及解决特定问题各阶段所需的方法论——这种方法论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系统研究”的基础。它需要所谓的“组织无知”,亦即周围总是无知多于知识。

知识专业化使我们在每个领域都具有完成工作的极大潜力。但由于学科知识的专业化,我们还需要方法论、原则以及将潜力转化为工作的流程。否则,大多数可利用的知识不会有生产力,而只是信息。为了使知识创造出生产力,我们必须学会融会贯通。

行动指南:

在做出决定之前,一定要花足够的时间去清楚地界定问题。

摘自:

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

评注:

英国著名作家福斯特在长篇小说《爱德华庄园》中,多次借书中人之口提到了“联接”思想。联接,原文是only connect,意味着关联和融合。各种零件通过联接装配为变形金刚,孤男寡女通过联接建立幸福家庭,穷人富人通过联接共建和谐社会,大国小国通过连接分享蓝色地球。

知识型社会的基础是知识,没有知识寸步难行。但是知识本身是前提,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利用知识创造价值。同样的知识,创造出来的价值相去甚远。金庸的文学和历史知识,未必比中文系或者历史系毕业的大学生多。但是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来的价值,和所学知识的多少,在这里已经完全不成比例了。不能排除其中的天赋作用,至少到目前为止,“天才”对人类来说还是一个未解之迷。

是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利用知识,获取伟大的成就呢。德鲁克对此既不赞同,也不否定。“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本来你我平常之人,通过努力就能做到的事情,为什么要推给可遇不可求的天才呢。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德鲁克论述了怎样才能做一个合格的管理者。管理者的“卓有成效”是可以后天学会的,管理者的性别、性格、专业、学识等等并不是先决条件。如果说管理者真有必须具备的“天赋”,那就是“诚实正值”的品性而已。

同样的,利用知识来创造更多价值,也是可以后天学会的。知识和成果之间,需要联接。和我们的常识相悖,联接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用知识来界定问题。首先要确定的,是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把问题界定清楚,然后才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过程等等。谁能够快速地完成整个流程,谁就是“天才”。不是天才也没关系,不能快速完成整个流程,按部就班地进行,最后也能取得巨大的成就。等到熟能生巧,完成流程的速度越来越快,说不定在他人眼里,原来的常人已经变成了现在的天才。

未知的世界浩淼如宇宙,而我们拥有的知识,就像宇宙中的地球一样微不足道。没有知识万万不行,有知识却不能和成就联接,知识再多也没用。利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第一要务是在正式行动之前,搞清楚问题是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