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走到跑 王秀娟的坚守

将帅的坚强意志,就像城市主要街道汇集点上的方尖碑一样,在军事艺术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人们一直常说,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但凡成功之人,往往都要经历一段没人支持、没人帮助的黑暗岁月,而这段时光,恰恰是沉淀自我的关键阶段。犹如黎明前的黑暗,捱过去,天也就亮了。

  2008年4月,五道口的一家咖啡厅内,时任千橡CMO/执行副总裁的王秀娟正在与客户谈事情,一个熟悉的电话不约而至,“软银的4亿美元确定了”,电话那边是抑制不住的兴奋,而这边确显得波澜不惊,详细了解了细节之后,王秀娟亦如平时一样,微笑着与客户继续谈着事情。

  只是谁也没有注意到,在走出咖啡馆时,王秀娟的内心已经有了某个决定,“是时候离开千橡了,千橡已经迈上了正轨,是时候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了。”

  陈一舟[微博]深知王秀娟性格坚毅,决心一下,便难以挽回,便尊重了王秀娟的选择。毫无意外,王秀娟选择了创业,大街网成为了她的下一站。

  从2008年创立至今,专注职业社交的大街网迷茫过、走错过,被人怀疑被人否认过,然而这些都没有打消王秀娟内心那颗职业社交模式的信念,这颗信念的种子在她加入ChinaRen时已经种下,在看到linkedIn的影响时开始萌芽。

  “我就是坚信这个模式,不管外界怎么看待,我是一直坚信的”,一句话中王秀娟说了两次“坚信”。

  走路的那三年

  2009年4月,在国贸的写字楼内,随着最后一个技术人员敲下最后一个代码,大街网的雏形正式面世。

  “当时正好是LinkedIn大发展的时候,LinkedIn是2003年上线的,到2008年时,用户是2200万,但今天是2亿多”,借着LinkedIn的春风,大街网的上线虽然很低调,但是却受到了业界的关注。

  但是关于中国的社交环境到底适不适合职业社交的讨论中,而业界普遍倾向于消极的一面。

  “其实外界对我们不看好并不奇怪,任何创新的模式在没有获得大成功之前都被讥笑和挑战的很厉害,大家都看好了,都冲进来了,这个市场也变成红海了,我们只有站住先发优势,一步步证明给大家看,”,王秀娟微笑着说。

  微笑,已经成为了她的一个常用表情,基本很少看到她发怒或眉头紧锁,即使是在大街网最为困难的阶段。

  “前几年大街网其实发展的比较慢,因为职业社交模式需要漫长的市场教育工作,公司又是处于创业阶段,再加上外界有质疑,团队肯定会出现一些问题”,她毫不避讳,“比较重要的高管也有离开的。”

  说起那段往事,王秀娟很淡然,“创业嘛,团队的不确定性肯定是存在的,每个人的成就感和期望度不同,你不能强求什么。”

  内心的强大离不开对职业社交信念的支持,同样也离不开她此前的经历。

  在ChinaRen、空中网,王秀娟一直在经历从创业开始,到收获期这样的循环,在千橡同样如此。

  从陈一舟回国创办千橡开始,王秀娟就加入了千橡,她接手的第一个大型项目是MOP。

  2004年,陈一舟和王秀娟反复商议之后,决定收购MOP,收购成功之后,陈一舟将MOP全权托付于王秀娟。

  王秀娟也不负陈一舟所望,销售额完成了从200万到2000万,到8000万,到一亿六千万,四年时间王秀娟交给陈一舟的一份120分的答卷。

  然而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心里清楚,其中在2007年,王秀娟甚至由于MOP转型的问题和陈一舟之间第一次闹出了一点小矛盾,“当时已经孵化出了校内网,熟人社交模式已经初露端倪,MOP的传统社区模式已经呈现疲软,”出于对用户趋势的预估,王秀娟提出了 MOP转型娱乐门户的战略,以增长MOP营收,为校内网的孵化沉淀更多的资金为主线。

  但半年之后,这个项目被叫停了”,至于原因,王秀娟没有说,然而正是在那时,第一次传出王秀娟即将离职的消息。

  与此同时,由于资金问题,千橡将主营业务从9项砍到2项,但是王秀娟依然对千橡信心满满,不离不弃。

  随后,便是2008年,软银的4.3亿美元投资,千橡正式迈出了最后的一步。

  “千橡那段时间的经历和的大街网其实挺像,或者说我之前的从业经历都是这样,ChinaRen是,空中网也是,大街网的早期遇到的创业的各种问题,我已经遇到过不止一次”,微笑又一次出现在了她的脸上。

  “留下的员工,你必须每个阶段都要上一个台阶,做出一些突破性的东西能够让他们增强信心”,她如是给出了经验。

  她的这句话具体体现在大街网一次又一次的突破,从100万用户,到300用户……,或者体现在一个接连一个有趣的产品推出……

  又比如大街网在那慢跑的几年中默默做的事情。

  王秀娟语气坚定,眼中闪烁着坚毅,“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互联网这么多年了,已经算是老兵,总得留下点什么,自己做点事。”

  快跑的那几年

  而当时LinkedIn的火爆,以及她多年的职业生涯,决定了职业社交这条道理。

  分析LinkedIn这几年的大发展不难发现,该公司花费多年时间来研究如何积累有关个人和公司职业信息的庞大数据库。并创造正确的用户体验,从而让这些数据库的价值逐渐增长。

  在这个漫长的积累数据的过程中,公司的团队一直保持的清醒的头脑没有盲目的去扩张。

  大街网同样如此,“基于这个大数据库,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那几年的积累正在慢慢结果”,她少见的收起了笑容,面容严肃,“学习LinkedIn的长处,但照搬LinkedIn的模式肯定不行,中国有中国的特色,我们摸索了很多年。”

  目前,大街网已经拥有2500万用户,和LinkedIn在2008年的用户基本一致。

  尽管公司已经渐渐走上正轨,并且获得了两轮几千万美元的融资,然而新的问题又凸现出来。

  “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属于创业型公司,虽然前期已经做到了从0到1,从1做到了10,但是从10到30,50,100的过程同样不容易。”

  的确,从舆论的角度出发,市场还停留在大街网仅仅是一个以职场新人为主的招聘网站,还没有完全理解大街的用户特征,以及职业社交的模式和价值。

  其一,在大街网的2400万用户中,应届生,以及工作3-5年的白领占据了多数,可以说虽然它的用户与发展5年后的LinkedIn保持一致,但用户的特征却相去甚远。

  其二,目前大街的招聘收入大概占60%,精准营销广告收入则占40%,对于另外一块的个人收费,王秀娟坦承,“这块在中国还不成熟。”

  其三,市场中还是存在对于职业社交模式的不信任,“中国的熟人社交是几千年的文化,就说一个问题,线上的信任问题怎么解决?职业社交不等同于泛社交的娱乐”,这个问题直指要害。

  这几点构成了市场对大街网的质疑。

  “很多公司前期走得很快,做的很大,但最后反而慢下来,甚至失败了,我们当时就是想从大学生做起,这样可以和他们一起发展,中国从上往下做基本不可能,中国社交中等级是真实存在的。另外,中国的用户习惯决定我们从最刚性的职业发展、招聘切入”。

  她随即话锋一转,“但现在你看,我们有很多不一样的东西。”

  在线教育,一个基于大街网的数据库所诞生的职业刚需,“在我们的大街网的主页中有个个人档案,它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帮助用户知道职业规划上需要学习什么,另外你学习的内容同时呈现在档案进一步帮助求职,可以说我们做在线教育是水到渠成”,王秀娟列举了一个产品。

  除此之外,例如圈子、技能认证评价等等产品,再比如联手新浪微博覆盖1亿的职业人群数据,这一切都是基于职业社交,为职业社交而服务的衍生品。

  可以说,大街网正在一步一步的向着既有的目标前进,前几年的走路换来了今天的快跑,目前大街网的用户规模和营收规模都呈现了爆发的态势。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正预示着大街网的机会来临。

  699万,这是教育部统计的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一个庞大的对未来充满无限希望的群体,又将离开校园。

  在这一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的一年当中,大街网正快速前进。

  可以说,职业社交在中国即将迎来一个黄金(1302.50-15.30-1.16%)般的机遇,大街网正在踏潮,但有消息显示LinkedIn也即将进入中国。

  在谈到这个巨人的进场时,王秀娟反而更加开心,她换了一个相对舒服的坐姿,“这是好事,LinkedIn进来,可以帮我们一起教育用户,树大好乘凉,大家一起炒市场嘛”,幽默的回答,连她自己都哈哈大笑。

  她真实的想法是,LinkedIn进入中国,对于职业社交这个概念的打造是一针强心剂,而且它进入中国并不见得比大街网有优势。

  “我们看,谷歌[微博]和百度[微博],MSN和QQ,eBay[微博]和淘宝,再往外扩,目前国内的三巨头在发展之前打败的都是那些巨无霸,这已经说明了很多问题”,她具体阐述道,“比如现在LinkedIn在C端的收费占据营收很大一块,但到中国,它收还是不收?不收,对原有产品体系造成冲击;收,中国的C端根本没这习惯。”

  王秀娟信心满满,无论是外部环境,亦或是自身准备,大街网已经到了开花结果之时。而这一切,她等了5年之久,这个时间比她之前的任何一次“创业”都长。

  在ChinaRen仅仅1年便有所成,在空中同样如此,即使是千橡也是4年之后便踏上正轨,而这一次与之前所不同的是,这是完全属于她自己的故事。

  这个故事里,她的坚守,她对中国职业社交的期待使得大街网在一个困难重重的领域做到了今天的成果。

  最后王秀娟用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的一句话做了总结,“在实际生活里本来很少能做到一切行动都符合实际情况,在战争里,就更难做到了。在战争同人类其他活动中比较起来,人的认识显得更不完善,人们会遇到更大的危险和更多的偶然现象,因此,战争中的贻误……也必然要多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走到跑 王秀娟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