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一维PCA和LDA方法是在图像识别的时候基于图像向量,在这些人脸识别技术中,2D的人脸图像矩阵必须先转化为1D的图像向量,然后进行PCA或者LDA分析。缺点是相当明显的:
一、转化为一维之后,维数过大,计算量变大。
二、主成分分析的训练是非监督的,即PCA无法利用训练样本的类别信息。
三、识别率不是很高。
本文介绍的是2DPCA,2DPCA顾名思义是利用图像的二维信息。
2DPCA算法简介
设X表示n维列向量,将mxn的图像矩阵A通过如下的线性变化直接投影到X上:
得到一个m维的列向量Y,X为投影轴,Y称为图像A的投影向量。最佳投影轴X可以根据特征相怜Y的散度分布情况来决定,采用的准则如下:
其中Sx表示的是训练样本投影特征向量Y的协方差矩阵,tr(Sx)带便的是Sx的迹,但此准则去的最大的值得时候,物理意义是:找到一个将所有训练样本投影在上面的投影轴X,使得投影后的所得到的的特征向量的总体散布矩阵(样本类之间的散布矩阵)最大化。矩阵Sx可以记为如下的式子:
所以呀,
散度的形象化理解:
我们接着定义下面的矩阵:
其中Gt被定义为图像的协方差矩阵,它是一个nxn的矩阵,我们可以后直接利用训练样本来计算Gt。假设训练样本总数为M个,训练图像样本为mxn的矩阵Aj(j=1...M),所有的训练样本的平均图像是,则Gt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计算:
那么原式可以转化为
其中X是归一化的正交向量。这个准则就叫做广义总体散布准则。二X就使准则最大化,叫做最佳投影轴。物理意义是:图像矩阵在轴上面投影之后得到的特征向量的总体分散程度最大。
这里的最佳投影轴Xopt是归一化的向量,使得J(X)最大化。
我们通常选取一系列的标准正交话投影轴,即设Gt的特征值从大到小,则对应的向量为:
图像的特征矩阵:
X1,...Xd可以用于特征的提取。对于一个给定的图像样本A,有下面的式子成立:
这样我们就得到一组投影特征向量Y1,...Yd,叫图像A的主要成分向量。2DPCA选取一定数量d的主要成分向量可以组成一个mxd的矩阵,叫图像A的特征或者特征图像,即:
利用上面得到的特征图像进行分类:
经过上面的图像特征化之后,每个图像都能得到一个特征矩阵。设有C个已知的模式分类w1,w2,.....wc,ni表示第i类的训练样本数,训练样本图像的投影特征向量,(i=1,2...C;j=1,2...,ni),第i类投影特征向量的均值为,在投影空间内部,最邻近分类规则是:如果样本Y满足:
同时最小距离分类规则是:如果样本Y满足
allsamples=[]; global pathname; global Y; global x; global p; global train_num; global M; global N; M=112;%row N=92;%column train_num=200; Gt=zeros(N,N); pathname='C:\matlabworkspace\mypca\ORL\s'; for i=1:40 suma=zeros(M,N); for j=1:5 a=imread(strcat(pathname,num2str(i),'\',num2str(j),'.pgm')); a=double(a); suma=suma+a; end averageA=suma/5; for j=1:5 a=imread(strcat(pathname,num2str(i),'\',num2str(j),'.pgm')); a=double(a); Gt=Gt+(a-averageA)'*(a-averageA); end end Gt=Gt/train_num; [v d]=eig(Gt); for i=1:N dd(i)=d(i,i); end [d2 index]=sort(dd,'descend'); cols=size(v,2) for i=1:cols dsort(:,i)=v(:,index(i)); end dsum=sum(dd); dsum_extract=0; p=0; while(dsum_extract/dsum<0.8) p=p+1; dsum_extract=dsum_extract+dd(p); end x=dsort(:,1:p); x p size(x) Y=cell(40); for i=1:40 tempA=zeros(M,N); for j=1:5 a=imread(strcat(pathname,num2str(i),'\',num2str(j),'.pgm')); a=double(a); tempA=tempA+a; end tempA=tempA/5; Y(i)=mat2cell(tempA*x); end %test course accu=0; for i=1:40 for j=6:10 a=imread(strcat(pathname,num2str(i),'\',num2str(j),'.pgm')); a=double(a); tempY=a*x; tempindex=1; tempsum=10000000; for k=1:40 sumlast=0.0; YY=cell2mat(Y(k)); for l=1:p sumlast=sumlast+norm(tempY(:,l)-YY(:,l)); end if(tempsum>sumlast) tempsum=sumlast; tempindex=k; end end if tempindex==i accu=accu+1; end end end accuracy=accu/200
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