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百家讲坛的《大隋风云-之流星王朝》想到的

最近无意中看了中央十套播出的蒙曼教授讲解的《大隋风云-之流星王朝》。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以往从影视作品和小说中如《隋唐英雄传》给我展示的大多是这个王朝的奢靡、暴虐并引发了诸路英雄的造反,最终建立了大唐。然而,蒙曼老师却从两个角度去阐释谜一样的大隋朝,即统一、富强、文明与暴虐、造反、短命并存。它一方面暴虐无度、民不聊生,但另一方面富强文明、臣服天下。而从这两个角度去诠释大隋王朝,让我对于这段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并感触良多。正如用客观的看待大秦一样,也应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大隋。

大隋伟大是伟大在他的开国皇帝杨坚,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皇帝,他具有三大优点: 勤政、勤俭、爱民。蒙曼老师讲到:勤政上,唐初宰相萧瑀说他“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以上,引之论事。宿卫之人,传餐而食。虽非性体仁明,亦大有励精之主也。”他把五品以上官员都叫来议论政治,要办这么多事,所以他特别忙,忙到吃不上饭,只好边吃边办公。唐大臣不会给他吹,应该他勤政是公认的。再说节俭,这也出名,清朝皇帝一般评价高,吃饭每次能吃几十道,隋文帝只吃一件荤菜,车修修补补,不肯换。对自己严格,对下臣也是同样要求。一个刺史去进贡,干姜,为了好运输,做了许多布袋子,隋文帝一看,生气,骂了这个官员。第二年,送香料,怕走味,做了许多毡袋子,更贵,隋文帝更生气,打了一顿。明白了,不是嫌不好,而是过于奢侈了。他在生活上绝对不劳民伤财,这在百废待兴时何等重要?爱民上,一年关中大旱,领着百姓去洛阳,就食,路远人多,百姓队伍与卫队混到了一起。驱逐百姓,隋文帝认为不能这样,主动闪开路,让百姓先走。一个封建帝王能做到这样,百姓相当感动。

(在隋朝的两位皇帝身上,隋炀帝的名声远远差于隋文帝。人们对隋文帝的评价,除了得国不正之外,其他还是比较中肯的,但对隋炀帝的评价就不客气了。而蒙曼老师认为其实隋炀帝在勤俭和爱民方面不如隋文帝,但是在勤政方面一点也不输隋文帝。隋炀帝也堪称勤政的皇帝,这是怎么回事呢?)

隋炀帝勤政上,两京呆的时间不及执政时间一半,其余时间巡游去了,这不是劳民伤财吗?他去可不是去山清水秀处,有些是像西部,从青海过去去河西走廊,海拔在四千米以上,他选择走山谷,大斗拔谷,海拔在三千米以上,天气反常,不光是天气,路也不好走,窄处只能一人通过。得走过去。他带着妃嫔带着卫队许多人,深夜可不好受,抱团取暖。事实上,古代历史上,皇帝徒步穿越,恐怕也仅此一例,到玉门关,连春风都不度玉门关哪。那么遥远,他都过去了。这是古代皇帝走得最远的。他往这样的地方去想干什么呀?开疆拓土,开辟了四个郡,鄯善郡等,全部统一青海正是这时。这样的风险不是勤政吗?

两人应该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呀,为什么二世而亡呢?亲征高勾丽,就陷入混乱中,甚至最为亲信的官员军队都反了。四海沸腾了。三年间,大隋就土崩瓦解了。隋炀帝也成了独夫民贼了。最亲信的军官发动,用白绫结束了他的生命。草草埋葬在江苏。“入郭登桥出郭船,红楼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陈业,只搏雷塘数亩田。”这样的结局,这样的评价这样的功业形成巨大的反差。恐怕正是他的魅力所在。隋朝像流星一样,瞬间璀璨,瞬间陨落,引发人们思考,原因在哪里呀?

大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开创了科举制度,实行了三省五部制,发展了经济,强大了军事,同时,它又横征暴敛,大兴土木,隋炀帝劳役人民,开运河,建离宫,营两都,无不征用数以百万计的百姓,而其巡幸江南,仪仗队竟达数百万之众。如此严苛地劳役人民,自然引起民怨。可见,大隋朝失败是败在不顾人们死活,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老百姓的日子都没法下去了,那么就只能造反了,推翻隋朝的统治。

在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的,前期的发展可能很辉煌,但后期如果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做无限扩张,搞得资金链断裂,或者不善待员工,给员工以好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最终也只能落得企业破产。 这个在企业管理中,也时常会发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