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我们怎样理财 有闲钱就炒黄金?

黄金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投资对象。猪年将至,以生肖猪为造型的各种黄金摆件、生肖猪金条、生肖猪金币等销售日渐火爆。

  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之路

  霍刚是中国银行北京光华路支行的理财顾问,每年为300多位客户提供理财方面的咨询服务。在和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霍刚最大的体会是,不同的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同,未来的消费计划各异,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

  理财方式。

  “很多投资者往往过于关注收益,却不太重视风险。比如最近基金市场火爆,很多客户都来咨询买基金的问题。事实上,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是风险度较高的理财产品,并不是对所有人都适合。现在指数不断上涨,基金净值也节节攀升,此时反而蕴含了短期的风险。因此,最近我们给想购买基金的客户提出建议,一是配置部分既投资股票也投资债券的混合型基金,或者纯债券型基金,以回避股市下跌的风险;二是不宜购买盘子过大的基金,因为大盘基金在操作上会面临一些困难,净值增长相对较慢。”霍刚告诉记者。

  在人民币不断升值的情况下,投资者该如何应对?霍刚说,现在很多人将手中的外币一点不留,全都换成人民币,其实这也要看具体情况。如果短期内有买房等大宗消费的计划,将外币换成人民币是可以的;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打算动用这部分钱,手中留一点外币则是稳妥的做法,因为汇率的升跌并不容易把握。

  霍刚介绍,目前理财的方式越来越多,常见的是银行储蓄、债券、房地产、保险、股票等,而古董、字画、钱币等也逐渐受人关注。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遵循合法性、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相结合的原则。很多投资者都想寻找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品种,这是理财的一个常见误区。有一个好的理财心态是理财成功的重要前提。想要尽量降低风险,提高收益,最好还是采取投资组合进行资产配置。

  “年轻人要注重‘开源节流’,多投资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产品,以加快自身积累。岁数大的人则要偏重于稳健性。总之,对于各种理财产品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评价标准,与自己的期望收益与可承受风险相匹配的投资组合就是最优的。”霍刚说。

  对股市充满信心

  展望新年,上海股民旭卢很兴奋——

  “盘点2006年,我在股市的盈利超过100%”见到记者,旭卢一脸得意。

  今年35岁的旭卢是一位拥有12年股龄的上海老股民,经历了中国股市几番起伏。虽说毕业后在证券公司工作过一段,但直到2001年,他在股市的作为只能用“投机”来形容:“那时候买股票就是打听各种各样的消息。”2001年,国有股减持的消息引发了长达5年的熊市,证券公司效益大减,他索性空仓歇手,去复旦大学读MBA。“那几年,我看过很多当年的大户资产被腰斩一半。”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启动,旭卢看到了股市转折的希望:“过去,A股市场没有科学的估值系统,对股市走向的判断不是极度悲观,就是极度乐观。股权分置改革改变了大小股东利益分离的现象,股市将更多反映出市场本身的规律。”从那时起,他开始不断加仓,并且一直满仓。

  和旭卢聊天,他很少谈到具体的股票,而是谈人民币升值、宏观经济走向、世界市场走向这些大问题。旭卢说,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股市也越来越与国际市场接轨,现在光盯着大盘的涨跌可不行了。旭卢说,这两年中国股市的投资理念正在发生变化,过去不被看好的大盘蓝筹股现在成了“香饽饽”。去年,他抓住人民币升值和国有银行改革的契机,买入万科地产和招商银行,都获得了不俗的收益。旭卢说:“明年我还会看好那些质地优良的银行股和消费类股。”

  展望2007年,旭卢对股市充满信心,“尽管理财渠道多元化了,不过股市还是很有吸引力。只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股市再牛下去不成问题。”

  济南的小孟对金市依然恋恋不舍——

  小孟是济南某商业银行职员,25岁的他已有两年炒金经验。谈起黄金投资,他两眼发亮。

  “两年前的一天,我正在开车。从电台里听说中国银行要开办黄金业务,就觉得是个好机会。我在银行工作,对这个很敏感。大凡一些投资,开始做最容易赚钱;等到大家看到有赚头都来做了,钱就不好赚了。”

  那时候,小孟大学毕业刚一年多,手头没多少积蓄。他花1000多元买了10克黄金,想先“练练手”。

  “我投资的是纸黄金,和炒股一样,就是黄金内容的股票。它流动性强,可以随时折现,没有保管、存储的成本。我是短期投资,这个很适合我。实物黄金手续费高,而且还有折旧,不适合我。”小孟的黄金投资不断追加。黄金价格跌跌涨涨,他的心情也起起落落。好在小孟以前学的、现在干的都是金融,经得起折腾。两年下来,收获颇丰。

  “在网上银行,炒金很方便。后来,中行和工行的黄金业务24小时交易,所以我只在每天下班后,利用晚上的时间打理一下,最多时我买了30多万。”

  “2006年初黄金市场特别火,涨到每克120元,到银行开户的人排起了队。这还没完,接下来金价一路飙升,两三个月里狂涨到180多元,‘五一’后到了最高点。”他呵呵一笑:“当时我头脑发热了,觉得还可能再涨,于是又买了5万元的。结果不久就跌了,赔了几千元。不过总的讲,这几年炒金还是赚的多。”小孟现在已把多数资金投到了收益更高的股市,但对金市仍然恋恋不舍。“如果我还有一部分闲钱,就买一部分黄金不动了,隔两年再说,反正起伏也不会太大。”

  投保心里得有底

  尽管近两年保险投资收益向好,不过理财只是保险的附属功能——

  年底是续保的高峰期,北京莲花池新华人寿客服大厅熙熙攘攘。2006年12月27日,崔大姐一早就赶到了这里。

  崔大姐一家4口,年收入5万元,每年花在保险上就1万多。“好几年前我就开始买分红险了,这比炒股稳妥,又比存银行划算。”崔大姐非常认可她投保的新华人寿“吉庆有余”寿险分红险。“2002年保的,每年保费3000元,保额10万元。新华采取的是保额分红,就是把每年红利都折算成保额不断累增,等保单到期时,再把红利和本金一块领出来。这种形式侧重于增加保障,挺适合我们这种普通家庭。”

 目前市场上有理财功能的产品主要有3种:分红险,指保险公司在保证本金不受损的情况下,视资金运用情况每年向保单持有人分配红利;万能险,在缴纳首期保费后可选择在任何时候缴纳任何数量的保费,分红则采取“保底收益+浮动红利”的形式;投资连结险,保险公司收取一定费用,其余资金完全是“代客理财”,赚了亏了乃至蚀本,都得投保人自负。

  做“基民”感觉挺不错

  从投资股票到投资基金,成都的刘镇很有信心——

  在网上的一个股票论坛中,记者联系到成都的刘镇。刘镇学金融出身,在一家银行工作,投资股票也有好几年时间,对自己的投资水平,他一向很自信。然而,2006年下半年他却开始关注起基金来,不仅自己买,也劝身边的朋友买,让人很意外。

  “朋友们都笑我是向基金‘服输’了,其实我主要是看中基金的组合投资优势。”刘镇说,“2006年8月后,我感觉到在股市获利的难度不断加大,虽然指数一波高过一波,但很多股票都在下跌,不像上半年,绝大多数股票都涨。这时基金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所以我决定拿出一半的资金去买基金。”

  “那你觉得基金在投资管理水平上是不是也有优势?”记者问。

  “基金的管理人都是专业人士,背后还有力量很强的研究团队,这方面的优势是散户无法比拟的。不过,跟基金相比,散户也自有优势。基金的资金量庞大,买卖的灵活性就相对差一些,你看现在有一些基金重仓股,股价高高在上,成交量却稀少。”

  刘镇告诉记者,2007年基金依然会是他的一个投资选择,但也不会放弃自己投资操作。他觉得对于没有精力关注股市或对股市了解很少的人来说,基金是他们参与股市的最佳途径,但也要注意风险。2006年基金收益太丰厚,但不具有代表性,指望年年这样不现实。另外,虽然买基金应该抱着长线投资心态,但也有买卖时机问题。不考虑这些,同样可能像买股票那样高位吃“套”。

  银行理财巧计划

  在机关工作的周道,在储蓄等方面有一套理财经——

  周道在中央某机关工作,他和妻子月收入共8000元左右。对银行推出的各种新产品,周道都愿意尝试,比如工行和美国友邦保险推出的“利多宝B款终身寿险”,在很多人还观望时,周道就持有了。现在证明,由于人民币升值,他的选择很正确。周道说,由于平时较忙,没有太多精力考虑投资,所以家庭收入积累的60%—70%都存在银行。他一边给记者看他的“工行一本通”,一边说:“我的存款分长期、中短期、活期三种,对于较长时间不用的资金,应该存3年或5年以上定期。”周道在工行选了“千禧红”的5年定期存款,不仅保本,没有风险,利率还比当时的定期存款利率高30%左右,很划算。

  周道的精明还体现在他对存款存期的规划上。比如,他和妻子工资卡里的活期存款,只要累计达到2万元,周道就把它转存1年定期。为了实现定、活两用,又不损失利息,他把钱分月存。这样一年内的每个月都有存款到期,用起来和活期一样方便。周道自豪地讲,他曾经把一部分存款分成36个月,存3年定期。看起来期限较长,但也是陆续到期,既方便又划算。

  对于2007年的理财计划,周道说,5年定期存款会到期,不打算再存长期了,因为孩子马上要“小升初”,肯定要用钱,另外还想再买一套房子。“2007年的开销会比较大,还是老办法,分月存定期。”

  帮农民工“钱生钱”

  季大姐和小钟同在京城打工,对于理财有着自己的需求——

  2006年12月25日,天气很冷。寒风中,季大姐忙着帮顾客称水果;小钟则在美容院里为客人做护理。

  季大姐今年45岁,老家在安徽无为,1991年起到北京打工,8年前和丈夫一起开始做水果生意,摊子虽不大,但去掉开销一年能赚上2万元。当记者问起“你们没想过把一部分钱拿来投资或者买保险,为老年生活提前做点准备?”季大姐笑着说:“从没想过,我们把钱都投资到儿子身上了,养儿防老,他就是我们的养老保险。”

  季大姐的想法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进城务工人员,他们还只习惯于在艰苦创业中挣钱,在勤俭节约中用钱,不清楚如何“钱生钱”。对这个群体来讲,首要的是帮他们树立起理财意识和观念。

  小钟今年25岁,初中毕业后学过美容美发,7年前从湖北老家来到北京,先是给别人打工,现在自己做起了小老板。“可是该怎么理财,我真是一窍不通。我们的钱该存进银行多少、该投资什么、该买哪种保险?那天我在一家银行看到要买个什么理财产品,至少需要10万元,这么一大笔钱我们根本拿不出来!能不能提供一些适合外来打工人员买的理财产品,让我们也体验一下‘钱生钱’的感觉?”

你可能感兴趣的:(理财,工作,金融,配置管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