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机如何检测到USB设备连接?

一、基础知识(USB插座和插头)

在最初的标准里,USB接头有4条线:电源,D-,D+,地线。我们暂且把这样的叫做标准的USB接头吧。后来OTG出现了,又增加了miniUSB接头。而miniUSB接头则有5条线,多了一条ID线,用来标识身份用的。标准USB口只有A型和B型。其中每一型又分为插头和插座,例如A型插头,A型插座等。我们平常电脑上用的那种插座叫做A型USB插座,而相应的插头,叫做A型插头,例如U盘上那种。而像打印机上面那个插座,则是B型插座(比较四方的,没电脑上面那种扁),相应的插头,就是B型插头。也许你见过一头方一头扁的USB延长线,没错了,扁的那头就叫做A型插头,而方的那头,就叫做B型插头,而相应的被插的那两个插座,就分别是A型插座和B型插座了。A型插头是插不进B型插座的,反之亦然。

miniUSB也分为A型,B型,但增加了一个AB型(不是血型呀,别搞错了,没有O型^_^)。既然它叫做miniUSB,那么当然它就是很小的了,主要是给便携式设备用的,例如MP3、手机、数码相机等。USB是一主多从结构,即一个时刻只能有一台主机。像PC机就是一个主机,其它的只能是设备,因而两个设备之间是无法直接进行通信的。而USB OTG(on the go)的出现,则解决了这个矛盾:一个设备可以在某种场合下,改变身份,以主机的形式出现。因而就出现了AB型的miniUSB插座,不管是A型miniUSB插头,还是B型miniUSB插头,都可以插进去,而靠里面多出的那条ID线来识别它的身份:是主机还是从机。这样两个USB设备就可以直接连接起来,进行数据传送了。 像我们MP3上用的那中miniUSB插座,就是B型的miniUSB插座(注意,有一类miniUSB插座,似乎不是USB规范里面的,因为miniUSB接头应该有5条线,而这种插座只有4条线)。由于USB是支持热插拔的,因此它在接头的设计上也有相应的措施。USB插头的地引脚和电源引脚比较长,而两个数据引脚则比较短,这样在插入到插座中时,首先接通电源和地,然后再接通两个数据线。这样就可以保证电源在数据线之前接通,防止闩锁发生。至于USB电缆,通常我们不怎么关心,买现成的就行了,除非你是生产USB线缆的。在全速模式下需要使用带屏蔽的双绞电缆线,而低速模式模式则可以不用屏蔽和双绞。此外,USB协议规定,USB低速电缆长度不得超过3米,而全速电缆长度不得超过5米。这是因为线缆传输有延迟,要保证能够正确响应,就不能延迟太多。USB标准规定了里面信号线的颜色,其中Vbus为红色,D-为白色,D+为绿色,GND为黑色。然而,我见过很多USB线缆并没有遵循标准,所以大家在使用时要小心,用表测量一下比较可靠。

二、集线器把USB设备的连接报告给USB主控制器

首先,在USB集线器的每个下游端口的D+和D-上,分别接了一个15K欧姆的下拉电阻到地。这样,在集线器的端口悬空时,就被这两个下拉电阻拉到了低电平。而在USB设备端,在D+或者D-上接了1.5K欧姆上拉电阻。对于全速和高速设备,上拉电阻是接在D+上;而低速设备则是上拉电阻接在D-上。这样,当设备插入到集线器时,由1.5K的上拉电阻和15K的下拉电阻分压,结果就将差分数据线中的一条拉高了。集线器检测到这个状态后,它就报告给USB主控制器(或者通过它上一层的集线器报告给USB主控制器),这样就检测到设备的插入了。USB高速设备先是被识别为全速设备,然后通过HOST和DEVICE两者之间的确认,再切换到高速模式的。在高速模式下,是电流传输模式,这时将D+上的上拉电阻断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