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唐山大地震》,这电影真的让人感动。可以说从来未被如此感动。一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更多关于地震以后的事情。面对大自然,人类是如此脆弱,我们更应该珍惜如今的美好生活。而从电影场景上,70后看了会有更多的共鸣!我们都从那个年代走过,每个一场景都那么的真实!那时代的感情是那么的真挚!
故事是从地震后:一块石板压住了一双儿女,救儿子会伤到女儿,救女儿会伤到儿子。妈妈面对两难的选择,最后还是选择了儿子。我媳妇说妈妈还是有一点偏向儿子。其实儿子处境还是有一点优势,位置上靠近地面一些,施救起来更容易。而且儿子一直在说话,当时一直喊“疼”,而当时女儿已喊不出声音了。
再者,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有重男轻女观念的。
不过反过来我相信,如果妈妈当初决定救姐姐。弟弟意外活下来的话是绝对不会在32年之后才去认妈妈的。
男人毕竟是男人!
下面是网上总结的很感人的地方。
其实还有一个就是32年了。妈妈还记得欠女儿的西红柿!因为妈妈从来没有忘记她的女儿!!
“
哭点一:回到徐帆怀抱的方达——生的希望和勇气
大震之后,唐山一片废墟,方达的奶奶和姑姑风尘仆仆赶来,要接失去一只胳膊的小方达和儿媳,倔强的徐帆坚持不走,要和死去的丈夫还有女儿方登在一起。“我懂她的意思,但我不能,因为没了,就真的没了。”作为刚刚失去丈夫和女儿的徐帆,他离不开儿子,而婆婆的埋怨不无道理,要不是她执意要留在唐山,丈夫复原回了济南也就不会遭此劫难,婆婆也不会老来丧子。最后她还是答应婆婆将年幼的方登带离片伤痛的废墟,回丈夫的老家济南。
送别儿子那场戏,透过汽车后玻璃窗,孤身一人的徐帆被越拉越远,姑姑回望这一幕突然意识到什么,和奶奶说,这个节骨眼上再带走方达等于要了她的命,车开了,车又停了,小方达跑了回来,母子在长长的土路上相拥,这不是普通的拥抱,这个拥抱意味着这位失魂落魄的母亲从此将要倔强地生存下去。
那一刻一股暖流从眼角渗出。
泪值:★★★
哭点二:养母的遗言——透明玻璃般的爱
养母陈瑾是个敏感的女人,从领养的第一天就忧虑小方登年纪大了点,已经开始记事,担心有朝一日失去“非亲生”小方登,这个所有领养家庭的困扰困扰了她一生。方登长大了,成了我们镜头里的张静初。高考前的方登噩梦惊醒,养父一如既往给她做脑部按摩,一直有点“吃醋”的养母批评养父穿得太少,养母“小心眼”的话方登历历在耳。张静初坚持考了杭州医学院,选择了远离养父母,而且连续两个暑假不归,要不是养父亲自到学校找她,她丝毫不知养母病危。
养母最后还在埋怨女儿和丈夫都不爱她,却把一生的积蓄给了方登,方登没有极力解释,只是说爸爸是爱她的,养母说她爱方登,方登说她也爱她。说到死后没有人再跟养父吵架他将多孤单的时候,镜头拉了出来,泣不成声的养父陈道明成了前景,透过看护病房的玻璃窗,母女的交流是那么的简单,又是那么的浓烈。仿佛那道玻璃窗,透明得一览无遗,却冰凉地存在着。
陈道明转脸挥泪的一瞬,我的泪腺再次奔涌。
泪值:★★★☆
哭点三:养父的哭诉——一个孤寡老人的歇斯底里
和养母间多少还因为女人的敏感而隔阂,和养父陈道明之间倒是显得亲密无间,养父从小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她,也成为最能理解和体贴她的“完美父亲”。然而养母一直的担忧在她病逝之后似乎还是发生了,长大后的方登张静初和学长陆毅初恋,结果搞大了肚子,从死人堆里重生的方登,或者说曾经在母亲生死选择中被放弃的她,对生命有别样的体验和理解,不忍肚中的小生命流产,悄悄退学并玩起了人间蒸发。
若干年后春节前夕,张静初带着女儿点点突然出现在父亲的“老年合唱团”,第一时间养父并没有做出太多的反映。回到家中,张静初给养父试穿新羽绒服,养父还心有灵犀地说正想买一件新羽绒服,结果袖子长了,张静初絮叨着印象中养父如何高大,在此细节衬托之下,一个风烛残年无依无靠的老人开始爆发,并歇斯底里问她,这些年你都去哪了?
那一刻,双眼决堤,溃不成军。
泪值:★★★★
哭点四:清明节烧纸——一为亡灵而燃烧的唐山
震后住了三年帐篷,之后搬到了狭窄的房,徐帆从此再也没有搬过家。儿子方达发达后要给母亲买楼房,但是母亲临时又反悔了,因为母亲怕丈夫和女儿的魂找不到家。从早年的清明节开始,徐帆就一边烧纸一边絮叨,给死去的丈夫和女儿讲以前的房子倒了,要盖百货大楼可能搬回不去了,搬到房开始,又絮叨怎么找回家的路,当儿子要给她买楼房时她犯愁了,都给丈夫和女儿讲了20年回家的路怎么走了,改不了口。
此前就听说《唐山大地震》拍摄清明节烧纸场面,曾一度引发当年从废墟中爬出的群众演员追思当年,伤心过度痛不欲生。长长的街巷挤满了烧纸的人,火堆挨着火堆,徐帆烧的纸比周边人都多,这时镜头缓缓拉升,街巷燃烧起来,然后是隔壁的街巷,整个唐山的街巷燃烧起来……
第一次见到如此壮观的烧纸场面,这个场面令人不忍心潮澎湃。
泪值:★★★
哭点五:汶川母亲废墟中的哀嚎——历史重演
32年后汶川地震,方登张静初操着洋文和自己的丈夫申请回国支援,镜头直转四川。废墟之上,历史重演,救援队让一位汶川母亲做抉择,水泥板之下,只能救一个,不知所措母亲无法抉择,这时余震袭来,母亲亲眼看到倒塌的预制板废去一位救援人员的双脚。与此同时,一个身影举着盐水瓶子守在汶川母亲女儿的身边一动不动,母亲喊着姑娘冲上去,余震尘土中浮现张静初的身影,她默默不语蹲守在那里对危险全然不顾。
这时的母亲断然做出一个决定,要求球员人员锯腿救人,救援人员表示还有时间可以尝试保腿,母亲却坚持锯腿,因为她不忍再看到救援人员的牺牲,哪怕断腿的女儿将来恨她一辈子。断腿的女孩被抬出,母亲哭喊着要回去找孩子的断腿,余震隆隆,张静初抱着四川母亲的腰,默默抽泣。
整整一个段落,我涕泪交加。
泪值:★★★★
哭点六:听弟弟在旁讲述当年——姐弟重逢
方凳从加拿大奔赴四川灾区同时,已经是旅游公司老板的弟弟方达带着物资也抵达了灾区,从小心意相通的姐弟俩再一次出现在同一片废墟上。疲惫不堪的方登领取了一点饼干心力交瘁地嚼着,她的一旁,两个唐山救援队的队员聊起来,这时她并不知晓其中一个就是她断臂的胞弟方达。那人问方达,胳膊是怎么断的,方达的叙述让时光倒流了32年,虽然轻描淡写,当年母亲的艰难的抉择跃然入耳时,方登放慢了咀嚼的速度,这对于她来说,完全是全新视角的故事。
导演冯小刚没有用更多的笔墨来刻意渲染姐弟戏剧性的重复,仅仅是弟弟只言片语,这个令姐姐方登从小回避的故事便得到了完全不同立场的诠释,加上此前废墟中另一位母亲的艰难而断然的抉择已然触动了方登,纠结了她32年的心结终于开始不动声色地融化。表面上看这是一段抗震救灾的惨烈场面戏,实际戏中有戏,方登的内心戏在救灾的过程中得到了化学效应,救人的同时,她完成了一次32年无法释怀的自救。
那一刻,我的脸上又是一片泽国。
泪值:★★★★
哭点七:你从哪儿冒出来的?——母亲下跪道歉
听弟弟忆完当年,镜头跳转至姐弟的归途。32年斗转星移,母亲并不知女儿还活着,徐帆哪里想到自己放弃的女儿,自己曾搂在怀里撕心裂肺已然死去的方登,竟然被一场大雨从尸体堆里浇醒。母女相见的那一刻貌似平静,母亲在厨房默默地包着饺子,透过橱窗可以看到院门,双手止不住哆嗦着。32年前的选择,让她一辈子都碎在了那片废墟里,潜台词显然在说,她还有有些无法面对女儿。当女儿推开院门,徐帆不敢出去相迎,透着厨窗让女儿进屋。和小时候一样,母亲为她准备的西红柿浸泡在凉水里,那是32年前的承诺,母亲跟在身后说,你看我没有骗你。
当方登回过头,意想不到的一幕出现了,徐帆蹒跚着扑通跪下,用唐山话压着嗓门撕心裂肺地哭诉:“登儿,妈给你道个歉,妈对不起你,这么些年,你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一跪无疑是整部影片最重磅的一枚催泪。
徐帆的这一跪,令我浑身战栗,纸巾怎么擦也擦不过来。
泪值:★★★★★
哭点八:“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张静初道歉
一家人终于团聚,在父亲的墓前,方登看到了自己的墓,家人说要赶紧拆了,方登制止说不管将来在哪里,死了都要回到这里一家人团聚。方登的墓被撬起,里边安放的是她的书包和一个包裹,打开竟然全是课本。“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书,你一本,我一本。”弟弟的一席话让原本喜剧团圆的剧情骤然凝滞。个人猜测,那一刻方登几乎不能原谅自己,一直倔强而淡漠的她,从小回避还有亲人存活的她连连说:“妈妈,对不起,对不起!”
汶川之后母女之所得以团圆,并不仅在于偶遇胞弟,很大程度来自方登救灾时亲历另一位母亲无奈抉择时的触动,令她封闭了32年的内心世界开始有所消融。但是母女的初次重聚除了徐帆飙泪那场戏之外,张静初只在家门口的巷道说了句好像来过这里,除此一直话语甚少略显冷漠,她的内心戏依然透露一股逼人的寒气,32年前来的阴影并未完全消退,她内心的纠结并未完全被启开。最后,冯小刚用开启坟墓的方式释放她这颗死去的心,救赎了这可流放自己32年的灵魂,墓中的书本让方登看到了母亲从未放弃过她,情感的那一刻涅槃,细腻而震撼。
母女相拥而泣,让我已分不清哪些是女儿的泪水,哪些是母亲的泪水,哪些又是我的泪水。
泪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