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忠良无下场

昔日里有一个李文李广,
弟兄双双保定朝纲,
李文午门带箭丧,
伴驾山前又收李刚,
收了一将损伤一将,
一将倒比一将强。
到头来保太子登龙位上,
反把那亚父李广斩首在法场。
这都是前朝的忠臣良将,
哪个忠良又有下场。

公元1457年,明天顺元年正月廿二日,对明王朝有再造之功的内阁大学士于谦被“复辟”的新皇帝送上了断头台,行刑之日“阴霾四合”,天地衔冤,这位“两袖清风”、功勋卓著的忠臣成就了自己“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人生宿怨。

历史上溯316年,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年仅三十九岁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在临安大理寺风波亭赐死,走完了“壮怀激烈”的一生。

于谦死后172年,公元1629年,为抗击清军,入卫北京的明蓟辽都师袁崇焕在西四被处以“磔刑”,当天不明真相的百姓竟“争啖其肉”!

北宋真宗的“良相”寇准首先罢相出知陕州,再贬雷州司户参军,不久又贬衡州司马,寇准就在瘴气蒸腾,暑气逼人的谪戍道路上最终成就了自己“忠臣良相”的美名。

遍查中国历史,这种悲剧远远不止于此,忠臣良将基本没有好下场,这是为什么?

忠臣无一不是刚直之辈,然而按照官场的潜规则却是“直臣易贬”,“上患其刚直难任,下患其触忤时讳”,为社会环境所不容。“忘身殉国,秉正嫉邪,故不为流俗所喜”。于谦“视勋庸国戚若婴稚,士类无当其意者”。这些人作为国家的股肱重臣,在所处的社会环境中往往显得刚烈过之,而谋略不足。在中国历史上,欲成就大事且又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人物,既要有忠臣的心怀,还要讲究一定的策略,一心为国而不屑于人情事故者大多成为悲剧人物。

当代诗人北岛的诗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其实是“忠臣末路”的最好注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古忠良无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