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软件测试》的读书笔记(六)

第四部分 总结

1. 团队整体参与

2. 使用敏捷的测试思维

3. 自动化回归测试

4. 提供并获取反馈

5. 构建核心实践的基础 [持续集成、测试环境、管理技术债务、增量工作、编码和测试是同一个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之间的协作]

6. 与客户合作

7. 保持大局观

 

------------------------自我反思--------------------------------------------------------

1. 敏捷测试中,文档到底重不重要?

目前的项目中,是非常缺失文档的。敏捷测试注重投资回报率,认为没有意义的事情就可以不进行。但是我还是任务文档是很有意义的,一个是对当前人员是一个梳理过程,在写文档中加入更多的思考,保证项目的正确性,另一个是促进彼此间沟通的正确性和有依据性,再则写文档对于后期项目的维护都是很有帮助的,减少后面人员的熟悉成本。

不能理解当前的项目,为什么没有文档,连一点点文档都没有,怀疑是前面的人没有在公共区域记录文档,交接工作又没有做好。

2. 和产品经理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们接触不到真实的客户

敏捷测试要求测试要按照用户的角度去保证产品质量,可是现实工作中往往有产品经理去直接去客户交流,我们很难直接与客户交流。那么我们作为的用户也就只有我们自己了。产品经理也往往会误解客户的需求。这些矛盾的存在,是不是应该测试应该参与到项目的整个过程,从需求到项目的最终发布,甚至到线上反馈。如果真的覆盖了全过程,可能测试真的就能够保证产品的有效性和质量了。但真实情况呢?项目团队忽略测试,测试只作为开发团队不愿意做的事情而存在,测试工作因为项目中的不平等对待更是没有做好,工作没有做好更是得不到团队的认可,如此恶性循环。测试是个尴尬的职位,从上到下的不重视,大环境的认为测试是退而求其次的工作。

3. 我认识的敏捷测试?

敏捷测试,是面向价值的,以高效的产出价值为导向的。敏捷测试,换言之,是在敏捷开发的团队,测试应该如何的工作。

方法:测试提前,使用TDD去保证代码的质量和减少自己无用的工作,把时间应用在有价值的事情上;积极的沟通,融于团队中去,鼓励大家都支持敏捷测试的工作;持续的改进项目中的问题,记录生产中的问题;使用自动化去减少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说个我一直理解错误的观点,在和x同学讨论后,我同意了他的观点。以前我认为:敏捷测试是一种类似于现在公司的混乱模式,不断的迭代产品,不断的上线。现在来看,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敏捷不等于“混乱”,更不是“需求不明确”。敏捷只是缩短产品周期,采用迭代的方式快速的开发产品,提前获得用户的反馈来提高产品质量。而目前公司的“混乱”开发,是因为需求不明确,没有考虑清楚,一味的追求产品的上线速度。另外,我认为敏捷开发不代表最终的产品速度一定有大步的提升,但其产品质量一定是更满足用户要求的,和与时代相符合的。再说说现在公司的混乱模式,速度一定是快的,但是质量就不敢恭维了,最终承受的只能是用户了。

4. 质量由谁来认证?

其实不管是不是敏捷的测试,质量最终都应该由用户来认证,因为用户是最终产品的承受者,产品和用户是最息息相关的。好质量的产品,用户收益,反之,用户是坏质量的消耗者。不管产品最终实现的是个什么样子,用户觉得好,就是好,觉得不好,也就是烂产品。

也存在“主导用户,改变用户习惯一说”,如果从长期来看,这件事情是对用户有益,一时的让用户难受其实也是可以接受的。

5. 如何和开发搞好关系?

书里面讲的糖果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些糖果就能换来关系的融洽,地位的平等。另外还有一个观点,测试人员要做一个合作人员,而不是强制的实施者;所以,可以看出作者还是更认可团队中的人员都是helper的角色,都是在帮助团队和产品的成长。

个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来促进和开发的关系:1). 人与人相处一定是“情”的融洽,平时的多交流和分享可以让其它人以“朋友”和合作伙伴去认识到你;2). 多给与他们帮助,哪怕是简单的搭建一个环境,产出你能够产出的价值;3). 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小事情也要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认可你的工作就是认可你。

6. 测试真的能够成为TDD的驱动者吗?

我觉得显然是不能的,或者如果要做到这个肯定是有条件的。

不能的原因:1). 最直接的,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testcase的太早完成可能是无用功;2). 地位的不平等,测试人员不可能能够作为一个驱动者存在;3). 测试人员的能力和水平有限,不能让人信服;

能够作为驱动者的前提:测试人员的能力,相当于一个架构师的水平,产品是能够在最初就完全确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软件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