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软,我把青春献给了你……

2004822日,我从厦门的项目现场回到西安,23日上班报到,找领导谈话,然后休假,是2003年没有休完的3天年假,休假前我对领导说在这三天我将作出我的决定。2004827日,阴雨蒙蒙的中午,我离开了东软,离开的时候我特意在打卡机上打下了最后一次考勤并带走了那张考勤卡。

记得当初写《我的东软五年》的时候还问过自己是否会写《我的东软十年》?而今,从19987月正是入司算起刚刚六年,我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了这个我曾经为之奋斗、奉献了六年青春年华的公司。在这六年中,我从一个初出校园几乎什么都不懂的本科毕业生成长为起码可以在东软有资格担任项目经理,聘任书上写着“设计师”的高级研发人员。在这一点上,我深深地感谢公司和身边的同事们,包括早一步离开公司的那些同事。

在这六年中曾经有很多朋友包括家人问我类似“东软的工资那么低你还在那里干?”、“你都干了X年了应该跳槽了!”……这样的问题。以前,我总会不厌其烦的给他们解释同一个原因:我看中的是东软的规范,东软这么一家大公司除了技术以外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东西,尤其是各种规范、制度。同样我也在跟我的朋友们说了解一个大公司,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你才可以比较客观的评价它。现在很多的毕业生或许是因为大环境的影响,亦或者是因为上大学这几年付出的学费太多了,往往一出来就希望能够有个高工资的工作,再加上现在学校的条件也好了很多,不少人毕业的时候已经会用Java了,甚至还过了各种的认证!于是便更希望自己能够拿到更高的薪水。有一天,我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反映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新闻片中2003年的西安交大毕业生本科毕业生很自信的对着镜头说自己毕业以后希望至少拿到4000元的月薪!我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扑哧一笑^_^,我想这样的人东软恐怕是不敢要的,他也不会来东软这样的公司发展,因为那个时候我在东软的档案工资才4000!当然很多人会说东软给不了这么多别的公司可以给得出,这我不反对。我所想表达的意思只是在反映我看到的现在很多人尤其是刚刚迈出校园的学生一谈到自己的职业目标首先就是每个月多少多少钱,而不是“我希望将来能够成为一个做什么样工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缺乏职业规划!

一个工作的人没有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可怕的,因为无论他现在赚多少钱做多少事情,他所做的工作都是没有目标的,被动的,等到有一天他在体力或者素质上没有能力再适应这个工作的时候他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很可惜我们很多人不能在年轻的时候赚够一辈子的钱,所以我们应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在从校园出来融入社会的三年左右时间内应该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如何发觉自己的潜力,如何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从而最终知道自己追求的想要的是什么?那么在30岁之前为之拼搏一下,即便是失败了,没有关系!权当是积累经验值,我曾经给很多朋友说过“我30岁之前作的事情都是在为30岁之后能够有一份自己能够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在30岁的时候我可以身无分文,但是我必须有足够的经验、必须规划出我的职业生涯。”庆幸的是,在我28岁的时候我做到了这一点,我已经很清楚自己将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也很清楚的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当然更值得庆幸的是,这时候我并不是身无分文,我买了房子、即将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家庭、还有一份足可以让我过上小康生活的工作。

回头看看在东软的这六年,在第三年的时候开始完成从一个程序员到项目经理的转型,在第五年成为优秀员工,第六年离开公司的时候档案工资才4000元,六年中最高的一次年终奖才1万,再加上公司严格忠实的执行着国家的税收政策,发到手里面就更少了。其实在东软有很多人很快就拿到了更高的工资,也有很多人和我一样的资历至今没有拿到这样的数目,所以我想我应该算是东软广大研发人员的中层,作为一个社会来说,中层阶级一般都是社会的砥柱,所以从我身上大家应该能够看到很多真实的东西。东软一向是以“低成本”而著称于行业内的,再加上或许因为自己所处的部门是东软各个软件事业部中最原始、最古老的部门,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所以很难像其他新兴事业部的研发人员那样在薪水和奖金上提高得那么快,再加上虽然隶属事业部,可是却是外地机构(不在沈阳和大连),平时事业部领导对我们的了解更是困难。而公司的股票分配制度也是颇让人感慨地,虽然对普通研发人员也有奖励,可是绝大部分还是要掏钱购买的,而往往购买的数量是和工资等级挂钩的,工资低的人自然买得就少,而中高层领导们自然买得就多,员工离职后不得已将股票内部转让,而最终能够买到这部分股票的往往也都是那些出价高的人,这些人大多数还都是公司的中高层领导,于是富的人越富,穷的人越穷,两极分化严重。当然,这可能就是公司决策层追求的目标,因为毕竟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均贫富是不可能的,中高层管理者是公司最看重的,而公司对于研发人员的的低成本运作也就明确的表现出这一点,或许这也是公司的一个无奈,既然不能用高薪挽留广大的研发人员,不如把有限的资金放在管理者身上,而对于研发的骨干力量主要就靠企业文化的吸引了。所以也难怪很多东软人说公司的“以人为本”没有做到实处,而在网上也有文章说曾经听过某个领导说过“研发人员砍掉一半公司依然能够生存”这样的话等等,其实这句话我就曾经亲耳听过那位高层领导在会议上当着大家的面说过,看来这种思想在这位领导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不只在一个地方、一次会议上说过。我记得当时我的心有种痛的感觉!诚然,很多管理学上的知识显示中层领导干部是一个公司的支柱,因为他们直接面对了广大的研发人员,“成在公司,败在经理”这句话相信很多人都熟悉,它的意思就是一个人进入一家公司往往是因为被这个公司的名声而吸引,而辞职离开则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直接领导的某些原因。所以,现在很多大公司都在加强对中层领导干部的培养,东软也不例外。然而,在我看来,在东软,对于中层领导干部的管理还远远不够,公司的各种培训只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一厢情愿,很多中层领导干部还是在为业绩、为项目而奔波,如此一来,所谓忙就成了很好的借口。领导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对研发人员的培训了,且不说指定你参加的培训是否征求过你的意见,是否是你所希望的?就连指定你参加的培训也往往会因为项目、地域等原因导致你根本无法参加,或者因为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而流于形式。最终培训便成了“闲的人反而有时间去参加”和“培训就是听听课,讲完了就完了,在东软一个人曾经参加过哪些培训、取得什么成效谁也说不清”。中层领导干部的素质培训不能达到有效的结果,再加上公司对中层领导没有任期制或者轮岗、竞岗等的制度,且不说是否会造成领导干部的无为而治,单单是对于那些想继续向管理层迈进的人员恐怕也要苦等着上面的领导挪窝了才有希望。

当然在东软也有一个很好的制度就是技术、管理、业务三条跑道发展,做管理的中层领导可能还没有手下的高级技术人员工资高,这也是有的。所以,其实自己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研发人员如果一直在技术上奋斗下去还是很有希望拿高工资的,不过因为上面所说的原因要是想往管理上转恐怕就要三思了。

说到档案工资要提醒大家在东软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东东!因为东软在很多福利上都是按照档案工资的标准计算的。不管你的部门实际给你多少钱,可是在各种福利,例如企业年金、三金缴纳比例以及股票购买数量上都是按照档案工资锁定的。

前两天正值招收应届毕业生,有个同事晚上回来说是被拉去加班批改笔试题,于是说起当前的这种招聘制度。当初我进东软的时候还不需要笔试,后来毕业生多了就业压力大了,招聘也开始要求笔试,可是公司的笔试题说实话很难!就是今年,有一次我专门拿来一份给应届生的笔试题让我们部门这些高级工程师们答题,结果在大家群策群力的情况下也没能拿到满分,还有几道题根本不知道怎么答!所以我觉得用笔试去测试毕业生的确够难为他们了,建议大家如果想进东软的一定要想办法打动面试人员,否则即便是你笔试成绩再好也可能会因为不想要你而以笔试成绩为借口,如果面试人员想要你,笔试自然就可有可无了。

东软的行业事业部因为是做工程项目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出差,长期的出差是我们工作的特性,而我所处的部门就更特殊一些,不但要在客户现场那里出差,还要动不动的到大连去出差,可能在东软所有的事业部中我们的情况是最特殊的了。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我这六年中从来没有在家过过一次生日,平均每年只能在家4个月,可想而知这几年的感情生活是如何处理了。其实东软出差的待遇还是不错的,只是从我98年进公司以来基本上没什么变化,只是多了几种方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通常是一天N0元的补助,住宿按照标准可以住100多的房子,星级宾馆是不要想了,在对外形象上东软素来不做要求,出差带硬盘,到了现场拆电脑、上硬盘的事情很正常的。一天的补助说法上是伙食补助加上交通补助,于是便规定了到沈阳、大连两地出差没有交通补助,只有伙食补助,这一点至今想起来还让我耿耿于怀!我不明白难道就因为沈阳和大连有软件园,而我们出差到沈阳和大连的人都住在软件园的原因就意味着我们不需要交通补贴么?既然是补贴就不应该管我是否花了这笔钱还是在这上面花多花少,就应该跟伙食补贴一样不管在哪里出差都发。我们经常在大连出差一次就是两个月,在异乡往往人生地不熟,在饱受孤独的同时还要每天加班,这样辛辛苦苦的两个月和去别的地方一样劳累,却少了近一半的差旅补助,心里很是郁闷啊!前后两年的时间里这个问题反映了多次,可是始终没有解决,所以去大连出差成了大家心中的痛。如果你到某地选择了包干的方式的话,如果找到便宜的房子住,差旅费就可以赚得多一些了,不过同样令人郁闷的是报销的时候要提供你拿到金额等值的发票,也就是意味着你要想办法到处去找发票,这对于经常出差的人是很痛苦的一件事情。所以,每次出差回来的至少两三天里面是无法专心工作的,因为你要面对着自己想办法找发票、自己贴票,自己跑着找人签字。甚至连社会上的一些诸如职称考试这类的信息也不会有人主动通知你,而需要你自己打听。这些,可能对于在沈阳、大连的东软人是感受不到的,因为他们身处总部,能够最大限度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而东软对于各地的分支机构很难谈得上什么企业文化的传播!所以我总会奉劝那些想来东软作开发的人让他们去大连或者沈阳,在外地机构,作研发基本上没有什么广阔的发展前途,你的任务就是在公司的大平台下做好一个又一个的工程项目,实在的说就是作二次开发的现场实施人员。

其实,在东软这几年感受最强烈的也正是在现场作工程项目所学到的东西,技术上的、管理上的、沟通上的,方方面面你都会有感受,你会感受到软件质量在用户现场表现出来的脆弱,你会感受到我们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如何才能做得更好,你会感受到用户为什么称我们东软的人学院作风太浓烈,你会感受到一个项目成功结束时的成就感,你也同样会感受到当你作为一个项目经理却无法真正实施自己权力和义务的痛苦……你会在感受东软这个大公司优秀一面的同时,看到很多在外界环境下才能反映出来的它的弱点。

当你感受得越多,如果你能够及时地思考、积极的找寻答案,那么恭喜你!说明你是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你会很快思考出来自己的前途如何规划,并会在你的努力下很快取得成功的。

东软在坚持不懈地作着行业软件,现在各个行业基本上都有涉足,并且成立了相应的事业部。行业软件在中国的国情之下势必就是一个个客户化的工程项目,东软也在不断的想办法提高软件的复用程度和通用性以减少成本、提高质量。例如基础软件事业部和后来的软件开发事业部的成立就是因为像袁淮老师这样的管理者们的大力支持在一步步走向成熟。通用开发平台和通用组件的推广、软件开发事业部与各个事业部的合作都说明了东软正在努力。然而,公司决策层的意志是否能够很好的贯彻到下面的每一个事业部领导,乃至每一个开发人员那里,就变成了执行力的问题了。东软的执行力我以为是比较差的,因为我尽管通过邮件、内网等渠道发布的消息知道公司上层有这样的意图,可是从我们部门的工作方式上看不到这一点地贯彻,我们依然在投入大量人力作着自己的开发平台,然后又在后期因为人员被项目的牵扯而无法继续专心维护和发展这套开发平台。或许是因为牵扯到部门间的费用、合作问题,基础软件事业部现成的通用件我们不用非要自己开发。公司的规范上明确规定的评审制度,可惜的仅仅只有各种模板而已,至于怎么评审没有人交,评审意识在很多人脑海中是不存在的,项目计划制定出来仅仅是为了为客户看,为了应付项目管理的文档需要,而这个计划是不是合理?有什么资源去保障它的实施根本没有人关心、没有人去审核,至于程序质量那更是完全在于你个人的素质了,负责的可能还能自己主动看看有什么需要修改的,不负责的就是作完了就提交,等着测试出来问题再改,甚至有些作出来的东西和要求完全不一样!这些都是因为没有明确的审核制度,程序做不好大不了修改嘛!赶进度就加班嘛,反正怎么都要加班。在领导看来,加班就是好同志,加班越晚越辛苦。正所谓一步错,步步错,所以每个项目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充满信心想把它做好,可是真正一开始就是资源少,一个人当三个人用,加班,赶工期,给客户制定虚假计划……于是最终项目变得难做,大家的自信心被消磨,没有成就感,“作完一个项目作伤一批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公司虽然每半年会绩效考核一次,可是考核的方式就是给你一个充满了选项的表格,你自评一下,然后领导给你评一下,最后的结果只有你的领导知道,所以是暗箱操作的,再加上工资奖金的保密制度,可以说你的直接领导对你有生杀大权!可是我想不通的是,在我们这样的工作方式下,往往在外面工作的时间要比在家面对领导的时间要多得多,领导是否能够真正了解你的员工?在东软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东软是很好混的,只要你不犯大错误很难被开除。的确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例子,甚至我可以说我完全能够实际上不干什么而在东软继续干下去,干到十年不敢说,可是凭着我的资历和经验,我再混上两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和其它一些高新企业的末位淘汰制度相比较而言,东软在“低收入”的同时也保证了“高稳定”。所以看到很多离开东软的人都是如我一样心存感慨,不得已而为之。

网上曾经出现过某位被裁联想员工的文章告诉大家不要把企业当作家,当时看过之后唏嘘不已,还和同事们谈论过这个话题,说实话,我的确曾经在很长的一段日子里将东软当成了“家”,我们的同事们一起出差,住在一起、吃在一起,朝夕相处,这些年下来和同事们的时间远远大于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我们会讨论各自的孩子、恋人,会分享各自的感情,大家作为一个团队相互之间都有深深的默契,属于《人件》上所说的“胶冻团队”,我们相互之间已经不单单是同事也如同一个“家”中的兄弟姐妹,现在我们部门全部都是在一起工作了4年以上老员工了,离开他们真的很舍不得!为了这个家,我把我22岁到28岁的这六年青春活力奉献给了它,换来了我的成长,不可否认的也正是因为我从毕业就一直在东软工作的这六年资历使我在新单位的面试中赢得了很大的青睐。所以我始终不后悔在东软的这六年。可能很多人看到这里会奇怪我为什么要离开东软?其实这个问题我也在离职前后想了很久,离职前想是因为我在考虑自己是否值得冒这个风险,离职后想是因为自己要在远离辞职那段冲动期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是否选择的正确?说实话,因为从来没有离开过东软,所以自然也就没有辞职的经验,那段时间是很紧张的,经济上的、前途上的、感情上的各种矛盾的心理都有!我下决心离职的原因其实只有两个:希望一个稳定的环境不愿意再出差漂泊;因为是在外地机构,所以在东软我的发展空间太小了,而我又不愿意去沈阳或者大连。很羡慕那些在大连和沈阳的东软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东软的大家庭的温暖,在大连出差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公司经常组织一些体育活动、郊游,项目组内的吃饭、唱歌更是频繁,而如果在我所处的地方机构的话是很难感受到这样的气氛的。所以,在这六年中,我心中一直在找寻那份归属感,遗憾的是这种感觉始终没有大连的同事们强烈,这也就是所谓“非嫡系部队”的悲哀吧。

我想如果不是这些原因的话,我会在东软继续奉献下去,因为我希望看到东软也和我一样的不断的成长,然后荣幸的写《我的东软十年》,很遗憾,现在不行了。只能写着这样的文章与在东软的同事和即将进入东软的朋友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是否正确还需要各自的判断。很多方面,东软真的是具有强烈的学院派风格,包容性很强,素质好素质差的人都可以进来在一起,像大学里面一样,你素质好学习好你可以拿奖学金、当学生干部,我素质不好、学习不好我也一样可以开心的过每一天,只要我用跟老师搞好关系或者作弊等办法把每门课通过就行了!终有一天,当大家都走出这东软扇门的时候就会显示出差别了。所以,也难怪业界很多人说东软就像一个培养中心,在东软培养出来的人才会很容易的被其他公司所接纳。

离开东软后,违约金的事情又给我上了一课!我本来应该20037月份就续签合同的,可是一直项目忙没有在意这个事情,也没有人重视这回事。直到2004年初的过完年才补签了三年合同,可是没有想到的是自己居然辞职了!我原来以为我们部门能够看在我这么多年努力的份上替我争取减免违约金的,可惜的是最终得到的消息是还是要交。所以,提醒各位,在东软你拖着不签合同没关系,可是你签了就要小心了!

在《我的东软五年》中因为写了实名实姓,结果使一些人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心里一直很愧疚,一直没有机会表达。所以在这篇文章中一并表示歉意,希望所有在东软的同事和已经离开的同事们生活如意!

最后,将我深深的思念送给五.七空难中的两位同事!你们的音容笑貌依然在我心中……

 

 

20041111

28岁生日

后记:

       离开东软后,我带着六年的软件开发积累进入了国内知名的通讯公司作了一个小小的项目管理员。我之所以没有再继续作技术是因为我知道自己下来需要的是在一个管理更加规范、规模更大的公司里面学习管理知识,将以前做项目经理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结合起来。我放下了以前所有的包袱,开始了新的征途,在这个很多人看来不重要的项目管理员的岗位上我开始了新的一轮贪婪的学习,如同当年我刚毕业到东软一样的新奇和充满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是我所追求的生活:在学习中不断成长^_^



Trackback: http://tb.blog.csdn.net/TrackBack.aspx?PostId=178378

你可能感兴趣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