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讲解Linux内存管理和Linux进程调度-打通任督二脉

 

《穆赫兰道》与《内陆帝国》

 

我在多年的工程生涯中发现很多工程师碰到一个共性的问题:Linux工程师很多,甚至有很多有多年工作经验,但是对一些Linux内存管理和linux进程管理关键概念的理解非常模糊,比如不理解CPU、内存资源等的真正分布,具体的工作机制,这使得他们对很多问题的分析都摸不到方向。比如进程的调度延时是多少?Linux能否硬实时?多核下多线程如何执行?系统的内存究竟耗到哪里去了?我写的应用程序究竟耗了多少内存?什么是内存泄漏,如何判定内存是否真的泄漏?CPU速度、内存大小和系统性能的关联究竟是什么?内存和I/O存在着怎样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若不能回答上述问题,势必造成Linux开发过程中的抓瞎,出现关键bug和性能问题后丈二摸不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Linux进程调度和Linux内存管理之于Linux,类似任督两脉之于人体。任督两脉属于奇经八脉,任脉主血,为阴脉之海;督脉主气,为阳脉之海。任督两脉分别对十二正经脉中的手足六阴经与六阳经脉起着主导作用,任督通则百脉皆通。对Linux进程调度和Linux内存管理的理解,可以极大地打通我们对Linux系统架构,性能瓶颈,进程资源消耗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

 

但是,对这两个知识点的理解,本身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Linux内存管理,看资料都很难看懂。若调度器是悬疑惊悚片鬼才大卫·林奇的《穆赫兰道》,Linux内存管理则极似他的《内陆帝国》,为Linux最晦涩的部分。坦白讲,《穆赫兰道》给我的感觉是晦涩而惊艳,而《内陆帝国》让我感觉到自己在吃屎,实在是只有阴暗、晦涩、看不到希望。

我在学习Linux内存管理的时候,同样有看《内陆帝国》的强烈不愉悦感,整部电影构造的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世界有太多苍白的细节,沉闷的对白,阴暗的画面,而没有一个最初层叠的整体概念。逃离这个噩梦,唯一的方法,我们势必应该以一种最简单可靠地方式来理解Linux进程调度和Linux内存管理的精髓,这个时候,细节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而concept则需要吃透再吃透。很多人读Linux的书陷入了纷繁芜杂的细节,而没有理解concept,这个时候,细节会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和流离失所。所以,我们更有必要明确每一个工作机制,以及这些工作机制背后的原因,此后,细节只是一个具体的实现。细节是会变的,唯概念不破。

带着问题上路

一切的学习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学习而学习,这种行为实在是太傻了,因为最终也学不好。所以我们要弄清楚Linux进程调度和Linux内存管理究竟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Linux进程调度以及配套的进程管理回答如下问题:

 

1.    Linux进程和线程如何创建、退出?进程退出的时候,自己没有释放的资源(如内存没有free)会怎样?

2.    什么是写时拷贝?

3.    Linux的线程如何实现,与进程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4.    Linux能否满足硬实时的需求?

5.    进程如何睡眠等资源,此后又如何被唤醒?

6.    进程的调度延时是多少?

7.    调度器追求的吞吐率和响应延迟之间是什么关系?CPU消耗型和I/O消耗型进程的诉求?

8.    Linux怎么区分进程优先级?实时的调度策略和普通调度策略有什么区别?

9.    nice值的作用是什么?nice值低有什么优势?

10.  Linux可以被改造成硬实时吗?有什么方案?

11.  多核、多线程的情况下,Linux如何实现进程的负载均衡?

12.  这么多线程,究竟哪个线程在哪个CPU核上跑?有没有办法把某个线程固定到某个CPU跑?

13.  多核下如何实现中断、软中断的负载均衡?

14.  如何利用cgroup对进行进程分组,并调控各个group的CPU资源?

15.  CPU利用率和CPU负载之间的关系?CPU负载高一定用户体验差吗?

Linux内存管理回答如下问题:

 

1.    Linux系统的内存用掉了多少,还剩余多少?下面这个free命令每一个数字是什么意思?

 

2.    为什么要有DMA、NORMAL、HIGHMEM zone?每个zone的大小是由谁决定的?

3.    系统的内存是如何被内核和应用瓜分掉的?

4.    底层的内存管理算法buddy是怎么工作的?它和内核里面的slab分配器是什么关系?

5.    频繁的内存申请和释放是否会导致内存的碎片化?它的后果是什么?

6.    Linux内存耗尽后,系统会发生怎样的情况?

7.    应用程序的内存是什么时候拿到的?malloc()成功后,是否真的拿到了内存?应用程序的malloc()与free()与内核的关系究竟是什么?

8.    什么是lazy分配机制?应用的内存为什么会延后以最懒惰的方式拿到?

9.    我写的应用究竟耗费了多少内存?进程的vss/rss/pss/uss分别是什么概念?虚拟的,真实的,共享的,独占的,究竟哪个是哪个?

10.  内存为什么要做文件系统的缓存?如何做?缓存何时放弃?

11.  Free命令里面显示的buffers和cached分别是什么?二者有何区别?

12.  交换分区、虚拟内存究竟是什么鬼?它们针对的是什么性质的内存?什么是匿名页?

13.  进程耗费的内存、文件系统的缓存何时回收?回收的算法是不是类似LRU?

14.  怎样追踪和判决发生了内存泄漏?内存泄漏后如何查找泄漏源?

15.  内存大小这样影响系统的性能?CPU、内存、I/O三角如何互动?它们如何综合决定系统的一些关键性能?

以上问题,如果您都能回答,那么恭喜您,您是一个概念清楚的人,Linux出现吞吐低、延迟大、响应慢等问题的时候,你可以找到一个可能的方向。如果您只能回答低于1/3的问题,那么,Linux对您仍然是一片空白,出现问题,您只会陷入瞎猫子乱抓,而捞不到耗子的困境,或者胡乱地意测问题,陷入不断的低水平重试。

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本文的目的不是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洋洋洒洒数百页的文档,而本文档不会超过10页。所以,本文的目的是试图给出一个回答这些问题的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我们倡导面对任何问题的时候,先要弄明白系统的设计目标。

吞吐vs.响应

首先我们在思考调度器的时候,我们要理解任何操作系统的调度器设计只追求2个目标:吞吐率大和延迟低。这2个目标有点类似零和游戏,因为吞吐率要大,势必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做真实的有用功,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频繁的进程上下文切换;而延迟要低,势必要求优先级高的进程可以随时抢占进来,打断别人,强行插队。但是,抢占会引起上下文切换,上下文切换的时间本身对吞吐率来讲,是一个消耗,这个消耗可以低到2us或者更低(这看起来没什么?),但是上下文切换更大的消耗不是切换本身,而是切换会引起大量的cache miss。你明明weibo跑的很爽,现在切过去微信,那么CPU的cache是不太容易命中微信的。

不抢肯定响应差,抢了吞吐会下降。Linux不是一个完全照顾吞吐的系统,也不是一个完全照顾响应的系统,它作为一个软实时的操作系统,实际上是想达到某种平衡,同时也提供给用户一定的配置能力,在内核编译的时候,Kernel Features  --->  Preemption Model选项实际上可以让我们编译内核的时候,是倾向于支持吞吐,还是支持响应:

越往上面选,吞吐越好,越好下面选,响应越好。服务器你一个月也难得用一次鼠标,而桌面则显然要求一定的响应,这样可以保证UI行为的表现较好。但是Linux即便选择的是最后一个选项“Preemptible Kernel (Low-Latency Desktop)”,它仍然不是硬实时的。因为,在Linux有三类区间是不可以抢占调度的,这三类区间是:

 

  • 中断
  • 软中断
  • 持有类似spin_lock这样的锁而锁住该CPU核调度的情况

 

如下图,一个绿色的普通进程在T1时刻持有spin_lock进入一个critical section(该核调度被关),绿色进程T2时刻被中断打断,而后T3时刻IRQ1里面唤醒了红色的RT进程(如果是硬实时RTOS,这个时候RT进程应该能抢入),之后IRQ1后又执行了IRQ2,到T4时刻IRQ1和IRQ2都结束了,红色RT进程仍然不能执行(因为绿色进程还在spin_lock里面),直到T5时刻,普通进程释放spin_lock后,红色RT进程才抢入。从T3到T5要多久,鬼都不知道,这样就无法满足硬实时系统的“可预期”延迟性,因此Linux不是硬实时操作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Linux,Kernel开发,Linux,Userspace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