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开头引用一个典故:
1943年,徐复观初次拜见熊十力,请教应读何书。熊教他读王夫之的《读通鉴论》。徐说那书早年已经读过了。熊十力不高兴地说,你并没有读懂,应该再读。不久后,徐再见熊十力,说已经读完。熊问有什么心得?徐便接二连三地说出许多不太满意处。熊十力未听完便斥骂道:“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它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它的好处,再批评它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比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徐复观后来回忆时所说,这对他是起死回生的一骂。
对于AT&T公司,最令我觉得神奇的是它的贝尔实验室——这个实验室不仅发明了电话,还有射电天文望远镜、晶体管、数字交换机、Unix系统、C语言。此外,还发现了电子的波动性、提出信息论。可以想象,贝尔实验室到底聚集了多少杰出的科学家,作为一家企业,能具有这么强大的研发团队,实在是可怕。一家如此强大的公司如何消亡?
前身是贝尔电话公司。屡次遭反垄断法的切割和约束,却没有倒下,反而因此修枝剪叶,发展得更好。
观点:反垄断法逼着公司进行科技进步,而不能利用垄断优势坐享其成。后者往往令公司失去技术领先地位。
终结AT&T的内因是贪婪和短视,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无线通讯和互联网技术革命来临的关键时刻,将公司业务分拆成小公司上市(AT&T、朗讯、NCR),之后又进行一次拆分,卖股票挣钱,杀鸡取卵,最终被下一波浪潮吞没,错失发展机会。
观点:当一家公司没有人对它有控制权时,它的长期发展就会有问题。
1995年,美国股票开始疯涨,AT&T的股票大部分被华尔街投资银行掌控,这些人只为了自己的股票利益,完全不顾公司的长期发展,因而令公司屡屡做出短视的错误决策。
从机械时代的制表机起家,二战时还参加制造勃朗宁自动步枪和M1冲锋枪。
1. 第一次转型:从机械制造到计算机制造:领导电子技术革命潮流(1950S-1970S)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机械时代和电子时代的分水岭,1952年小沃森出任IBMCEO,领导电子技术革命的浪潮。其最大贡献是将计算机从高政府部门和军方推广到民间,将它的功能由科学计算变成商用。
错过全球信息化的大潮(1980S)
1976年,乔布斯发明第一台可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Ⅰ。随后IBM决定也要加快研制自己的PC,最终推出IBM-PC(1981),占领了大部分的微机市场。但是IBM最后并没有成为PC大王,而是推出了PC市场,原因有三:IBM的固有基因、反垄断后遗症、微软的出现。
就这样,IBM成了80年代信息革命中的落伍者IBM出现了严重亏损,开始大幅裁员。
2. 第二次转型:从计算制造到服务(1990S)
1993年,郭士纳出任IBM CEO,顺利把IBM从一个计算机硬件制造商公司转变为一个以服务和软件为核心的服务性公司。开始大力推广廉价开源的linux服务器。
IBM走了与AT&T截然不同的路,AT&T将一个好好的公司拆散卖掉,IBM将分出去的公司整合回来,打造了一个从硬件到软件到服务一条龙的航空母舰。现在,其开源服务器Linux仍然牢牢控制美国政府部门、军队、大公司和银行的业务。IBM是一家保守的公司。他的创新能力很强,但很少花大力气去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因为政府、大企业更注重稳定性,不能接受一点错误。
2004年IBM将其PC业务(包括Thinkpad品牌)卖给联想,IBM去掉了亏损的部门,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盈利能力。联想也得到了Thinkpad这个第一品牌,提高了市场份额,也比大手大脚惯了的IBM更有能力降低笔记本部门的成本(人工便宜),因此这次买卖对联想IBM各有好处。
现状:IBM到今天仍然是一家强大的公司,他提供极为稳定的设备,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无人可以撼动。
IBM的发明创造:计算机硬盘、DRAM、FORTRAN、关系型数据库、BCJR算法、精进指令集的工作站、扫描隧道显微镜。
观点:稳健,不轻易地扩展市场,专心服务于自己擅长的领域——企业、军方、政府。IBM公司还有一个很有趣的特点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很小。
提到苹果,没有人可以绕开乔布斯,我开始了解到苹果公司是因为iPhone,iPhone也是一项很伟大的产品。但是,苹果公司最开始发展是生产出了麦金托什,世界上第一台有图形化界面,有鼠标的电脑,而且是买得起的。这台电脑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商业上,都比竞争对手领先一代。由于苹果公司的封闭战略,最后他的电脑销售并不是非常好,而且苹果用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新的成长点,最后苹果来到了崩溃边缘,也是在这时,乔布斯回到苹果。苹果公司的产品策略转为性能、高端、时尚,避免了与其他个人电脑厂商的正面交锋。乔布斯又开始显现出他在产品设计的天赋,这个产品就是iPod。乔布斯看到了个人音乐市场的商机,并推出足够好的产品,使苹果又一次复苏。苹果涉及了音乐市场,改变了以往唱片的销售模式。
- 1976 苹果计算机公司成立
- 1977乔布斯发明第一台可商业化的个人电脑Apple-Ⅰ
- 1984 推出采用图像视窗界面操作系统的麦金托什电脑(Macintosh)
- 1985 乔布斯和自己请来的CEO斯卡利(原百事可乐CEO)权力斗争,被踢出自己创办的公司
- 1986乔布斯收购了皮克斯(Pixar)动画工作室。推出玩具总动员,大受欢迎
- 1994 苹果告微软视窗系统抄袭它的麦金托什操作系统,官司最终和解。(其实大家都是抄施乐公司的)
- 1997 乔布斯重返苹果,任命为临时CEO。着手解决亏损的公司。
- 1998 推出iMac,苹果重新盈利
- 2001 推出ipod,颠覆了音乐产业
- 2007 推出iphone,颠覆了珍格格手机产业
- 2010 推出ipad,同年苹果公司的市值再次超过微软,成为全球最值钱的IT公司。
但这并不能使苹果成为一个一流的公司,随后苹果也有过多次尝试,例如Apple TV,但是,最重要的是iPhone,iPhone的出现改变了手机行业,它的出现是革命性的,因为他彻底断绝了传统手机的市场,iPhone的辉煌自然不用多说。接下来,苹果又推出了iMac、iPad等产品。
现状:苹果公司仍在个人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观点:我认为苹果公司的成功是难以复制的,因为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乔布斯有关。而且,乔布斯让电子产品这种电器有了一种艺术品的感觉。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在以前,几乎每家公司都生产自己的中央处理器,英特尔的产品是低端的微处理器。如今,无论你用的是什么牌子的电脑,它的处理器几乎都是英特尔的。IBM生产IBM-PC时为了节省时间采用了英特尔的处理器,而其他兼容机的厂商,为了能够兼容IBM-PC上的软件,也必须采用英特尔的处理器,所以英特尔就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接着“英特尔推出了80486,靠它的销售,坐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头把交椅。”
但是英特尔并没有因此就开始了辉煌之路,它还面临着摩托罗拉的挑战。当时摩托罗拉公司也为其他公司提供处理器,而且它的性能要比英特尔的同代产品高,依靠IBM-PC兼容机的销售,英特尔还是打赢了市场的战,摩托罗拉退出微机处理器市场。但是事情还没有结束,计算机科学家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精简指令集(RISC),精简指令集的性能要比复杂指令集(CISC)的性能更好,而且学界也认为精简指令集更先进,所以最终形成了除了英特尔一家,其它所有的公司都在开发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的局面。英特尔如果放弃CISC的处理器,市场优势就会荡然无存,当然它也尝试了精简指令集的处理器,结果发现用户对于兼容的需求更重视。由于英特尔的芯片销量更高,所以它投入更多的资金在自己的处理器上,导致它的CISC处理器性能比其它的RISC处理器还要好,最后英特尔拿到了处理器市场的绝大部分,其他厂商退出。
现状:英特尔仍然在PC处理器市场有统治地位,但却难以进入比如手机处理器市场、家用游戏机处理市场,而如今PC市场已经饱和,并受到其他电子设备的冲击,如果英特尔不能找到新的成长点,它必然慢慢老去。
观点:英特尔的成功在于它的专注和对市场的把握,它以处理器为生存的基本,并且牢牢掌控了自己的市场。微机时代的领导者只有两个,软件方面的微软和硬件方面的英特尔
在移动设备兴起之前,微软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无论是什么计算机都不可能离开操作系统,而windows系统,也是除了os x之外惟一适用于普通用户的。
斗败苹果:以开放兼容占据市场
微软的崛起起源于乔布斯的一个致命错误:把未公开发布的麦金托什给盖茨看了,盖茨惊讶其图形化操作系统,回去一边拖延时间,一边自己暗暗研究新的操作系统windows。为了完成研发上的布局,盖茨要在市场上尽可能用它落后的DOS坚持到微软视窗系统开发出来,主要有两招做法:
封闭的苹果主要败在微软人民战争的战术上:
技术领先的苹果走封闭式道路和纯技术路线,不开放麦金托什的技术,不允许其他厂商制造兼容机,坚持硬件软件一起卖;而IBM已经被迫开放兼容机,于是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世界硬件市场的格局从苹果对IBM变成苹果对IBM加上所有兼容机。IBM-PC越做越便宜,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微软则借IBM-PC的流行,以超低价为诱饵绑定操作系统在IBM-PC上,于是自己的市场占有率也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又对第三方软件商以支持与合作的态度鼓励,于是微软的操作系统上积聚了大量廉价实用的软件。而苹果的最大败笔就是兼容性极差。连自己内部不同版本的机器都不兼容。
搞垮网景:靠垄断优势搞捆绑销售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兴起,网景浏览器先拔头筹,大受欢迎。盖茨立即意识到要守住用户通向网络的大门,火速推出IE,用上杀手锏:与widows捆绑,免费提供给用户。网景就被斗垮了。微软这招百试不爽。当然也受反垄断控告,但微软以捆绑销售是为了防止盗版蒙混过关
微软的风头一时无两,但是在其他领域的工作做得一般,微软始终没能进入互联网领域,它对阵雅虎和谷歌都是失败的,家庭娱乐方面的Xbox又要和索尼的PS系列和苹果斗争,bing一直都难以扩大市场。更重要的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微软操作系统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毕竟以前普通用户用电脑看看新闻、听听音乐这些工作都可以依靠互联网完成。“从长远来看,一旦大多数用户都养成了没有Windows照样活的习惯,微软的生存基础就被苹果、谷歌、Facebook等公司洞穿了。”微软收购了诺基亚的手机业务,但windows phone 的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很少应用开发者愿意为这个平台开发应用。
现状:微软依然很强大,而且开发出了HoloLens这款产品尝试去获得登上下一波浪潮的门票,未来如何,还不得而知。
观点:Windows的重要性在个人用户方面已经越来越低了,如果不能找到下一个成长点,微软甚至会衰落成一般的公司。
最开始整个计算机工业的模式是硬件+软件+服务,很少有公司只做其中一项。而之前的商业模式是买硬件+软件,并由专门的员工负责服务,“在IBM,每年的服务费占软硬件售价的10%或更多。”而甲骨文只卖软件,由其它的硬件提供商捆绑它的软件,一旦购买就不需要付费,只有必须咨询的时候才需要付咨询费。这种模式也让更多的程序员在甲骨文数据库系统上进行二次开发,培养起了一个行业。
2010年,甲骨文成功收购太阳公司,结合服务器进行优化,远远拉开IBM。2011年,营业额为企业级市场的第一名。
现状:甲骨文的成功与创始人埃里森的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他退休了,甲骨文公司现在的管理模式未必能够执行下去。
1985年,互联网刚刚冒头,为了把不同协议的局域网连在一起,急需能协调多协议的路由器,思科正好应运而生,1986年就推出多协议路由器,马上占领市场。现在的思科是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设备提供商。
思科最有趣的是它对于员工自行创业的态度,思科允许员工内部创业,思科作为投资人而不是管理者对待这些创业者,如果他们的点子成功了,思科有权优先收购,这样不但强化了公司的技术优势,而且还防止了优秀员工流向对手。
更有趣的是,思科现在最大的对手是中国的企业——华为,华为同样生产互联网设备,而且由于“中国制造”的成本,使得思科低端产品的利润不断下降,而且思科作为一家大公司,整体的研发、市场和管理成本很高,摊到这些部门,它们就变成亏损了。所以思科很可能会像IBM那样,淘汰利润率不高的产品。
作者认为,思科的成长点或许在于带宽革命,和现在的云计算浪潮,但是现在思科没有在这些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我:思科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兴起而兴起,是时势造英雄的典型。我最感兴趣的是思科处理内部员工创业的方法,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如此的大度。
互联网本来以有线电视的方式盈利,接入互联网的收费很高,而且早期互联网上的优质内容很少,除非用户知道,很难寻找,当时的google还是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小公司。雅虎收集互联网上的内容,而且自身也作为一个媒体,所以吸引了大量的人去浏览它的网站,带来了大量流量,然后通过广告业务去赚钱。这种模式的成功奠定了今天互联网“免费”的基调,从历史意义上来说,这大大加快了互联网的发展。
- 在1990s,互联网刚刚兴起,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戴维·菲洛在斯坦福大学制作了给网页按主题分类的系统,方便搜索资料,后来越来越多人使用,最终创建公司(1995)。
- 雅虎对互联网最大的贡献是开创了互联网开放、免费的商业模式——浏览网页、使用搜索、邮箱等服务不收费,网站只把内容做好,致力提高流量,凭此赚取广告费实现盈利。
- 但是,雅虎的基因骨子里是个媒体公司,不是技术公司,后来他自不量力要与google斗技术,耗费大量资源,最终沦落到现在等待被收购的处境。假如他趁早放弃自己亏损的搜索业务,与google合作,专心做好自己的媒体,应该还能在互联网占有一席之地。
现状:雅虎很可能被收购,或者被拆分然后出售。
我认为,雅虎公司的贡献还是在于它在互联网诞生之初就发明了一种有利于互联网发展,而且可以盈利的模式。
惠普的历史是和硅谷同时开始的。二战后,惠普进驻斯坦福工业园,斯坦福大学给它贡献了许多卓越的人才,而惠普也给斯坦福大学提供了许多资金。上世纪90年代前期,惠普的产品不但有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等电子仪器,还有昂贵的医疗仪器。它还是喷墨打印机的发明者。如今的惠普,只是一家与联想等企业类似的PC制造商。这是因为惠普经过多次的分拆和合并,传统的仪器制造部门被拆分,而打印机业务和相机业务被日本公司压制,在医疗仪器上,它还要对阵GE(通用电气)。如此多的竞争对手,使惠普的利润很不稳定。惠普在赫德时代曾出现上升,但是五年后,这位领导人因为品行问题被迫离职,之后接任的CEO都没能阻止惠普下滑的颓势。
- 斯坦福工业园最早的入驻者之一,生产电子仪器起家,后来进入计算机市场,发明喷墨打印机。
- 但由于女CEO菲奥莉娜坚持收购亏损的康柏公司(电脑硬件生产),企图联合其市场占有率挑战戴尔,结果两个问题重重的公司合并后业绩更差。惠普一落千丈。
- 2005年,赫德接管,开源节流,开创惠普的快速发展期。但后因性骚扰事件离职。
- 惠普从来没有领导过哪次技术浪潮,业务也越来越向不稳定低利润的消费电子公司而不是创新公司靠拢,因此前景并不很美妙。
现状:惠普的营业额依然不低,但是它面对着中国企业比如宏碁和联想的压力,而且没有任何的发明创造。
我:只有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没有技术含量的部门,即使获利很高,也不知道能持续到什么时候。
摩托罗拉注重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摩托罗拉为军方制造了步话机、手提式对讲机。发明全晶体管彩电,还制造CPU。在20世纪90年代初,摩托罗拉在数字信号处理、计算机处理器、移动通信三个方面都是行业领先者,但是它并没有追上第二代移动通信的浪潮,即GSM的兴起,摩托罗拉在移动通信方面的技术消失,而且增加了很多竞争对手。作者认为,摩托罗拉的家族传承模式与这脱不了关系,摩托罗拉公司是一个家族企业,他的第三代领导却能力有限,在人才辈出的年代,无法和一流的高手竞争。
曾经的无线通信领域的领先者,手机通信的发明者,发明大哥大(模拟手机),技术和品质一直领先。
摩托罗拉在二战后到1990S在模拟手机、计算机处理器、数字处理芯片(DSP)领域上都是大哥大地位,但是摩托罗拉更注重于质量而忽略了其他要素。计算机处理器上摩托罗拉败给了英特尔,在数字信号处理上又败给了德州仪器公司。
作者认为是摩托罗拉自己的基因决定了这一切。其公司的传统信念过于重视技术,对外观、功能的关注较少,低估了消费者对这方面的重视度。产品的开发周期又太长,最终落伍了。
摩托罗拉三个领域同时发展,战线太长,如果专注一个,或许还能在某一领域保持老大地位。
进入智能机时代后,摩托罗拉铁了心把赌注全押在Android上,市场反响不错。
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的摩托罗拉,退化成一个手机制造商,2012年,被Google收购。
摩托罗拉还提出过一个技术上很了不起,但是商业上很失败的铱星计划。
1.摩尔定律
摩尔定律最开始指集成电路的集成度每两年就会翻一番,现在摩尔定律已经发展为每18个月,IT产品的性能就会翻一番,或者说相同性能的计算机等IT产品,每18个月价格下降一半。
“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每一秒能完成5000次定点加减法运算,它长30多米,两米多高,重27吨,耗电15万瓦”
2007年,当作者在Google黑板报发布这篇文章时,他所使用的英特尔芯片的个人电脑速度是每秒500亿次浮点运算,是ENIAC的1000万倍。摩尔定律说明了IT行业发展之迅速。
摩尔定律主导了IT行业的发展,IT公司为了适应摩尔定律,不得不在短时间内开发出下一代产品,不然就会被市场抛弃。硬件的发展又推动了新的应用,比如今天的在线视频业务是互联网创始之初不敢想的,因为那时通过电话线传输数据的极限速度限制在64Kbits每秒。也因为这样,IT公司不得不去考虑多年之后的市场趋向。
2.安迪-比尔定律
比尔(比尔盖茨)要拿走安迪(原英特尔CEO)所给的。即,每当以英特尔为首的硬件商提高了电脑性能,微软为首的软件商就会吃掉性能增加的大部分。反过来,只要微软不断推出更高级的操作系统,用户就不得不升级硬件更新,英特尔等硬件商就能生产更高级的芯片、硬盘挣钱。
该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变作消耗品,刺激整个IT行业的发展。人们把微软和英特尔领导的PC时代称为WinTel体系。
3.反摩尔定律
反摩尔定律是指一个IT公司如果今天卖出和18个月前一样多相同的产品,它的利润将减少一半。
反摩尔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推动了科技领域技术的进步,而且让新兴的公司有机会占领市场。因为技术的进步可以让大公司积累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当然,大公司也可以凭借自己的人才和资金后来者居上。
硅谷为什么能够如此成功
硅谷有大量的风险投资,大量高科技公司,斯坦福大学和伯克力加大。“硅谷的经济产值占美国经济总量(GDP)的1/6”.
另一方面,硅谷中IT从业者一周的工作时间可以达到“七八十小时甚至100小时”。
在硅谷,人人的机会平等,不迷信权威,虽然硅谷的硅产业已经消退了,但是硅谷依然繁荣,关键在于硅谷所代表的创新能力没有消退。
“今后,硅谷的竞争仍然会很激烈,不断有旧的公司消亡,旧的产业消退,又不断有新的公司创立和成长,新的产业诞生和繁荣。硅谷过去是、今天是、明天还会是年轻人梦开始的地方。”
1、比起谋臣,一个有领袖气质的创始人更可能成功
2、★光有好团队和技术不够,还要有商业头脑,还必须找到一个能盈利的商业模型(business model)
3、要有卓越的判断力和执行力,才能在大风大浪的硅谷生存下去
4、一个新公司的成功很大程度要看外部环境好不好。
5、最重要的是,创业者要有好运气。
这是说,IT领域的某个市场发展成熟之后,一般会出现一个霸主,占据60%~70%的市场份额,还有一个占据20%左右,剩下的由一大堆厂家分摊。主导者能够制定市场规则,其他公司无法抵消霸主在解释规则上面的优势,所以市场会被霸主牢牢掌控。
“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之后,便无法继续翻番了。”当一家公司发展到占领了大部分市场后,它的发展就受制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它的利润不能提高,反而随技术发展一步步下降,所以公司必须寻找新的成长点。寻找的方式可以是“横向拓展”,即发展到与自己业务相邻的有发展空间的市场。
“一家在某一特定领域特别成功的公司一定已经被优化得非常适应这个市场,他的企业文化、做事方式、商业模式、市场定位等已经甚至过分适应传统的市场。”这些特征方便了公司在一些市场的成功,又阻碍了它其他市场的发展。这也就造成了一家成熟的公司很难在其他领域成功。但这其实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旧的不去,新的就没有发展空间,“一家昔日跨国公司的消亡,也许是它为我们这个社会做的最后一次贡献”。
这个概念在中国也火过一段时间,互联网2.0的定义其实很模糊,简短地说,应该是以用户生产的内容为主提供服务的互联网公司,(按照这样的定义,知乎、简书、微博这些都是互联网2.0的产品,著名的例子有wikipedia、Facebook和YouTube)
互联网2.0并不是技术上的革命,而是互联网生态环境的大转变,可是这些公司虽然有很多用户,或者说流量,但并没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新浪微博胡乱做广告快要把自己搞死。不够未来会出现什么样的转变,谁能说清呢?
相比之下,云计算的概念就靠谱多了,云计算是集合计算机的资源去处理工作,显然在机器的利用率上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可以租用服务器而不是购买,节约了成本,这起码在商业上是可行的。再者,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把数据储存在服务器端,便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和处理信息,并且方便共享。
云计算的核心技术和工程
实现云计算“包括储存、资源管理、结构化的数据储存”,“储存有包括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结构化的数据存储……Google的代号分别是GFS和BigTable”。
利用云计算,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应用,“17岁的美国高中生温格利用Google的云计算工具分析病例,提高了癌细胞取样活检的准确率”。
判断一家公司是否伟大的一个标准是——它们是否代表了或代表过一个时代,现有领域不会再产生这种公司,它们必然出现在新领域。
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一些它认为未来很有希望的新领域,包括新能源和生物制药等。
云计算很可能成为下一个科技浪潮,它将使用户摆脱桌面,通过浏览器,借高速网络和云端服务器,随时随地方便地享受各种应用。
互联网2.0目前只是互联网1.0的一种进化,仍未找到明确的商业模式,因此前景未明。
金融风暴就像是一场冰河期,那些常年亏损却因总体经济形势好而不倒闭的大企业就像是恐龙,在冰河时期将被彻底淘汰,那些新兴的小企业就有机会取而代之。这就是商业中的自然代谢。
找到自己企业正确的使命非常重要,这决定着该企业是否可以为大众市场所接受。比如微软的盖茨明确自己的使命是让计算机便宜下来,并且变得好用。他做到了,于是成为微机之王。Google的创始人布林和佩奇很早则明白,在互联网时代,让所有人很容易免费上网并方便地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公司,必将成为互联网之王。(关键词:免费和方便)他们做到了,于是成为了互联网之王。
他们都是面向大众市场,专注于每个人都要使用的服务,于是挣到了最大份额的钱。而面向企业用户的IBM和面向精英的苹果,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比较大,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自然比不上靠大众市场吃饭的Google和微软,因为不论经济形势好坏大家都要买日用品,都要用PC,都要上网。
Google的Android发展模式是学微软的做法,横着吃整个市场,他只关心最重要的操作系统部分,而把上下游全部交出去。比微软更绝的是,Android是免费的。
诺基亚最初只是芬兰一家木工公司,最后竟成功转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原因有三:
①抓住了移动通信从模拟到数字化的契机
80年代,手机通信从第一代模拟时代向数字化时代转变。欧洲抢先制定了新一代移动通信标准GSM,第一个投入商业运行的GSM移动通信电话网络就是芬兰公司运营的,手机的提供商就是诺基亚公司。
而美国此时同时出现了多个标准,非常混乱,最终GSM胜出一统天下,美国摩托罗拉也就失去先机。
②政府的大力扶植
③推翻了在模拟时代摩托罗拉制定的商业竞争规则。
摩托罗拉败在没有发现数字时代手机市场的重大变化。当手机竞争从信号处理技术的竞争变成为了产品功能、方便性、新颖性及外观的竞争时,摩托罗拉等公司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印钞机式的,它不需要多少人力,一旦运作起来便能自己产生利润,持续发展。
①Google的广告系统:
传统媒体广告业主要有三项成本:
- 运营成本,如办报、发行、印刷的成本;
- 批发或零售费用,包括给广告批发商让利或支付广告销售人员的工资等;
- 订单处理,支付管理订单和安排广告刊登人员的工资。Google的自动化广告系统成功将后两种成本降到最低,客户自己申请登记,系统自动根据用户搜索内容匹配关键词,显示对应广告,然后自动计算费用。不需要人力管理。
②ebay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
网络时代人们有方便地交易旧货的需求,于是ebay出现了,并收购paypal解决了网络支付问题。通过向卖家和买家收取手续费,只要做好平台的维护便可不断收钱。但是很难解决欺诈的问题,于是只向正规商家开放的Amazon出现了。
③戴尔的虚拟工厂
戴尔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将所有硬件生产外包,自己只负责订单处理和销售,将传统制造业的7个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加工制造、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与零售)减少到最后2个,而且采用直销手段,不经过批发零售商,大大降低成本和价格。
风险投资、天使投资人是科技创业者最坚实的后盾,是幕后的英雄;投资银行和华尔街则是吹鼓手,有利可图时可以捧你,无利可图则可以摔死你。
读后感:科技的发展是不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
1. 互联网及IT行业几十年来主要的player的兴衰,包括AT&T、IBM、思科、微软、苹果、Google、Facebook、Dell等等。这些公司有的是做电信的,有的是做互联网的,有的是做软件的,有的是做硬件的,有的是卖电脑的;有的是新兴向荣的行业新贵,有的是正值壮年的行业巨头,有的则已是垂垂老矣、日薄西山的夕阳公司。它们的商业模式、产业链、技术优势各不相同。
2. 互联网及IT行业的规律、特征、体系、商业模式,包括一些行业定律以及他们的应用。
3. 互联网及IT行业的相关系统,包括VC、IB、大学、研究机构与IT的互动等。
4. 互联网及IT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比如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