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ker镜像存储-overlayfs
Docker中的镜像采用分层构建设计,每个层可以称之为“layer”,这些layer被存放在了/var/lib/docker/
通常ubuntu类的系统默认采用的是AUFS,centos7.1+系列采用的是OverlayFS。而本文将介绍以OverlayFS作为存储驱动的镜像存储原理以及存储结构。
OverlayFS是一种堆叠文件系统,它依赖并建立在其它的文件系统之上(例如ext4fs和xfs等等),并不直接参与磁盘空间结构的划分,仅仅将原来底层文件系统中不同的目录进行“合并”,然后向用户呈现,这也就是联合挂载技术,对比于AUFS,OverlayFS速度更快,实现更简单。 而Linux 内核为Docker提供的OverlayFS驱动有两种:overlay和overlay2。而overlay2是相对于overlay的一种改进,在inode利用率方面比overlay更有效。但是overlay有环境需求:docker版本17.06.02+,宿主机文件系统需要是ext4或xfs格式。
overlayfs通过三个目录:lower目录、upper目录、以及work目录实现,其中lower目录可以是多个,work目录为工作基础目录,挂载后内容会被清空,且在使用过程中其内容用户不可见,最后联合挂载完成给用户呈现的统一视图称为为merged目录。以下使用mount将演示其如何工作的。
使用mount命令挂载overlayfs语法如下:
mount -t overlay overlay -o lowerdir=lower1:lower2:lower3,upperdir=upper,workdir=work merged_dir
创建三个目录A、B、C,以及worker目录:
然后使用mount联合挂载到/tmp/test 下:
然后我们再去查看/tmp/test目录,你会发现目录A、B、C被合并到了一起,并且相同文件名的文件会进行“覆盖”,这里覆盖并不是真正的覆盖,而是当合并时候目录中两个文件名称都相同时,merged层目录会显示离它最近层的文件:
同时我们还可以通过mount命令查看其挂载的选项:
以上这样的方式也就是联合挂载技术。
介绍了overlay驱动原理以后再来看Docker中的overlay存储驱动,以下是来自docker官网关于overlay的工作原理图:
在上述图中可以看到三个层结构,即:lowerdir、uperdir、merged,其中lowerdir是只读的image layer,其实就是rootfs,对比我们上述演示的目录A和B,我们知道image layer可以分很多层,所以对应的lowerdir是可以有多个目录。而upperdir则是在lowerdir之上的一层,这层是读写层,在启动一个容器时候会进行创建,所有的对容器数据更改都发生在这里层,对比示例中的C。最后merged目录是容器的挂载点,也就是给用户暴露的统一视角,对比示例中的/tmp/test。而这些目录层都保存在了/var/lib/docker/overlay2/或者/var/lib/docker/overlay/(如果使用overlay)。
启动一个容器
查看其overlay挂载点,可以发现其挂载的merged目录、lowerdir、upperdir以及workdir:
overlay2的lowerdir可以有多个,并且是软连接方式挂载,后续我们会进行说明。
从仓库pull一个ubuntu镜像,结果显示总共拉取了4层镜像如下:
此时4层被存储在了/var/lib/docker/overlay2/目录下:
这里面多了一个l目录包含了所有层的软连接,短链接使用短名称,避免mount时候参数达到页面大小限制(演示中mount命令查看时候的短目录):
处于底层的镜像目录包含了一个diff和一个link文件,diff目录存放了当前层的镜像内容,而link文件则是与之对应的短名称:
在这之上的镜像还多了work目录和lower文件,lower文件用于记录父层的短名称,work目录用于联合挂载指定的工作目录。而这些目录和镜像的关系是怎么组织在的一起呢?答案是通过元数据关联。元数据分为image元数据和layer元数据。
镜像元数据存储在了/var/lib/docker/image/
查看其对应的元数据(使用vim :%!python -m json.tool格式化成json) 截取了其rootfs的构成:
上面的 diff_id 对应的的是一个镜像层,其排列也是有顺序的,从上到下依次表示镜像层的最低层到最顶层:
diff_id如何关联进行层?具体说来,docker 利用 rootfs 中的每个diff_id 和历史信息计算出与之对应的内容寻址的索引(chainID) ,而chaiID则关联了layer层,进而关联到每一个镜像层的镜像文件。
每个chainID目录下会存在三个文件cache-id、diff、zize:
cache-id文件:
docker随机生成的uuid,内容是保存镜像层的目录索引,也就是/var/lib/docker/overlay2/中的目录,这就是为什么通过chainID能找到对应的layer目录。以chainID为d801a12f6af7beff367268f99607376584d8b2da656dcd8656973b7ad9779ab4 对应的目录为 130ea10d6f0ebfafc8ca260992c8d0bef63a1b5ca3a7d51a5cd1b1031d23efd5,也就保存在/var/lib/docker/overlay2/130ea10d6f0ebfafc8ca260992c8d0bef63a1b5ca3a7d51a5cd1b1031d23efd5
diff文件:
保存了镜像元数据中的diff_id(与元数据中的diff_ids中的uuid对应)
size文件:
保存了镜像层的大小
查看其对应的mountedLayer三个文件:
可以看到initID是在mountID后加了一个-init,同时initID就是存储在/var/lib/docker/overlay2/的目录名称:
查看mountID还可以直接通过mount命令查看对应挂载的mountID,对应着/var/lib/docker/overlay2/目录,这也是overlayfs呈现的merged目录:
在容器中创建了一文件:
此时到宿主的merged目录就能看到对应的文件:
本文介绍了以overlayfs作为存储驱动的的镜像存储原理其中每层的镜像数据保存在/var/lib/docker/overlay2/
参考:
《use overlayfs driver 》
《Docker 镜像之存储管理》
原文地址https://www.cnblogs.com/wdliu/p/10483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