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团队核心实践
在我们目标模糊时,到达终点没有最短路径,只需要将阶段性目标变得清晰就可以把目标最终效果可视化,也可以将最终目标可视化,这就需要正式进入产品研发前,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视觉设计师,主程,共同制作高保真的原型,它可以代替需求文档,并让所有人理解这种目标,并提出改进意见。为了使组织转型过程具有敏捷性和弹性,我们需要创建一个有持续改进特性的核心实践。这些实践需要敏捷工程实践来实现。
1.1时间盒短迭代
即迭代周期固定,不超过4周,每个迭代都会交付具有商业价值的潜在可发布的功能。团队以商业价值重要性,风险级别和架构对特性进行优先级排序,高优先级先处理。且迭代开发包括所有必要活动,如计划,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集成,验证。
1.2优先级产品代办事项列表(Product Backlog PBL)
1.3持续交付
建立在持续集成基础上,本身需要持续改进。保证每次构建成功,一旦有bug,要即使修复,不能拖到第二天。它是一种心态和开发时间。保证开发人员在提交代码前,检查他们的商业代码和测试用例,同时,要保证新代码的测试高覆盖率。
1.4自管理跨职能团队
这点比较难,因为它要求管理者足够信任团队成员,让团队自我管理能力逐渐提升,管理者权利逐渐下降。打造学习型团队,通过内部学习和团队间学习来促进组织协作。
1.5检测与调整
即每次迭代之后,要思考如何改善他们的工作,并将具体的改进意见落实到下个迭代。
Bas Vodde 敏捷度量,即诺西测试或者叫诺基亚测试。
结合公司实际,总结如下实际问题
1.同一个时间多个项目,人员缺口,客户拒绝支付前期项目款,交付的产品不能满足客户业务需求,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对客户需求按商业价值来排序。
2.项目延迟,实际工作量大于计划工作量,究其原因,上层看不到进度,这还包括拍脑袋承诺。
3.很久集成一次,导致出现问题来不及修复,典型的瀑布模型,
4.测试,业务,开发,独立,几乎无沟通。
5.测试手动
6.bug过多,开发人员认为缺陷检查是测试人员的责任
7.验收通过率低,没有及时反馈。
解决方案:
需求管理,文档应该被简化,尽快开发出可用的软件
1.PBL管理,列出用户故事表,包括ID,需求描述,重要性,评估值,满意条件,状态,备注等。
2.故事强,即整体全貌,若是产品,则为最初产品愿景,或者客户原始需求。
3.高/低保真原型
即变更要发生的前期,即要将变更杀死在摇篮里。尽早在迭代周期给客户演示客户看中的部分,这样,可以减少变更成本。
4.实例化需求,即做好如何演示,提高满意度,以一种对开发团队有所帮助的方式(活动文档)描述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行为,让不懂技术的利益关系者也可以理解。
5.质量管理,让开发者具有归属感,即我不完全是写代码的。要求每次迭代之后,交付可用软件,不要产生过度的技术负债。产品要有足够好的架构。
6.可视化管理,即让团队成员都清楚当前进度,更加关注整体优化,例如看板等。
7.团队协作,最好一个团队,都在一起
8.流程改进,由团队来驱动,而不是强制命令方式。
关于开会
很多时候,发现公司会议,经常会出现相互炫耀自己在一些认识上的独到之处,当然这些独到之处只是相对于我们这些人而言,其来源可能是某个人的博客,媒体的宣传,小众群体的推广等,会议主题会被扯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关于重构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重构要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经历去做已经实现的功能,但其实不然,它是一种态度,表明我们愿意为产品的持续集成而努力!
重构,可以让代码保持干净,虽然在公司执行实时重构很困难,但它考验您的态度和意志力。
从某种程度上看,敏捷更像是走走看看的样子,但它对探索性东西更加实用。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底是否适合真的用敏捷,在漫天铺天盖地的敏捷潮流中,某个人对敏捷都有自己的认知,但很少有人真正去分析团队,分析项目类型,交付类型,就盲目引入敏捷,结果未必比瀑布开发好。
在我们团队没有达到期望值时,凡是类似军工,航天,制造业等这写前期需求就很明确,并且业务类型基本没有变更的项目和产品,传统开发方式更适合。
而在前期需求不明确,在开发过程中需要不断演示,不断改进,不断反馈,功能不断变化的,才适合用敏捷开发。
而培养我们的沟通,互助,主动,责任,谦虚等这些工作态度的,则是任何方法论都是适用于团队的。
以下是来及敏捷一千零一夜这本书的其中一个故事,讲诉主人公作为leader的经验分享,我剽窃过来了,哈哈,因为作为初学者,我感觉他讲的很有道理:
1.团队好奇心,通过分析技术方式,调动团队成员好奇心。
2.团队惯性,或者叫团队文化,作为一个主管,你要设法建立一种机制,让团队从惯性中挣脱出来,办法就是走在前面,让别人愿意跟随。
3.镜子,当你想要改变团队文化,或者某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员,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找出一面镜子,让对方看到自己。
4.从一开始,就要高标准,对团队设置高期望值,团队才会拥有持续改进的动力和愿景。
5.程序员文化,反思自己职业,只有从过去中反思,才能知道下一步怎么做。
6.程序员与建筑工人,是不同的,编译器才是建筑工人,程序员是设计师。
7.代码重构,团队崇尚代码重构
8.让实践落地,即要不断总结,复习
9.权威,有职业赋予的权威,也有专家权威,前提是,要无私,用于说不知道。
10.点燃程序员的激情,即成就感。
11.排除技术障碍,建立和谐舒适的技术环境。
12.功能,以回报率为主
13.让领域模型解耦,降低模块耦合度。
14.做正确的事,即使再正确的做事,做的事不正确,也失去意义。
15.不要沉迷于解决方案,最终要的是用户问题,如何实现,只是你自己的解决方案,用户压根不在乎。
16.每做一件事情,多问为什么。
17.估算的意义,在于揭示大家的理解和所拥有的知识的不一致,而非估计工作量。
18.有些规则,不懂为什么,就照做,有一天,你会懂,懂了再改进。
19.测试有先
20.建立分享环境。
敏捷,不是一种状态,而是一种持续改进的姿态。
OK,这本书收官,获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