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读书《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

产品读书《社群经济:移动互联网时代未来商业驱动力》_第1张图片

  • 社群更具价值的商业模式

目录

第一章 「失控」时代与群体智慧

第二章 社群与社群经济

第三章 社群的商业价值

第四章 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

第五章 我们身边的社群

第六章 社群未来时代

思维导图

总结


第一章 「失控」时代与群体智慧

观察鸟群、蚁群、蜂群等生物社群的特征。

从古代社群、近现代社群、城市化社区到互联网社群的演变。

移动互联网尤其是微信、陌陌等社交工具的发展催生社群爆发。


第二章 社群与社群经济

社群的概念:基于“社区”发展而来,与“社区”相比,更突出群体交流、分工协作和相近兴趣,更强调群体和个体之间交互关系。社群成员之间有一致的行为目标和规范,并且通过持续的互动,形成较强的社群情感。社群是突破时间、空间,更强调实时性、社交性的人际沟通的关系群体。

社群经济的概念:社群经济是基于移动社交平台,遵循某种兴趣图谱,为特定目标群体提供产品和服务,促进粉丝深度交互和情感体验,激发粉丝自主的参与度、传播力和创造力,通过富有创意的社群运营,形成可持续性的商品价值和情感价值的生产和消费。社群经济就是最大限度的激活社群成员的创造力、传播力、消费力,利用社群来探索社群运营、社群营销和产品创新。没有社群成员的信任追捧、主动参与、口啤传播和消费买单,社群经济就失去了基础。

互联网时代的社群生态「形态」:产品型社群、兴趣型社群、品牌型社群、知识型社群、工具型社群等。

思考题:如何玩转社群?


第三章 社群的商业价值

社群组织的特征去中心化、碎片化;自组织和再生产性;裂变性和聚合力

社群的商业功能

1)提供基于即时通信的交互功能;

2)提供内容型产品和服务;

3)提供基于兴趣图谱的圈子平台;

4)提供基于位置的泛生活化的多种服务。

社群的商业价值

1)平台价值:追求平台效应(规模化、活跃度)

2)交互价值:半熟社交与兴趣社交

3)自组织价值:激发群体智慧

4)渠道价值:线上线下交融


第四章 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

生产模式的转变

1)消费者即生产者

2)生产中的群体创造

3)生产中的群体协作

消费模式的转变「消费升级」

1)产品使用体验:性能和速度、交互设计、个性需求、细节创新等

2)消费中的情感体验

3)消费情境体验:时间环境、地理环境、社会影响、购买目标、购买时的情绪或状态等

4)参与体验:跟随者、贡献者和核心成员

营销模式的转变

1)实时连接

2)激活粉丝

3)先社群,后品牌

4)个性化定制

5)营销创新融合关系营销、定制营销、体验营销和口碑营销等,汇聚流量

i. 将社群作为流量入口,通过社群的影响力和群体特质,吸引品牌赞助

ii. 打造独特的差异化产品,直接吸引社群成员付费

iii. 利用社群内部的生产力,定制延伸产品,再到社群成员中进行反向销售

竞争模式的转变:差异化竞争。


第五章 我们身边的社群

企业家社群:正和岛、非创意不传播「正和岛成员自组织产生的社群」、强基因部落、云海桥、微启动&微企动、逸客会、德商会。

创业者社群:《创业家》i黑马、6628、GirlUp。

自媒体社群:逻辑思维、WeMedia、ZMO。

泛社交社群:K友会、Binggo+。

产品社群:福明、无污染健康部落、乐消费联盟、恒美瑞。

垂直社群:中国智慧社区服务联盟、物联网智库、Wehome社群、微社力。


第六章 社群未来时代

在与过去的比较,总结现在的形态特征,展望未来。


思维导图

总结

社群经济,就是如何利用社群产生生产力。何谓社群?按照勒维斯的观点,每个人心中都有原始的部落情结。“一个成功的营销必须迎合我们心灵深处的那种农业时代的部落意识。”如果组织进行社群化的话,必须要产生一个结果以表示其合法性:资源会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全书内容浅显易懂,不管是理论知识,还是具体案例分析,都没有什么高深的地方,重要的是自己要有一个思考,用书本的知识补全自己的认知体系,对于案例里面的具体技巧方法,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进行实践,亲身体验才更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社群,最需要把握得一点应该是裂变和聚合力啊!

1、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人类需求从低级到高级: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

2、社群经济就是最大限度的激活社群成员的创造力、传播力、消费力,利用社群来探索社群运营、社群营销和产品创新。没有社群成员的信任追捧、主动参与、口啤传播和消费买单,社群经济就失去了基础。

3、社群组织的互动机制不是自上而下的,一对多的传递关系,而是社群粉丝之间的横向交互关系。信息、资源、创意在交互关系中被激发出来,朝行意义和价值的再生产,因此社群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自我运作和自我增值。

4、社群的特征就是自组织性和再生产性。

5、寻找差异化定位,抓住最具痛点的和引爆力的小需求,打造独具特色的社群,为最精准的群体服务,是社群营销之道。

6、有了社群,品牌和消费者找到了连接的最短路径,只要一个口牌创建者有足够的闪光点,吸引力,人格魅力甚至是噱头,就可能迅速聚焦到一群追随者,而这群追随者决定着这个品牌的生命力。

7、社群时代的品牌路径是先通过独到的产品创意来吸引粉丝,再通过营销手段激活粉丝参与,优化产品体验,最后通过持久的粉丝关系维护来打造品牌和提升品牌价值,

8、蜂群中的蜜蜂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不断调整:侦察蜂、采蜜蜂、引领蜂、待工蜂、跟随蜂。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快速反应性是蜂群最突出的智能特征。

9、社会学家瑞格尔德1993年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一群通过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通过网络彼此交流沟通分享信息与知识,形成具有相近兴趣和爱好的特殊关系网络,最终形成了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

10、部落》族群》社区》社群

11、现代的社交模式处于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的交叉地带,社群工具使我们处于半熟社交的圈子,在这个圈子中,每个人好像很熟悉,随时随地能获取对方的状态信息,又好像很陌生,可能很少见面甚至没有见过面。

12、罗振宇说:未来的生存方式是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拨、自由协作。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方式是以独立的手艺人方式存活。也就是说,只要你在某一方面有专长,够本事,通过网络便可迅速找到与你相适应的组织与其他节点分工协作,完成一个项目,并体现你的价值。你的一切,无论是主意、时间、还是经历都会由市场给你一个公道的价格。

13、互联网时代的社群生态:产品型、兴趣型包括知识型、品牌型、工具型、交融型

14、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体验经济》社群经济

15、提升自已的社会资本

16、社群的自组织和再生产必须基于信任才能维系,社群组织运营的三要素包括信任、互惠、意识(情感)

17、社群经济中,审美意识和情感因素不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的本性里天然有对社群的情感需求,在社群交互中产生极大的身份认同和情感满足,粉丝因为认同社群创建者的品牌和人性光辉,才聚焦在一起并参与社群互动,对社群成员情感体验的满足,成为社群运营的核心。只有紧紧抓住用户的心理体验和情感诉求,才能形成一个个不同凡响的社群。

18、社群是一个能自行运转的生态圈,社群的实质就是社群自身的生产力和价值增值能力,社群经济中存在多重产品的并行或迭代,比如吸引品牌商在社群中进行产品赞助或定制营销,比如创建者为社群成员专门生产个性化定制产品,比如来自社群成员的创意设计和开发贡献产品,比如群体成员分享创意和众包生产特定产品,源自社群内部的再生产是区别于其他经济形态的最核心的特征。

19、如果一个系统自发地依照某种规则,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自适应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而社群组织就是一种自组织、分布式的蜂群组织结构。

20、互联网具有裂变性,互联网时代是一个注意力分散化,时间碎片化、海量个性化、需求小众化的时代。

21、兴趣和情感是社群和圈子得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在自由化、多元化、差异化的各种社群中,个体的非常细微的兴趣,非常精细的需求、非常细腻的情感,都能在社群平台中得到显现和放大。将这些兴趣和需求汇聚起来,提供精准和人性化的服务,是社群商业功能的特点,也是未来商业变革的切入点。

22、如何将半熟社交转变为信任社交,帮助人们有效建立起精准的弱关系圈子,以及如何抓住兴趣社交,洞察和把握社群中的特定兴趣点,从而激发整个社群中的需求,是未来社群价值变现的重要切入口

23、社群中的个体偿趣、爱好、思想、价值观在社群中分享,引发社群成员间的共鸣,从而使个体都能在社群中找到情感归属和社会认同。

24、社群时代的品牌传播模式,不再是传统线性和单向传播,而是在各种社群交叉的关系网和圈子中朝行扩散式裂变式传播。品牌就从社群中的挖掘需求,通过与某个用户建议关系,去影响这个用户所在的兴趣族群,还可以通过激发该用户的兴趣点和活跃度,构建新的消费圈层,社群营销的未来趋势,是小公司大社群的模式,用经营社群的方式去经营品牌。

25、用户在社群中的信息分享、情感交流、创意贡献、定制消费,所有社群行为都体现着积极的生产者、忠实的消费者、热心的传播者三种身份的交叉。

26、社群成员基于共同的社区意识和社区情感参与到社群互动中,社群成员积极参与社群互动的动机主要有社会信任、预期互惠、增加认同、效能感

27、交易营销4p理论》顾客营销4c理论》关系营销4r

28、社群营销的核心就是品牌跟消费者的实时连接,需要彻底激活品牌和消费者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做情感维系做口碑营销,另一方面,让粉丝参与生产和协作,

29、社群的几个必要要素:提纯:不认同相同价值观的人踢出去,除了可以共同的完成任务、多样性的成员即大伙在一起不仅仅可以做成一种事或一类事。自由人的联合讲究自由来去

30、狭义的企业自媒体就是企业通过经营网站微博微信论坛qq空间等自媒体平台发布自已企业产品服务,让更多的受众了解和购买并进行服务和交互。广义的企业自媒体包括一和其他媒体企业社群建立合作关系,实现资源整合和交换,二是与客户交朋友,一起改善产品和服务,一起成长,

31、binggo+的玩法:定向社交,所有会员信息的表格,会员不定期收到更新,需要某种专家解答问题或资源时,可以在表格上搜寻合适的人,信用圈,每推荐一个会员积一个信用,去中心化的玩法是新会员需一位会员邀请,每个会员一个月只能邀请一人,人脉众筹即邀请的越多,越可信,你的信用值也就越大,

32、微社力加入免费,但至 少证明是500个粉经的社群领袖,否则只能成为收费铁杆会员,

33、人们基于共同需求加入同一社群,共同需求相当于社群的tcp/ip协议,以此创建和维护关系。

34、过去企业间的竞争靠品牌间隔,未来拼的将是社群的体量和价值,坦白说就是粉丝的数量和价值。

社群经济不是粉丝经济

  • 区分社群和集体。社群也即社区,强调个体活跃度和个人意愿与整体的协作。集体强调服从和牺牲。所以,我们应该抛弃“集体主义”的思维。否则,我们无法观察网络社群的很多现象。
  • 粉丝经济不是社群经济。小米强调自己是“粉丝经济”,而“粉丝经济”今日的玩法,其本质是主流化策略,这是和社群经济不吻合的。如果说社群强调的是情感归宿和价值认同的话,它应该是有边界的,社群过大,情感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宗教除外)。

  我们可以简单想象一下线下的社群,或者社区。在其中,人与人的横向沟通更为重要。而在“粉丝经济”中,起码在小米模式中,它们的向心力过强。“互联网思维”的过度庸俗化带来的是掺水的价值观,其情感纽带不牢靠。
  社群的管理者应该行使物业职能或者BBS版主职能,而不是扮演“领袖”。这也是鉴别社群的一个着眼点。一旦领袖出现,就会出现朋党现象。所谓群而不党,正是此意。
  在社群经济中存在“双重产品”的现象。社群管理者对社群兜售产品,其次,社群本身也是一个产品,被管理者向外兜售。比如,罗振宇向社群售卖会员资格,他又将社群影响力作为对外界的议价能力,也就是他所谓的“占便宜的能力”。
  当然,社群经济还是以群内生态为主。在《天鸽启示录:社群经济的裂变启示录》(刘淇)一文中,作者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账号体系。一个稳定的账号体系是一个社群内生态可否自行运转起来的重要尺度。顺便说一句,百度相对于阿里和腾讯,最薄弱的环节可能也是之前账号体系不够突出。而同是引擎起家的谷歌,在很早就推出了Gmail服务。
  账号体系有多种形式,货币化的账号体系是一种,还有一种应该是情感化的账号体系。所谓社群的人格化,就是让社群内产生温度的意思。一个小区里,人与人彼此不熟悉,见面连个话都不说,算什么社群呢?但是,这个小区里很可能会有一个以“遛狗”为中介的mini(小型)社群。开始的时候,大家只是在遛狗的时间才聚在一起,狗狗们自行玩耍,主人们凑在一起闲谈。谈着谈着,彼此间就建立了信任关系。只有信任来临的时候,温度才会存在。
  这个时候,每条狗就是一个账号。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单点建立起来的信任社群很多。因为信任,大家才会放心在彼此间交流除了狗以外的事情。此时,科斯说的价格发现成本就会降得很低,甚至趋于零。这就是说,社群的资源配置方式很可能不是以市场方式进行的,或者说会大幅降低交易成本。
  社群内成员之间的横向沟通最重要。当然,很多人可能会以为社群就是“圈子”。如果按照账号、横向沟通、信任、自裂变这几个标准来看,把社群当成圈子也无可厚非。唯一的区别是,社群是一个商业模式,最终目的是产生一个统一的交易模式。而圈子更注重个人利益交换,或者情感寄托。圈子是可以被做成社群的。
  在互联网上不存在真正的封闭社群。当用户的迁徙成本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他是具有自主性的。同时,互联网思维很重要的一点是“比价机制”。把用户关心的产品或服务的部件价格透明化之后,用户可以很容易知道彼此的价格如何。
  对组织社群化的想象
  以海尔为代表的传统企业在进行一次史无前例的组织变革,目标是把僵化的组织网络化。那么,网络化会是最终的模型吗?
  在组织进行网络化的同时,也许存在一个“平行组织”,我们称之为社群型组织,类似于二次元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是以知识为导向的。
  社群的核心是“情感”,但对于企业来说,“情感”是一个与用户进行价值对接的界面,它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作为一个有机体时,内部细胞之间的关联度,毕竟“情感”往往是脆弱的。
  海尔目前进行的组织变革是先把坚固的金字塔打碎,成为网状,以节点带动组织边界的延展伸缩。但是,单一的节点是否可以真的完成资源快速配置呢?过于依赖节点可能存在两点问题。
  第一,节点的活跃能力直接决定了网状组织的创新活力。在把个人等同于节点的前提下,会对节点的活跃度要求过高,毕竟人的能力是有边界的。强能力的人,能找到强资源,但千万不要忽略寻找这个强能力的人的成本。用科斯的理论来说,发现机制本身就会带来成本。
  第二,节点的行为来自母体发出的信号,如果这个信号并不能带来更有效的创新价值的话,节点就会做大量无用功。这很像张瑞敏谈到的,在错误的领导下做正确的事。
  这个时候,社群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对组织内社群的定义是:在一个知识型组织内,自行聚合的、以知识图谱和价值观为索引的虚拟组织。也就是说,“知识”就是社群的坐标系。在现实的经营单位之外,存在一个虚拟的,也可以说是“超文本”的组织。人们按照组织设定的“标签”进行自动聚合,就像Web2。0的网络社区一样。
  组织的创新最终要落实到产品的创新中。野中郁次郎认为,产品的创新分两种:产品概念的创新和功能的创新。产品概念是抓住用户对某种产品的基本价值,它对顾客来讲,是“产品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比如Walkman的出现,就改变了用户评估产品的维度。音质不再重要,便携才重要。
  而功能性创新,涉及的是产品的内部元素和模块之间的关系,这一点就像克里斯滕森说的突破性创新,是限于技术对于产品的改造而言。
  这也是我们认为野中郁次郎比克里斯滕森更加高明的地方。野中郁次郎把创新放在了“知识”的环境而不是“产品”的环境中,这样的视野更加开阔。
  功能性创新处于两个知识维度之内,一个是know-why,一个是know-how,即原理和整合两个层面。而真正满足用户价值需要的是know-what,即告诉用户,产品是什么,用户用以评价产品的维度是什么。
  组织要做的就是如何激发员工的“know-what”,野中认为产品系统本身具有多样性,这是由视角决定的。不同的视角,不同的面孔。“面孔”即产品差异化的重要程度。
  根据不同的视角,组织可以针对某一款产品有几个不同的小组,成员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来阐释“know-what”,也就是定义产品。定义产品其实就是在不同的维度里发现用户价值。
  小组的核心是大家在用户价值观上的彼此认同,比如“我们要做一个能分享快乐的小家电”,从而将不同领域里的知识不断贡献出来,形成一个知识转换的“场”。
  在小组里,没有绝对的权威,仅仅是由一个发起人在进行知识梳理和交流服务。比如制定谈话规则、总结谈话内容、设计场景、强化价值观等等。
  这类小组就是企业内的理想社群。社群并非一个经营核算单位,而是一个虚拟组织。大家的聚合不以市场为导向,而是以个人的知识趣味为导向。如果企业是一个平台的话,那么各个社群就是带有知识标签的平台小站。
  以重新发现冰箱价值为基点,就可以有几个社群。“冰箱是保鲜盒”、“冰箱是孩子对于极地的想象”、“冰箱是菜篮子的终端”等,这几个概念代表了几种用户价值,也可以说是“冰箱”这个母标签下的子标签,员工可以根据这些标签,按照自己的喜好和知识能力进行分类聚合,社群自然形成。
  就像规划一个论坛一样,最开始的几个标签是要由网站搭建者自己来设定的,以后则靠使用者自生成。此外,这样的社群带有先天的无边界性。一个社群管理者如果想让自己的社群活跃起来,他不可能指望组织内的成员知识背景,而是要大量吸收认同自己理念的在线资源。这样,在知识维度之内,组织可以悄无声息地完成资源的快速配置。
  社群作为一种超文本组织,其实是在充分发挥企业平台非市场属性的另一面:做知识的聚合平台。对比前文说的节点能力两大缺陷,社群的价值在于:社群可以取代个人作为资源节点;节点收到的母体信号不再是单一的。虽然母体发出的信号是和用户充分交互之后的结果,但用户并不是总能明确表达自己的需求,这种交互有很多时候是在错误方向上的。社群作为一个很好的补充形式,可以提供全新的组织视角。
  另一方面,组织平台要承担小组运营的成本。标签过于密集,会导致资源浪费。这个时候,组织就要发挥平台管理者的角色,对标签的设置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控制资源的浪费。
  概念可以发散,但是在聚集成社群的时候,要有一个自发筛选的机制,让社群的数量和质量可控。可以对社群进行分层,大社群之下有小社群,小社群之下有微社群,这样既能保证人人可参与,又能保证不造成过大的资源浪费。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