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济远:引导儿童写出“本色习作”

        习作宜“导”不宜“教”。传统作文教学的弊端是教师把“作文课”当成其他学科课程一样去教。其实,作文是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文字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个人创造活动。学生的喜、怒、哀、乐,只能由他们自己去倾诉,为使其倾诉痛快淋漓,教师能做的仅仅是根据儿童习作心理规律,在写作前,激发其倾诉动机,帮助他们打开真情实感的“闸门”,使其“想写”;在写作时,引导他们回到自己的生活情境中去,帮助他们打开材料仓库的大门,使其“有写”;在写完草稿后,让他们当即“发表”交流,互相评改,教师予以适当点拨,让其对照“心声”,自主修改,帮助他们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写作“窍门”,使其“会写”。这样的“导写”,才能引导儿童写出属于自己的“本色习作”。

    具体来说,儿童习作具有如下三大“本色”:

    一、呈现习作主体的“生命本色”

    在“本色习作”导写过程中,教师力求让儿童的生命之花自由、尽情地绽放,张扬其个性,尊重其差异。让儿童的习作不做作,不掩饰,不无病呻吟;儿童的习作不是为了写给老师或家长看,而是自由自在地发泄,自主由衷地倾吐。这是一种令人向往的写作境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努力营造宽松、祥和、民主、开放的绿色课堂,让那些稚嫩的、柔弱的生命之花毫无顾忌地绽放。给儿童以关爱、呵护与赏识;让他们有安全感、归宿感、成就感。让他们充满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我的生命本色是独一无二的!给他们以活动的参与权,言论的自由权、质疑权,甚至是出错权。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每一位学生,拥抱每一个孩子,宽容他们“生命之花”中的瑕疵。像母亲引导蹒跚学步的幼儿那样,满怀耐心,满怀期待。

    二、表现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

    儿童习作应植根于儿童自己生活的土壤,要真实于儿童自己的生活。教师要尊重客观事实,更要尊重儿童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习作内容是真实的,不是虚假的;是自己的,不是他人的;是“土生土长”的,不是“外来移植”的;是独具个性的,不是模式化的;是真情表白、有感而发的,不是装腔作势、言不由衷的;是五彩缤纷的,不是单调清一色的。

    三、展现习作语言的“生态本色”

    儿童习作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童言表达童心、童真、童趣。不受这个法、那个法的束缚;不学成人腔,不说老头话;不说假话、  三、展现习作语言的“生态本色”

    儿童习作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童言表达童心、童真、童趣。不受这个法、那个法的束缚;不学成人腔,不说老头话;不说假话、空话、大话、套话、人云亦云的话。“导写”时,教师应努力做到:解放童心,呵护童真,激发童趣,倾听童言。让儿童的创新思维,在无忧无虑的绿色生态环境中自由萌发、尽情绽放,让儿童的写作灵感在自由奔放的激情中冒出火花。

    强调儿童习作的“三个本色”,旨在把他们引向自由想象,自主写作,健康成长的人生之路。让儿童从小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感受,用自己的灵魂去体验,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进而培养出独立思考、实事求是、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善于创造的一代新人。沿着这条路,儿童不仅在学习作文,也在学习做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他们最终走向一条成人、成才、成功之路。

(刘济远 中国写作学会中小学写作教学专业委员会会长,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教授)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济远:引导儿童写出“本色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