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林下的冰河 丛林中的猛兽 Re: 生命就是这样充满幻觉,始终有希望,也始终无望---- 莲花读后感

阅读更多
hurricane1026 写道
ouspec 写道
hurricane1026 写道


能够跳出常人的pattern么?如果能,活得潇洒,死的冷清,不失为智者的选择,我就有这个冲动,但是未必能有这个能力和决绝。


常人的pattern有啥不好?生老病死,恋爱,结婚,生小孩,赡养父母,工作,赚钱,旅游,看电影,听音乐……所有的这些都是常人的pattern,谁能够避免,而这些除了是责任,也是人生的乐趣,没有这些,又叫什么人生呢?享受普通人的生活,每个人的生活都会有欢乐和诗意的。


大家都走的路,往往可以看到很远的结局,缺少了很多意外,很多的未知。我憧憬那些大喜大悲,跌宕起伏的人生,这个无所谓谁对谁错,有的人选择死在床上,其他人选择在路上。

--------------------------------------------------------------------------------------
可是有这个憧憬,未必有这样的勇气和决绝的心。


战乱时期,生活中充满了颠沛流离,悲欢离合,老百姓喜欢看热闹的喜剧。
和平时期,悲剧更能震撼人心。悲剧语境下的悲情人生。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于悲剧化。
现代社会的一大悲剧就是,很多人不甘平庸,却又注定平庸 —— 比如我。

亨利·詹姆斯《丛林中的猛兽》
开头十分神秘,主人公约翰从小就有一种古怪的预感,他此生将经历一场异乎寻常的大事。犹如丛林中的猛兽,时刻等待着扑向他,吞噬他。
他花了一生的时间来等待这个大事件的发生。到了年老的时候,他终于等到了。他终于悟了:所谓的一生的大事件就是,这一辈子,不会有任何大事件发生在他的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件骇人听闻的大事件。
他悲伤异常,觉得自己的生命一下就变得空空如也了。
他终于明白了。
那件困扰他一生的大事就是等待一件永远不会发生的事。
他的一生注定无所作为。

-------------------------------------

丛林下的冰河写得不错。

http://www.ldvserver.com/xdwx/xdlw/lwnew/27360.html

《丛林下的冰河》中的那个“我”,在经过几番寻找几番挣扎之后,还是决定回一趟大陆,希望能藉此寻回埋藏在心底中的东方理想主义。然而,由于“我”当年的恋人小D——作品中他是作为理想主义的象征符号——的逝去,在印证了“我”寻找的失败的同时,也宣告了“我”的理想主义的终结。更为令人尴尬的是,重新回到大陆(第三世界)的“我”颓然地发现,自己在这里已然成为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局外人,只好又兴味索然地回到美国(第一世界)中来,继续“我”在那里的边缘性生存方式。东方理想主义的终结和始终无法真正认同居留国的西方文化,成为共同撑起《丛林下的冰河》的张力。为了强化这种张力,查建英还处心积虑地借用亨利·詹姆斯《丛林中的猛兽》的主人公约翰·马切尔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性和恐惧感作为贯穿小说始终的象征,以突出作者对处身于第一/第三世界夹缝中的文化焦虑。“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在这里,查建英深刻地展示了一个第三世界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同而又时感惶惑和困扰的这样一种精神情态。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音乐,旅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