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十年老前端的感悟

2009,我毕业了

2009年,也就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一年,我于一所上海211数学系毕业了。这一年的招聘大环境并不好,我和几个同学都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参加了几个校内校外的招聘会。我本科学的是数学,那个时候不像现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岗位铺天盖地,薪酬诱人。应该说那时候还是互联网行业真正起飞的起点.我在一番折腾后进入了一个大概10来个人的左右,管理层由家庭成员构成的小私企,一开始的办公地点还是在一套商住两用房.我清楚的记得当时的工资是2300一个月,工资都是老板的母亲(兼财务)把钱包在信封里发的,老板招我的时候在纸上写了一个加薪的规划,大致是做满一年3200,两年4200,三年5200.这个公司做的是广告业务,主要是帮一些大公司做一些线上的活动之类,从跟客户沟通、切图、写HTML、JS到PHP、MYSQL、发布上线全部一个人负责搞定,所以现在看到很多JAVA程序员连写点JS都避之不及多少有点感慨。我记得那时第一天去公司报道就开始让干活,加班加点是经常的事情.我做了半年就辞职换了个工作,主要原因就是觉得公司性质偏广告公司,做的事情缺少技术含量,工作强度高,老板压榨的厉害。

频繁的三次跳槽

第二份工作是我自己面试找到的,也是个小公司,但是感觉做的事情高大上很多。老板是个德国海归,自己琢磨的广告精准投放的技术。老板人很聪明,但是待人也很苛刻,要求很高。第二份工作给的4000一个月,基本也是每天加班加点,最严重的时候一个月没周末吧,每天都11点之后回家,到半夜就是老板带着我和另外一个技术不停地做需求改BUG.那段时间压力很大,做的东西跟钱有关,我们那会也没有测试,需求就是老板一句话,最后上线也是自己发布.错了就会烧钱,又一次周末我在KTV唱歌,老板一个电话说有个BUG,大概烧了8K美金,当时心情真的很糟糕,赶紧回家解决问题,折腾了很久.后来机缘巧合,一个同学介绍了个工作.是一个当时知名的视频网站(非优酷土豆),那会网络视频行业还是个新兴行业,就像是前一阵的直播行业,百花齐放.我去的那个公司是在上海的一个分部,那里那部分是销售,当然期初我也不知道,对这些也没什么概念,我被打动的点在于那是个大公司,写字楼也在比较高档的地方,感觉去了大公司以后不会再加班加点这么辛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犯的最大的错就是没考虑清楚那边做的事情还是类似我第一家广告公司那样的一些上线活动页面.那会PHP不像现在前后端分离,html的内容也是要用PHP的末班引擎渲染出来的,JS交互的部分也是自己写.测试和发布也不用说,都是自己搞定.由于上海的分部主要是卖广告位给大客户的工作,我们这些仅有的几个技术都是给销售提供支持的.做了半年之后,公司被另外一家上市公司收购了,总部的CEO换了人,那时我们都感觉上海分部会有很大的变化.我的直接上司也跳槽走了.当时有一个猎头找到我,推荐的公司列表里有一个眼熟的名字,就是我大四那会面的一个外企,当时觉得这个外企很高大上,面试都是全英文,面实习生的岗位还失败了.这次又看到了这个公司,招聘的岗位和我做的也一致,就去试了一试,结果面上了.工资给了8K,这就成了我的第三家公司.此时我离毕业工作了一年,这个工资在2010年的时候对一个刚毕业一年的人来说还是不错的.

安逸和迷茫的四年

进入了这家外企后,我负责独立维护一个美国客户的某个领域的网站(具体啥领域记不清了- -,用的php).工作量极少,偶尔需要和美国客户电话沟通下.后来这个项目没了,我被调到了另外一个项目组做一个物流管理系统,据说是市场第一第二的系统.确实很庞大,也开了眼界.那时正值该公司要把原来PC端上.NET那套客户端做成WEB的阶段,所以虽然刚开始是我提出想转JAVA才转过去的,实则开始了大量的前端开发工作,也正是在那时候我算是正是开始了前端开发之路吧,虽然之前一直在做PHP和前端的,但是前端的部分大部分都是用jQuery做些交互。而这家公司的前端技术选型是ExtJS,做了这个之后确实大开眼界,算是刚开始接触前后端分离的做法,ExtJS彻底组件化的思想也让我印象深刻,另外平时跟美国母公司的程序员打交道,深深体会到他们知识和技术的全能和敬业的态度.
刚进入这家外企时,欧美外包行业还是比较滋润的,那时候上海的用人成本普遍还没有像现在这么高得离谱.AT这样的大厂也不算大家梦寐以求的地方.后来看下来,我在这家公司的四年正好是这个公司从鼎盛到衰败的四年.一年前听闻公司老板跑路了.这四年应该是一个程序员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间,如果能在一个不错的平台沉底和积累四年,升到一个中层领导应该是算是一个不错的结果.可是我由于之前一年半内跳槽了三家公司,再加上安于这样安逸的环境,耽误了四年.尤其是起初的一两年,我几乎一周才几个小时的工作量,上班的时候经常看乱七八糟的网站和电子书,下午会和同事出去散散步,我记得最夸张是有一个部门的一群人在得知项目即将解散的阶段,经常组织开会分享面试题,下午还有人组团出去看电影.最后的一年因为做的纯前端,我比较感兴趣做的也确实不错.但是母公司逐渐开始把外包的东西全部转到印度了.我们这边的业务也逐渐缩减,离职的时候真的是有羊群效应,一个老员工的离职会引起一批离职潮,我那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SAP的OFFER,一个是去同学所在的游戏公司.当时因为觉得同学那边开的工资高,加上毕竟是自己人在里面,加上SAP离家太远,最终选择了去同学那儿.去了那第一天我惊讶地发现那里的人上班都在座位上才抽烟,公司里整体氛围比较"江湖",去了大概两个月,同学告诉我他和他老大(也就是我的老大)要出去和人合伙创业,当时觉得他有点亏欠我,他也道了歉,但是决定是我自己做的.因此我又开始了下一份工作的应聘.
起风了
雷军说过,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这句话很好地形容了2015年的互金行业.其实人的命运很多时候都受大环境的影响,只是当时没有感知到. 2015年下半年我到了现在所在的这家公司,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很多互金公司正在高速发展,招兵买马的阶段,相对其他互联网行业,薪资待遇都会好一些。到现在我写下这篇文章也已经过去了4年。我们的主管于一年前离职,我顶替了他的位置坐了一年的前端leader,至此我已经工作了10年。公司现在面临了一些困境,因为大环境的关系,但是有技术,、有能力、懂得合作的程序员在哪里都能觅得一席之地。

关于爱情

曾经有一次跟同事聊天的时候,提到自己已经单身了8年了,他们都非常惊讶,那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已经变成了他人眼中的异类。其实关于找女朋友,在毕业到后来有女朋友的过程中,我一直抱着随缘的态度,期间也参加过两三次朋友介绍的相亲和各类联谊活动,一直都没有找到喜欢或者合适的人。直到三十岁想着自己不能再抱着随缘的态度去对待感情的事情了,后来找女朋友的过程其实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生中有很多问题是要下定决心,勇敢实践,反复评估和修改策略,最后才能品尝到成功的。我在2018年初决定这一年一定要努力找到一个真正喜欢的人,起初的策略是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比如跟同事去桌游店玩狼人杀。也花了几百块去某相亲平台参加一些周末的相亲,相亲平台大多女多男少,平台缺少男性资源所以男性的会费很低,有时候一天要见3、4个异性。第一次去的时候有点紧张和尴尬,如果换成早几年我肯定是不愿来的,年轻人都会多少有点鄙视相亲这种形式。再连续去了几次之后我发现自己有了点改变,更加能淡然看待这种形式的异性之间的结识方式。不过后来因为那边的阿姨一直抱着让我去给她们完成指标的目的找我,给的相亲对象质量越来越差,我也放弃了这条路。之后有一次听到有某个平台有那种每周末都搞的相亲活动,形式有狼人杀,千人相亲活动,8分钟聊天专场(一般是几十个人,一桌4个人,聊8分钟到了换一桌,保证去的人都能互相聊过)。我去了几次之后认识了现在的女朋友,感觉自己也挺幸运的,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人不管多少岁都是很幸福的事情。
身边经常会有些年轻的同事时不时吐槽自己单身的状态,但是推荐他们去参加各种交友活动他们又会觉得自己没到那种程度,几年一过也成了剩斗士。其实有些事情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突破那一步需要一些勇气和觉悟,比如不要觉得不好意思,真的没什么尴尬的,抱着真诚淡然的活动,积极地去参加一些交友活动真的挺好的,尤其是对我们这些程序员兄弟。

关于购房

很多时候视野不够是要付出惨痛代价的,这尤其在购房上可能是对很多人的惩罚。毕业后的7,8年里,我都没有攒到足够自己就能解决首付的储蓄,不过如果视野能够清晰一些,信息能够多一些,应该能够东拼西凑够首付的钱。其实上海的房价持续20年的暴涨在凯恩斯那套印钱调控经济的模型下是注定的事情。很多人都不知道过去中国平均每年都会增发10%+的货币,换句话说如果理财收益没有超过年化10%以上,你的储蓄就是在被迫缩水。比如我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一个应届生的工资只有2K-3K,高级工程师的工资大概是8K左右。2019年的现在一个应届生的工资应该很容易达到7-8K,高级工程师则动辄3W左右,回想起来那段时间每个月攒下来的钱到了现在根本不值一提,所以我经常跟身边年轻人说你们现在赚的工资要么投资自己,要么合理消费让自己开心,要么攒起来起来早点让家里再给点钱凑个首付买房。年轻的时候对经济和货币政策的不了解,看到动辄一两百万一套的房子只会天真地觉得哇,好贵!看到身边有同事和朋友买了青浦或者其他所谓上海郊区的房子觉得,买房买这么远有什么用?还不如不买,想在再回头一看,这些人是多么的明智和有远见!

2019

今年整体的大环境不太好,经济处于一个下行周期,是下行周期的哪个部位不太好说。我觉得房地产也大概率会处于一个长期横盘的趋势。IT就业更是有点惨淡之势,在这漫漫长夜,希望所有的年轻人平时多学习,自律,增长自己的知识和远见,磨炼自己的心性,觅得自己的甜美爱情,与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程序员,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