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更多
管理科学的发展不是哪个学派的主观臆断,更不是个别人对时髦的追逐,而是原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与时俱进”对企业管理同样适用。
纵观古今中外企业管理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
1769年,英国诞生了第一家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成为人类走向工业社会的标志。在此后的漫漫岁月中,与这种小规模家族式的企业相伴随的则是幼稚的市场和科学技术的低水平,这使管理者从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不但完全可以满足对企业管理的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积极推动力。然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及社会化大生产的形成,经验管理从不适应逐步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
在世界上第一家企业诞生142年后的1911年,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问世,使企业管理由漫长的经验管理阶段迈进了划时代的科学管理阶段。使依法治厂、依法治企成为可能,使企业管理从经验上升为科学。在此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科学管理极大地推动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然而,与所有科学技术一样,它们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时也使自己落伍。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次伟大创举,尽管在半个多世纪中对世界工业发展起过巨大的并至今仍在起着推动作用,但泰勒的科学管理重物轻人,仅仅把员工当作工具,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于是人们开始探索新的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人从日本二战后经济神速发展的奥秘中发现了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后,文化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开始席卷全球,成为当今世界企业发展中最新一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
我们不难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企业管理从科学管理向文化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泰勒将其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建立在企业员工通通是追求经济利益的“经济人”,除赚钱糊口之外别无工作动机,懒惰是所有人的共性这一假设之上。于是认为,重奖、重罚、金钱刺激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的惟一手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球生产力水平低下,尤其是战争使人们的生活未能达到温饱时,这种假设不无道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这一管理理论提供了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也正是泰勒的科学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管理史上一个伟大阶段的重要原因。然而,当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之后,赚钱养家糊口就不再是员工的惟一需要,对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员工来说,单纯满足其生存需要的金钱及高压制度就显得越来越无力,于是泰勒制从理论到实践都陷入了困境。与此同时满足员工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则成为激励和赢得员工高度工作热情的主要动力。流行于20世纪60-70年代的行为科学,虽然未能补充科学管理的不足,然而却为文化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行为科学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存、安全、社交、自尊、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不断攀升。正是从这一理论出发,人们认识到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从重物不重人的科学管理向强调“以人为本”,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在满足人的必要物质需要的基 础上,尽量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管理发展,是企业管理的必然趋势。
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兴起,人类开始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又一大趋势,伴随这一进步,脑力劳动将成为社会劳动的主要形式。脑力劳动的特点是在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无形状态下进行的,其效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员工的自觉和责任感。在这一状态下,以高度精确的时间与动作相配合为其主要管理手段的科学管理则完全失去了用武之地。这预示着,随着脑力劳动在劳动构成中的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管理必将取代科学管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惟一适用的管理模式。
20世纪初,科学管理依靠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型组织体系和行政命令的领导方式,为企业赢得了高效。然而,随着交通和通讯手段的现代化,世界变小了,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要求企业的决策必须更加快速、准确,这使缺乏灵活性的金字塔型的企业领导机构失去了在新形势下的适应能力。同时,企业规模的空前扩大,跨国公司的产生使权力和责任都过于集中的科学管理方式失去了活力。那么靠什么维持庞大企业的统一?靠什么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籍、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凝聚起来呢?那就只能依靠共同价值观、共同的企业目标、共同的行为方式、共同的企业形象即企业文化才能办到。于是,文化管理成为必然。
如果说,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是企业管理的第一次飞跃,那么,以上论述就不难使我们得出,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顺应生产力发展而产生的第二次必然飞跃,是所有现代企业在管理上必须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