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

翻近两年的财经新闻,你会发现“裁员”两个字变换出各种形态潜伏其中:“重新定位团队”“正常业务调整”“正常人员整合”“正常人员流动”“末位优化制度”“结构调整优化”“业务框架调整”……

也有比较直白的,比如科大讯飞的董事长就直接表示:“面对激烈的竞争格局,对员工的过度宽容是对员工的害;如果我们不在组织内进行新陈代谢,企业和个人就会被时代和市场新陈代谢掉。”

虽然犀利冷漠,却也是大实话。现如今各行各业竞争激烈,比起你的中年危机,老板当然更关心自己公司的生存危机。

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_第1张图片

1

拿什么拯救35岁?

前几日由姚晨主演的《送我上青云》全国上映,这部打上“女性独立”标签的探讨女性主义的电影豆瓣评分7.3,算是完成度比较高的一部作品。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句话,多少年来被拿来嘲讽薛宝钗攀附高枝的野心,但在《送我上青云》这样一个故事中被重新解读,需先看看“风”是什么,“青云”又是否就是那自由,而谁又是那无根漂泊的柳絮,既耐人寻味,又颇具诙谐之意。

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_第2张图片

联想起之前议论纷纷的“中年女演员宣言”,让我们看到了中年女演员的尬与惑,姚晨说“我不想做监制”,让我们明白原来这是中年女演员们没有机会、自己创造机会的“曲线救国”。而类似的职业困境也不仅仅只局限于影视圈。

曾几何时,“30岁还没XXX就完了”,这种制造恐慌的论调大面积散布在各个公号文章里,但就客观而言,我觉得它已不再是贩售焦虑,因为它就是现实,你用35岁的体力和大脑去跟年轻人较劲,说得好听是老骥伏枥,真相却往往是无用之举——你不仅要证明自己能力比年轻人强、加班比年轻人能熬,还要勇于接受应届生的薪水,去支撑你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

新陈代谢,这是定律。曾经那个升职加薪看资历的时代远去了,如今,HR和老板们都更笃信英雄出少年,不光够英雄,还不用花太多钱。

俗话说得好,职场中年不如狗,人事不理猎头不爱,老板看你就像看一台生锈的机器,连润滑油都舍不得给你上。

2

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

第一批90后已经快要30岁了,他们遥遥望见那片躺满了前辈的沙滩,就算无法切身体会其痛,也多少能感知到风雨欲来的腥气。

我们或许只能这样安慰自己:35岁危机到来时,你过去的日子里,没有一天是无辜的。如果新陈代谢无法避免,那就只能在被代谢之前,尽量让自己保鲜。比如成为一名“斜杠青年”,毕竟这年头没两三个技能傍身,谁都不敢在职场上闲庭漫步。

著名的创业者+投资人,LinkedIn和Paypal的联合创始人ReidHoffman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ABZ理论。

他认为,你在任何时刻,手中都需要有三个计划:A计划、B计划和Z计划

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_第3张图片

A计划,是一个当下你觉得值得你去持续投入,并获得部分产出和安全感的计划,好比一份你现在正在投入和从事着,且还算满意的工作。

B计划,则是一个A计划以外,你给自己培育的某些机会。简单说,因为无所不在的变化,你虽然有了A计划,但却绝不能仅满足于此,只考虑A计划一件事,否则很可能有一天你会被其他人或机器所替代。B计划是那些当下看起来还不足以成为你的职业,但你对其存有兴趣或长远看好,值得去长期投入和关注的事情。它们在经过你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后,很可能会在某一天可以让你以之为生了。培育B计划的方式有很多,例如用业余时间做一些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事,去学习和尝试实践一些自己感兴趣的技能,甚至是去主动参与到一些朋友的创业项目中免费为其做义工等。

最后是Z计划。Z计划是一个用来应对最糟糕状况的备用计划,即:假如有一天,你倒霉透顶,你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败或失效了,你应该有一个可以保证自己生存底线的计划。Z计划的意义就是用来应对你的职业生涯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好比对我而言,假如我当前的A计划和B计划都失效,我也失业了,那么靠着银行账户上之前储备过的少量积蓄在家先捱上个半年八个月的就是我的Z计划。在你的生涯里,你也需要不断去储备和巩固你的Z计划,在危急时刻,它能帮助你顺利重启,重装上阵。

3

如何开启第三选择?

(一)相信一定会有更优的方案存在

记得前两年想看一部电影的首映,结果因为票订晚了,所以没有多余的票了,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看。

但朋友非要拉着我去家附近的影院,觉得说不定可以买到呢,当时虽然觉得可能性微乎其微,但还是硬着头皮跟了去。

没想到,在影院门口徘徊了十多分钟,眼看着电影就要开始了,突然有一对情侣手里拿着票问工作人员是否能退票。

结果当然,我们上去接手了这两张票。

可能有很多人会觉得,这不过是运气,但如果当时我和朋友没去电影院,就不会撞上这对情侣,也不会遇到所谓的“运气”。

所以拥有第3选择的前提是,要相信有第3选择的存在,你要锲而不舍地寻找。

(二)让对方参与进来,帮你想办法

当和人打交道的时候,面对不可能、不行的回答的时候,要记住,站在你对面的人,不是敌人,而是你的协同者,想方设法让对方参与进来,帮你一起想办法。

不要问“可不可以”,而是问“怎么样才可以呢?”很有可能,对方掌握的信息比你知道的要多。

(三)引入第三方条件

什么是第三方条件?就是跳脱对方给的框架,引入新的条件。

记得朋友之前在一家创业公司工作,后来猎头想要挖她去另一家公司,但她考虑到频繁更换工作对职业发展不好,于是拒绝了猎头的提议。

但没想到,猎头第二天打电话过来,说那家公司的老板很希望她的加入,想要再争取线下见个面,互相再多了解一下,即便可能成为不了公司的一员,说不定以后也会有所交集。

既然对方都这么说了,朋友再推辞就不太好了,于是硬着头皮去见面。

没想到和对方交流得更加深入的时候,发现这份工作内容自己还蛮感兴趣的,本来打定注意不换工作的决定开始动摇。

在一些人看来,当对方拒绝了自己抛出了橄榄枝的时候,只能另觅其他人才。但用人方的老板,跳出要么接受,要么被拒绝的框架,引入了第三个条件:两人线下见见面,聊聊天。

所以打破战斗和逃避的两难选择的秘诀就是,不要按照对方给你的答案走,你可以通过引入新的条件,把选择交还给对方。

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_第4张图片

写在最后:

我们常常因为一时冲动做出“战斗”或“逃跑”的“傻瓜式选择”,却忘记了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可以自己找出别的答案。

当35岁到来之时,不是人人都能挨过危机,却也未必满盘皆输。

而第3选择的最大意义在于:任何时候,别说没办法。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徐说MBA】。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35岁保卫战为何这么难打响?原因是你缺少“第3选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