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自己,是否蹲在思维陷阱里

文/刘安娜

之前

好奇卡尔·诺顿写的这本《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是因为我在读逻辑思维的经典作品《金字塔原理》时遇到了困难,读不懂,读不动。同时,我又发现逻辑思维是很重要的通用技能,需要持续学习,因此,从入门级读物开始是不错的选择。

看看自己,是否蹲在思维陷阱里_第1张图片
读完的书已封印

而吸引我的是《隐性逻辑》封底所说的:你需要的不是套路,而是套路背后的隐性逻辑。为什么有些人用套路就取得了效果,有些人用了套路只有尴尬,套路不过是行为,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才是核心。如果不挖掘深层逻辑而只是照搬别人的套路,则很难复制成功。

这一点,也像PPT大神秋叶在序言中讲到的那个实例,“免费送课程”开始有效,是因为“真正的逻辑是为你的潜在读者提供有稀缺感的福利。”而当很多人一窝蜂的免费送课程时,这种稀缺感就没有了,价值要打折扣。

当时


看看自己,是否蹲在思维陷阱里_第2张图片

老规矩,从目录读起,《隐性逻辑》的目录有点特别,直接点出了21个为什么的问题来指出21种思维陷阱,有些让人好奇,想一探究竟,比如“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有些想问问自己,比如“为什么相比得到,我们更害怕失去”,有些是我们对别人的疑惑,比如“为什么对象劈腿了,仍然不分手?”

对于我来说,除了目录中提到的问题,还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隐性逻辑》里讲的思维陷阱有没有是我曾经犯过的错误,该如何避免?

在导论中,作者卡尔提出了两个重要知识点,第一是工作记忆的空间大小决定了我们的决策效率高低,直白地说,就是如果短期记忆空间比较大,意味着我们能同时处理的信息量比较大,这让我想起平时如果一次性接收的信息量太大,我的脑子确实就要卡壳的感觉;第二是,大脑是可以训练的,工作记忆空间也可以通过训练扩展,训练方式就是逻辑思考

让我好奇的第一章“为什么街道湿了,却没有下雨”揭示了命题和逆反命题的关系,假设前提下雨街道会湿为真,并不能认为街道湿了是因为下雨了。道理很简单,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而可能因为简单而忽略其中的逻辑漏洞,就像因为一款产品取得了成功以后,就认为成功就等于这款产品,只要提高质量、美化设计都能持续取得成功,而忽略了市场和客户需求是变化的这种不确定性。

每章节采用了实例+指出思维或语言的陷阱+解决方法的结构,有些章节末尾还带有简短测试,以检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书中的思维方法,以及有没有修正,或者至少开始怀疑自己的固有思维模式。

看看自己,是否蹲在思维陷阱里_第3张图片

如果之前读过同主题的图书,或者学过一点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等,比如我,有一些知识点可能很眼熟,比如“人倾向于验证自己已知的”“归因理论”“锚定效应”“沉没成本”“认知失调”“损失厌恶”等等,所以自然注意力会放在哪些以前不知道的内容上,顺便看看这些常见概念的解释、推理、论证过程。

比如13章所讲的“为什么肚子能代替大脑做决定”,卡尔指出,“大脑和腹部之间有90%的神经联结”,“我们的消化系统对我们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多”,肚子其实像是我们的“第二大脑”。电光火石之间,我突然想到,我们紧张的时候不总是胃疼吗?这就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身体反应,背后的逻辑来源于我们的直觉经验。

直觉其实就是一种无意识的经验行为,有时候很有效,从原始社会起就能让人类快速的识别并躲避危险,但有时候也可能因为决策过快,而使决策失去理性。

这里引发了我的两点思考,第一是理性决策其实也包含感觉因素,这种感觉因素来源于腹部,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在饥饿的时候容易发狂,丧失理性吧,或者有些人考试前精神紧张导致胃痛呕吐吧,但反过来也可以利用这一点,就像前两天读过的大岩俊之的《实用性阅读指南》中讲到,和感情联系紧密的阅读内容更容易被记忆,所以我们也可以利用第二大脑腹部的感觉形态去左右大脑的思考状态。

第二点是反向操作的可能性,既然意识到了这种关联,当有必要时,我们就可以切断理性和感觉之间的联系,不让大脑受到腹部的影响。

还有一些比较新颖的知识点,都包含在一些案例的解释中,比如三个门的中奖概率,蒙特卡罗效应,四张牌的证明与反证,等等。

除了理论验证,每章会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改善思考效率、脱离思维陷阱的工具,或者手段,比如发展心理学家艾伦和阿兰1972年提出的信息结构化的预览-提问-阅读-思考-复述-检查的六步骤;当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时,在思考中适当休息,可以起到有效的“孵化”问题的效果;只关注问题的关键环节,去除无序信息的逻辑树,等等。


不过,这本书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浅显,既是它的优点也是缺点,很多内容讲的太浅,举证单薄,或者用来佐证论点的一些论据似乎相关性不够,论点和论据之间的逻辑性不强,显得说服力不足;再比如“为什么我们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中举出的‘你的邻居干扰流感病毒的几率是多少?’案例,刷新认知,但计算过程中似乎有说不通的地方,要么是没有解释清楚,要么是印刷错误,让人感到遗憾。

但处理这些小问题就就像我们阅读其他实用类图书的方法一样,吸收自己需要的精华,其他部分毫不留情的抛弃。

之后

当然,阅读只是接触知识的手段之一,只完成了学习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至于逻辑思维技能的掌握和应用,只有在每次决策(或其他需要思考的事项)时再用实践去检验理论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总体而言,这本书值得一阅,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关联,对知识体系进行调整和补充,也能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多一些理解,通过阅读也是一种对自己逻辑思维的训练。那么,问题来了,如何用6个等长的木条组成4个等边三角形?不要搜索,自己想一想。

【全文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看看自己,是否蹲在思维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