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

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我老家就不吃,我们吃包子。年前准备蒸包子是一件大事,通常要一家人忙活一整天,从和面、发面、做馅、包包子、上蒸笼都是自家人动手,一家老小齐上阵,忙得热火朝天。一家一般要准备十几斤面和馅料,蒸的包子馒头能至少吃一整个正月。年后好些天妈妈们都不用再煮饭,直接蒸包子当主食。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1张图片
pss绘

蒸包子是一件很郑重的事,不许小孩在旁边乱说话和捣乱,小时候我和其他小孩一样,喜欢用面团当橡皮泥玩,被大人教训过很多次。蒸包子是一年仅有一次,平常我们都吃米饭,没有人自己做包子,所以每年蒸包子都是一场技术考验。能顺利蒸出香软可口的包子是不容易的,碱大蒸出发黄的包子是最常见的失误,这时候人们也会笑哈哈说一句“黄金万两”,讨一个好彩头。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2张图片
pss绘

在我小时候蒸包子那天是个令人激动的日子,平日里不常有钱买包子的小孩,终于有了大快朵颐的机会,香喷喷热腾腾的包子一屉屉出笼,任你敞开肚子吃个痛快。肉馅是最受欢迎的,菜馅不怎么受人待见,有小孩会掰开包子看一眼,若是菜馅就合上。肉馅常常最先被吃完,剩下菜馅也能将就了,再怎么也比大白馒头好。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3张图片
pss绘

过年时每家都要做一个“摇钱树”,折一小段柏树枝插在一块年糕上,放在一个从大铁锅里铲出来的完整的锅巴中,最关键的是要在柏树叶末端缀上很多瓜子和花生,远远一看,好像是长着奇葩异果的小型盆景。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4张图片
pss绘

说到瓜子花生,那是我小时候过春节最普遍的待客小零食,那时候没有各式各样琳琅满目的年货,过年串门走亲访友,棉衣口袋里会塞满花生和瓜子。瓜子花生和矿泉水现在作为火车上推车阿姨的主打商品,却是我儿时的经典年货组合。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5张图片
pss绘

供案上除了要摆摇钱树外,还要有“看灯鱼”,把煮熟的鲫鱼放在烛台旁边,鱼眼睛对着烛台的方向,可能是用来象征“红红火火,年年有余”。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6张图片
pss绘

猪年就要到了,其实每一次过年都少不了猪,老家也是。很多人会在年前买一个猪头腌起来,大年三十凌晨带着猪头去土地庙祭土地公公。说是土地庙,其实只是用砖石垒起来的一个小龛,里面只能放下一个排位和香炉。这种简易的土地庙田间地头很常见,隔不多远就有一个,不知道供的是不是同一个土地神,也不知道各路土地神是怎么划分管辖范围的。土地公公平时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存在感,只在年三十一大早要被鞭炮声吵醒,接受乡民们进供的大猪头。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7张图片
pss绘

大年三十照例是吃过午饭后贴春联。以前春联都是自己写或者请人代写,有一些春联与众不同,有特别的结构形式和内涵,比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的组合连写方法,独具创意十分有趣。有专门针对小孩的“童言无忌”,小孩子在春节期间说错话可以不被责罚,这算是对儿童的节日优惠政策。有专门祈求发财的“对我生财”,须要由每家男主人亲自来写,据说这样才能真正对“我”生财,让别人代写财就生在别人家了。不管这个灵不灵,致富要靠自己的双手,这是千真万确的。此外还有很多种“福”字的写法,代表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口福”、“耳福” “合福” “五福” “全福”,就像某应用软件集的五福一样,多种福字全方位加持,让你诸福皆备,福气满满。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8张图片
pss绘

大年初一一大早起来,不许说话,要先吃一口本市特产“大糕”,也就是切得细细的云片糕。新年第一口吃这个是取其谐音,寓意“步步登高”,讨个好兆头。大糕是喜庆日子专用的食品,上好的大糕甜香软糯,入口即化,但油炸的大糕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只是很少有人知道。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9张图片
pss绘

从初一开始,人们走亲串戚,很多民间传统节目也陆续上演。最常见的有跑旱船,披红挂绿的花船里有一个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船娘,花船前有一个拿着船桨的船夫,两边还有伴奏的小乐队,跑旱船的不仅做公共表演,还经常上商家店铺门前表演讨喜钱,过年期间是他们一年一度发财的好时机。跑旱船是个体力活,特别是船里的那个女人,提着花船奔走跑跳并不容易,大冬天也会很快一头汗。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10张图片
pss绘

最受小孩子喜欢的是大头娃娃,套着大头娃娃面具穿着古装长袖衣服的人做着滑稽动作,特别有喜感。大头娃娃和无锡的大阿福,台湾的电音三太子有相似相通之处,都是中华传统民间文化里有代表性的形象。有了他们,就更有了过节的气氛。

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_第11张图片
pss绘

随着时间往前,越来越多的风俗已经淡化,很多传统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如今老家自己蒸包子的人家已经很少,交给专门的面食店来做轻松省事,也不用担心包子会碱大变黄。然而吃着专业师傅包的包子,却感到少了某种滋味,那是阖家团圆,围坐桌前,擀面包馅的热闹和欢喜,少了自己付出的劳动和心力投入,也就缺失了那份独有的年味。

所有的传统行为都是为了一种仪式感,正是那些仪式感,才赋予了春节与众不同的地位,让它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如果人们不再践行那些仪式,节日就必然会失味变味。但传统失落似乎是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所以我珍惜每一个传统的中国年,感谢每一个传承传统的人。

戊戌年即将过去,己亥年就要到来,我会在故乡的爆竹声里送别旧年,在万家灯火中迎接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猪年愿诸多事情都顺利,诸番心愿都实现! #羽西X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儿时的年味|我家过年不吃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