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九月下旬开始写简历,到十月二十签订第三方,短短一个月时间,阿梨也经历了所有找工作的心路历程,希望,失望,焦虑,担忧,迷茫,欣喜,郁闷,纠结……
一开始的心态都是好的,想着这么多人这么多年,总归是都找到工作了的。却还是怀着对未来的担忧。九月开始边做简历边向认识的学长学姐请教。感谢一晚上发了无数语音教我怎么写简历的学长,感谢用亲身经历来告诫我的学姐。我的前一篇文《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
向同一个学校已经毕业的学长学姐请教是很有效的,同样的学校同样专业毕业出去的同学们,去的公司都差不多,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工科专业,大多做技术类工作,于是岗位大多也相同。
(二)
九月下旬陆续有公司过来做宣讲会,第一次参加,初试就被刷下来了。那家公司需要英语口语良好,初试与hr英语对话。我英语一直不算好,尽力通过了英语六级,但是口语是硬伤。而且第一次面试,没有任何准备。明明知道那家运动品牌公司一定会问运动方面的问题,开始也没有做准备。
得出的经验是,如果想去比较大的公司,一定要提前上网看公司要求,对公司的概况有初步了解,需要英语口语的一定要准备一下与公司品牌相关的英语句子。当然,这对于英语口语好的人来说不是问题,可惜妹子是英语渣渣。
第一次面试懵懵懂懂,惨遭打击。决心九月下旬主要写好简历,网申一些公司。国庆休息一下,回学校之后到别的同类型学校奔走,听宣讲会投递简历。开始漫长而艰苦的奋斗。
(三)
秋招公司都较好,主要是宣讲会,即一家公司与学校商量好,在学校活动中心举办半天的宣讲招聘。首先宣传公司的历史,规模,品牌文化,接着给出招聘需求,发布招聘岗位及薪资待遇等,再回答学生提问。最后一步接收简历环节,有时会有初步面试。
现在公司都可以网上申请,简历发送给公司邮箱。但是我们更愿意参加宣讲会。普通一本学校的出身让我们的简历最先被刷下来,如果现场有初试说不定还有一线机会。
最开始听取经验,到其他学校跑宣讲会。然而我所在学校位置偏僻,往往跑一个学校要大半天时间,耗在车上的时间比听宣讲的时间多。去别的学校的公司往往只愿意招他们学校的学生。从十月八号开始往外跑了几天,投的简历没有回音,终于放弃。后来本校来的公司也渐渐多起来,终于转战校内。
(四)
阿梨是高分子材料专业出身,专业名字听起来高大上,然而对于找工作并没有什么用,特别是女生。现在总结下来,大多招高分子专业的是在公司做研发,质检,生产管理等在车间实验室里工作。然而研发一般公司会要硕士博士生,本科生比较悲剧,要下车间,做质量检测,或者工艺员之类。
一开始给自己的定位薪资为4000,还曾幻想可能更高。现实总是比较残酷,经过几个企业的无回音,有些企业的不靠谱,我才发现,原来还有上班12个小时的,原来还可以只交五险不交一金的,原来还有上六天班,月休四天的,原来工资可以低到一线城市只有两千的。最初的想象那么美好,后来才发现本科毕业生真的不值钱,况且我不是在985,211大学。
从国庆回学校起,只要不上课的时间全部在外面听宣讲会。改简历,做面试攻略,比平时上课还要认真。寝室妹子一个考研,一个考公务员,一个家里介绍工作,只有我现在在奔波,我一切要靠自己,工作是自己的大事。每每想到这里,我烦闷,抑郁的心情会变为一种没有退路的冲劲。所有时间都用来听宣讲,面试,做小结,网上找信息,做攻略……
(五)
这段时间所有的招聘网站都注册了一遍。很多公司网投会用前程无忧,但我认为前程无忧社会招聘较多,优于校园招聘。校招用海投网和大街网较好。手机上我最终也只留下了海投这个app,海投最好的地方,是可以看到所有学校每天的宣讲招聘会,提前查清楚,便于了解,准时参加。
宣讲会后常有一个初步面试,初步筛选,主要是做一个自我介绍,随意问三四个问题。时间不多,有时会省略自我介绍。这个阶段是一个初步了解的过程,顺便看些硬性条件。时间不够便会直接接收简历,随后一天给出笔试或者面试通知。这一步90%的同学都能通过。有的公司也会在宣讲会上笔试。阿梨也遇到过,只是主招专业不对口,笔试题目不是专业所学,被毙。
大多数的笔试与公务员行测题差不多,考验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心里就认为它是智力测试了。只有专业要求非常高的职位笔试才会考专业知识。比如阿梨所在学校设计类较为出名,也曾看到过设计类学生当场画图交上去的。
现今很多公司会招收一定量的管理培训生,进去公司后培训轮岗,每个岗位都了解过后为培训生定岗,为将来公司主管类培养一批优秀人才。这样的岗位专业限制不强,笔试就常为行测题,标配为无领导小组面试。
我签的公司经过简历筛选后的第一步面试就是两个小时的一套行测题,完全是考试的架势,还有卷纸答题卡,还好我坚持认真把它答完,获得了后来的机会。
(六)
无领导小组面试是我认为最容易刷人的一轮面试。十个人左右组成一个小组,讨论一个面试官给定的题目,首先每个人发言,然后讨论,最后统一意见,选一人总结陈述。此类面试攻略网上也有一大堆,然而只有自己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奥妙。
无领导小组同样是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领导力等等。会在无形中产生领导者,计时员,记录者,总结者。这些人常常是小组的中坚力量,也最容易通过。领导者能够掌握全局,制定框架,适时推动小组讨论进程。计时员要规定时间,提醒超过时间的同学。记录者与总结者常为一人,无论是记录或者陈述都需要有一定的条理性。
在我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性格,不必刻意担任什么角色,如果本不适合而强行去做,反而会适得其反。面对议题,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明确表达出来就好。每个hr选人的标准都不一样。
小组讨论在最后一般会统一一个观点,即使这个观点不太好,因为群面题目从没有标准答案,只要最后能说通就可以。表示团队的团结合作精神,这也是群面的一个考核打分标准。然而我也听说一直撕的人也有通过群面的。我估计是面试官觉得他或她能坚持自己的观点,比较有主见吧。
我也听说过有表现突出的没有通过反而表现一般的通过了的。大概是表现突出的学生太过于表现自己,过犹不及了。
我仅参加过两次无领导小组面试,经验不算丰富,以上也仅为我个人想法。我最害怕无领导小组,然而我第二次通过面试,也没有担任任何角色,接到通过的短信时十分惊喜。后来想来,应该是我作为最后一个发言的人,提出了与前面八个人不同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吧。
(七)
无领导小组之后大多就是终面了,有的公司还会有两轮,筛选精英。大多为部门主管或者公司其他高层对求职者的面试。
我签的公司最后一轮面试是两个面试官。我也不知他们在公司担任的什么职位。主要针对我的简历问了一些很简单的问题。我事先准备的很多实践与实习的细节问题都没有用上。不甘心的我硬着头皮多说了很多,说了自己对这个职位的了解,对公司文化的理解以及希望加入公司的愿望。大概就是多加的这些内容使他们决定录用我的吧。
接到录用电话的一刹那是开心惊喜,而后陷入更深的犹豫中。公司要求必须第二天上午签第三方协议。签过之后不能再选其他公司再不能反悔。秋招刚刚进行一个月左右,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还有很多公司。学长建议我不要签这么早,后面还有好公司,可能会有更好的待遇。
(八)
一晚上没有睡好。最终决定还是签了,后面的事情谁也说不定,可能只是可能而已,也可能只有更差的。愿我知足常乐。
我本没有通天的本事,不能像那些大牛一样进入名企。我有我自己的小小努力,获得我想要的结果就够了。如果我内心是这样想的,那么该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就算将来后悔也是自己选择的,不用责怪别人,不用懊恼。
最终签过第三方协议,交上所有材料。找工作之旅就此结束。
卖身所得:一堆水果加一个公司出的限量版加菲猫抱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