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分钟读完:《平行历史》犹太人世界阴谋是真的吗?

目录

第一章:导读:为什么要研究阴谋论

第二章:犹太人世界阴谋

第三章:托洛茨基阴谋

第四章:珍珠港事件阴谋

第五章:从肯尼迪遇刺到戴安娜之死

第六章:达芬奇与阴谋论小说

第七章:9.11事件阴谋

第八章:结语:阴谋论的吸引力


10分钟读完:《平行历史》犹太人世界阴谋是真的吗?_第1张图片

第一章:导读:为什么要研究阴谋论

阴谋论不分国界,但是似乎其也有区域偏好,据说世界上最喜欢阴谋论的国家是英国,第二是日本。作者是英国媒体人,曾就职于BBC,他另外一个身份便是研究阴谋论的学者。出过十余本阴谋论专著。本书《平行历史》可谓阴谋论的菁华,是阴谋论的入门读物。

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八个阴谋论的案例。他的立意,不是讲述故事或者复述历史,而是试图追究阴谋论何以生成、有哪些共性、更容易取得那些人的信任。其根本其实是想发掘“阴谋论欺骗大众的心理机制“。

第二章:犹太人世界阴谋

犹太人世界阴谋如果不是20世纪最著名的阴谋,那也是最有杀伤力的阴谋,因为希特勒和德国的纳粹借此屠杀了600万犹太人。

犹太人世界阴谋起源于《锡安长老议定书》,在书中,它呼吁消灭包括帝国、君主、教会等一切强权,并建立犹太人独裁统治的新帝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们抵制传统价值、煽动阶级斗争、挑起战争和发动革命。然后当世界混乱后,由犹太人站出来统治这个超级世界。

书中讲到,文学和新闻是两个最重要的教育力量,需要我们政府要成为主要期刊的所有者,而且不能被大众所知道,而且书中还有大量的色情文学和传播肮脏的文化观和世界观。

本书是在1897年的第一届锡安大会上,在会上颁布了一份被誉为“时代智慧的精华“的协议的书,不幸地被一位长老特使拿到这份协议的手抄本,并带到了法兰克福的一个共济会的据点。后来几经波折被发行出来后开始风行。

很多人怀疑《锡安长老议定书》的真实性,在百年之前,人们的知识和信息流通程度远不如现在,人们的辨识能力可能更差。出版不久成了德国的畅销书,读者包括流亡荷兰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有人拜访他,并向他推销这本书。同时,还有德国最聪明能干的将军鲁登道夫,他把这本书当成救命稻草,成声称,如果没有这本书,历史将被改写。

不仅在德国,还包括法国、意大利以及英国,这本书都受到了热烈追捧。其还被誉为“是犹太人最杰出的作品之一“。

在美国、该书迎来了他的忠实信徒,亨利.福特,福特汽车的创始人。他的出版社曾耗资500万美元出版了这本书。更名为《无处不在的犹太人》,共计四册。据说当年在美国销售了50万册。在美国他们相信这本书,更多其实是相信福特本人,是他为这本书增加了可信度。

当然还有一个人对这本书的态度也影响深远,他就是希特勒。但这为犹太人的厄运埋下了伏笔。

作者的工作,便是伪证《锡安长老议定书》。他指出,第一:此书的雏形出自1868年的恐怖小说中。在书中虚构了犹太人长老的密会和阴谋;第二:1921年8月,《泰晤士报》的记着在其所效力的报纸发表了连载文章,详实地论证了《锡安长老协定书》是对《马基雅维利与孟德斯鸠的地狱对话》的改头换面。后来,《观察家》也随之支持这种说法。声称该书是“恶意的神经错乱“。

1927年,福特公开认错,并向犹太人道歉,要求国外尤其是德国停止印刷此书。这也是犹太人世界阴谋论的一次挫败,可惜,福特的命令失败了,阴谋论已经无法遏制,因为它契合了时代的需求,犹太人的阴谋论已经渗入了德国社会、深入人心,不可磨灭。

第三章:托洛茨基阴谋

1930年,苏联在斯大林领导下展开了大清洗运动。此间共举行了三次大审判,本书讲的是第二次莫斯科审批:以皮达可夫、拉狄克等为首的“反苏托派中心案件“。

案件认为,1931年8月,时任苏联化学工业管理中心主席的皮达可夫出访德国,私下会晤了托洛茨基的儿子谢多夫,并达成了反斯大林同盟。还认为1935年2月,皮达可夫还从在德国见到了托洛茨基,还被其怂恿说,如果要推翻斯大林政权,必须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合作,并达成高度的一致。,由此,皮达可夫的勾结法西斯罪名成立。

1936年9月12日,皮达可夫被捕,并对自己的罪行进行了忏悔等等,历史上的三次莫斯科审批都与托洛茨基有关,所以我们不妨称之为“托洛茨基阴谋“。这三次阴谋,共有数十人被审批和杀害。

作者阿洛维奇的论述,并未随真相的呈现而终结,他认为苏联民众为什么接受如此荒唐的事件,是因为其民众被洗脑,对意识形态的制度无限信任,对领袖的无限忠诚。其皮达可夫不仅是制度危机的替罪羊,还是蛊惑民众的蒙汗药。与此相应,所以阴谋论,不仅是当时政权执政者制造阴谋的工具,还是解释失败的最佳借口。

第四章:珍珠港事件阴谋

阴谋是部分种族,不分国界的,所以美国亦然。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便是一起阴谋论者介入最深的一例。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国便确立了中立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外交立场。美国似乎希望借此拍拖被卷入战争的危机。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全面爆发,罗斯福政权陷入两难,一方面希望支持英国和法国等盟友,另外又希望避免战争。直到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了珍珠港。2400美国人丧生,1250人受伤。随后美国宣布参战。

一种有一种说法,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前,罗斯福是知情的,他事先收到英国情报的部门的消息称日本人要动手,却选择了对巨大牺牲的无视换来了美国的参战。

这个说法,在阿罗诺维奇书中找到了印证,他开具的一份清单中指出,罗斯福不仅知道日本人要轰炸珍珠港,甚至还主动挑衅日本人。

不像破解犹太人世界阴谋论和托洛茨基阴谋论那样,对珍珠港事件,作者并没有去追究真相。

第五章:从肯尼迪遇刺到戴安娜之死

名人的死亡,尤其是非正常死亡,历来都是阴谋论所热衷的题材。

《时代》杂志曾评选世界10大阴谋论,排在第一的不是9.11,而是肯尼迪遇害。

除了肯尼迪遇害,作者还选取了梦露自杀和戴安娜王妃车祸身亡的这三个具有共同特性的案例。即被阴谋论重重围困。

阴谋论者认为,官方审批的刺客奥斯瓦尔德其实是替罪羊,真正的凶手是美国中央情报局。作者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名人之死,人们的思维更容易倾向于阴谋论,他认为这是源于人们内心的嫉妒心理。这些死者都是超级成功人士,不仅美貌而且拥有财富和权力以及声望。

第六章:《达.芬奇密码》与阴谋论小说

《达.芬奇密码》是史上最卖座的小说,同时也有无尽的争议,争议之一,小说有阴谋论气息,严重冒犯了基督教正统。

值得讨论的问题是:伟大的小说往往都是想象力的产物,架空历史可为小说家的惯用手法,阴谋论更是小说叙事的重要元素。基于此,小说与阴谋论之间,界限在哪里?

《达.芬奇密码》为例,丹.布朗把耶稣从神还原到了人,他曾娶妻生子,其妻子便是所救赎的抹大拉的玛利亚。这自然是对基督教徒的不敬。神学家们极力否则耶稣结婚的可能性。

站在信仰的角度,指斥小说为阴谋论,这是完全正确的,只是毫无意义。

第七章:9.11事件阴谋

在书中众多的阴谋论中,距离我们最近的就是9.11事件的阴谋论。关于其阴谋论说法,作者谈到了两点,一是重弹珍珠港事件的老调,认为美国政府知道2001年9月11日纽约会迎来这一次阴谋,并有意识地不去阻止它。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大卫.雷.格里芬。另外一种说法是,我们再熟悉不过了,独立调查者艾瑞克.胡思米德认为,发动恐怖袭击的凶手是一帮犹太复国主义者。他们提出的证据认为:平时大概4000名犹太工作者在当时的世贸中心上班,但是那天,他们都待在家里,没有上班。这难道不是提前收到的信息么?

然而,作者指出,世贸中心的遇难者2071人,其中14%是犹太人,打破了这种说法。

第八章:结语:阴谋论的吸引力

哪些人喜欢制造、传播阴谋论,哪些人容易被蛊惑。作者给出了答案,阴谋论源于并广泛流传于受教育阶层和中产阶级。他们往往是教授、大学生、艺术家、经理和记者等。

阴谋论的产生和消费,其实与知识的素养无关,不是说一个人越有知识,便不会受制于阴谋论。从本质上讲,阴谋论源于人性,就像心理学家说的“只要真相复杂性超过了一些人能理解的能力,阴谋论就永远有市场“。

你可能感兴趣的:(10分钟读完:《平行历史》犹太人世界阴谋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