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

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比特币这个词很早之前就听说过,去年差不多这个时候在头条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了炒币,然后进入炒币大军,成为一名小韭菜,由于不了解,错失了一夜暴富的绝佳机会,当时那个悔啊,但是现如今看来,很庆幸自己有那么一段过山车式的投资经历,再后来开始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区块链和数字货币相关知识,也参加过几场相关的培训,本周就通过《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这本书把自己这段时间关于区块链、数字货币的学习和理解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整理记录如下(内容很长,但全是干货):

一、比特币真能达到100w美元一个吗?

比特币诞生的时候仅仅是技术极客圈内的一种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一种点对点的电子现金系统,而今,经历了近10年的风雨飘摇,在不断的争议中暴涨暴跌,当下,更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到底是价值百万美元还是最终归零,众说纷纭,面对争议如此之大的事物,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争议即是变革的前奏,争议越大,潜在的变革性越强,所以人们才趋之若鹜,因为我们对于变革是如此的渴求。

就像我们上周讨论的关于悲观和乐观的话题,如果你是一个积极的变革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也许你会憧憬并向往充满比特的世界,因为那是一个全新的、让人充满遐想的智能世界;如果你是一个保守主义者,那么你可能会趋向于认同比特币所带来的区块链技术,但是对于其本身价值,剧烈波动,没有国家背书,没有实体支撑,仅仅是一串代码,就是未来世界的通行证?可能会觉得,简直荒谬。

作为比特币的半信半疑者,姑且不谈比特币是否能到100万美元一枚,我们先从太平洋一个不起眼的小岛---雅浦岛说起。

密克罗尼西亚是太平洋的三大岛群之一,其中最西边的雅浦岛上曾住着一群非常古怪的土著居民。1903年,美国的人类学家威廉·亨利·弗内斯在雅浦岛住过几个月,并把他在当地所见的风俗记录成书,书名叫《石币之岛》,因为当地的货币体系令他印象深刻。雅浦石币有个很有趣的特点,交易双方在决定了使用多大的石币付费后,如果那个石头太大了,不方便运输,那么卖家只要在买家的石头上做个标记就可以了,这样就算是付费了,那个标记就说明这个石头已经属于卖家了,而石头仍然躺在买家屋里。

更神奇的是,岛上有一户大财主,所有人都承认他们家是首富,但却没有人见过首富家里的石币,连他的家人都没见过。他们家拥有的财产是一个巨大的石币,大小只有祖辈才知道,因为这个石币一直沉睡在海底。原来许多年前,这户人家的祖辈和其他人外出探险,寻找和开采石灰岩,就像美国西部的淘金客一样。他们的祖辈运气不错,碰到了这个庞然大物,便将其制成石币,然后用木筏拉回家。但是归途中遭遇了强烈的暴风雨,石币沉入海底。回村后,探险队的成员都替他作证,那块石币尺寸巨大并且质量上乘。虽然已掉落大海,但大伙都见证了这块石头的去处,所以不会影响它的价值。他的主人仍然可以用它买东西,就跟把石币运回家存起来的效果一样。

雅浦岛的石币像是远古的实物货币,如法国人的兽皮,蒙古人的砖茶,印度原始居民的杏仁,中国夏代的海贝…但是,雅浦岛居民的交易并不真正需要挪动或分割那些石币,他们只需要更改石壁上的标记,甚至连标记也不需要。如果大伙脑海里有关于某一石币的共同记忆,那么大伙也都承认这笔财富的存在。确实,货币的本质只是一种记账方式。不仅雅浦岛居民这样认为,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这样认为,比特币等区块链货币也这样认为。

雅浦岛之所以能孕育出如此神奇的货币现象,乃是因其出于自然经济状态,小岛居民人口不多,交易不普遍,货币的周转速度也非常慢。当地居民有的也许终其一生,也只有寥寥几次交易行为。幸亏雅浦岛上没有淘宝、没有电子商务,不然当地居民的脑子可能会“内存不足”。这也正是雅浦岛石币仅存于与世隔绝的大洋孤岛,而不见于人类主流社会的原因。

从地理上,没有比雅浦岛石币更孤独的了,但在理念上,它并不孤独,可以说它与比特币思想异曲同工。石币与比特币都具有稀缺性,前者是大自然的石灰岩矿藏分布,后者是基于数学算法;两者同样需要付出昂贵的劳力(算力)成本才能获取,前者是冒险家航海运输,后者是矿工的挖矿;两者交易总账均采用分布式存储,前者是大脑记忆,后者是计算机。幸亏有了计算机,人们终于不再需要用石头标记或集体记忆来记录交易,计算机网络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切。交易行为也同样打破了熟人社会的限制,在比特币交易的过程中,交易双方不必彼此熟识或信任,也无须引入可信第三方,就能随时随地自由交易。

这里顺便提一下中心化的缺陷:如果雅浦岛首富为富不仁,想要私下使用这笔巨款,比如偷偷跟自己的情人说我那块大石头送给你了,那么这次交易是无效的,因为交易没有广播,并没有其他岛民在旁边作证。但如果首富临死前,当着全岛人民的面说,这块大石头就作为遗产给我的大儿子了,那么这笔交易就是有效的,因为其他岛民都做了见证,并集体更新了头脑里的“账簿”。雅浦岛石币虽然已具备分布式货币的雏形,但毕竟人肉信息传递网络是脆弱的,交易在口口相传的途径中以及集体记忆中极易出现差错。比特币全网的节点每时每刻都在向网络广播交易,这些广播出来的交易在经过矿工的验证后,打包到数据块中,串联起来形成环环相扣的区块链,这些交易一经六次确认便几无篡改的可能性。雅浦岛的集体记忆式账簿虽然表面上是分散的,但仍然存在一个权威的第三方,可以决定石币的归属。然而在去中心化的区块链中,并无一个高高在上的殖民政府有权宣布没收你的比特币。或许从载体上来说,石币是真实存在的实体,比特币只是虚无缥缈的字符,但从实用性来说,石币只是发人深省的预言,比特币才是实实在在的财富。

雅浦岛的岛民将他们在遥远的岛屿上开采出来,经过打制并运回自己居住岛屿的石头,充作交换的载体,他们一直这样独特地理解这金钱和财富;文明社会则把金块从地底深处开采出来,花大力气进行冶炼,经过长距离的转运,再次埋进精心设计的地下金库,金块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引发金融市场的离奇波动;最近几年,矿工们满世界寻找着便宜的电力,大规模部署先进的ASIC芯片,挖掘一种叫比特币的玩意,据说那是一串毫无意义的字符,居然能在全球100多家交易市场卖数千美元一个。听完上面这个故事,比特币是不是也变得不那么令人费解了呢?

说到这里,到底比特币是否价值100万美元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比特币的原理和实用性方面堪比黄金,甚至在数字世界更具优势,当然,一切的前提是政府的认可。上述所说的是其货币属性,其实比特币现如今依然坚挺的很重要三点是:全球化、共识性、信任机制。由于全球化的原因,比特币也许并不是一个单一组织可以宣布其破产的加密数字货币,需要各国政府、央行达成共识后也许才能取缔,但目前来看,达成共识本身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取缔是小概率,而由监管变成数字资产是大概率事件,至于什么时候能成为货币,我们拭目以待吧。同时,它从无到有再到风靡的近10年全球化共识历程也将愈来愈强,当共识形成,一切也许都会理所当然,价值的核心是共识,世间一切所谓有价值的东西无非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达成共识,而这样一次短期全球化的比特币共识之路也许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来得都更快些,甚至更持久。同样,比特币为我们开启了区块链的大门,作为一部信任的机器,真正的信用体系和智能社会也许会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比特币如果最终成为货币并不是因为其支付和存储性能,而是像黄金和历史上很多货币一样,赢得了共识。

二、区块链能带来什么?

如果要用一句话说清楚区块链,2015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社封面文章的题目写得非常好——区块链是信任的机器

在区块链出来之前,任何的交易活动都需要有一个中介,没有中介,不可能在缺乏第三方的情况下,两个陌生人达成一笔交易。区块链干的事情就是信任的机器,倒过来说,用一台机器人取代了信任中介的作用,用一套数学算法确保两个陌生人不借助于第三方的情况下,把一笔交易,不管是金融的交易或是商品的交易能够完成。这就是区块链的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它是信任的机器。

1、被曲解的“去中心”

一谈到区块链、分布式,很多人都会站出来乌托邦式地用无中心或是去中心来形容和描绘未来的社会形态,过犹不及,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相辅相成,无中心、去中心其实是一种误读,弱中心、分布式是区块链和分布式账本技术的特点,但并不能用“无”和“去”简单粗暴的理解,区块链是更好服务未来社会的信任机器,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中心,而中心化向下的去中介、弱中心的区块链技术和分布式商业模式也许更有利于未来发展需要,也更为理性。

我们每个人为中心化的机构服务,那么这个中心化的机构给我们工资,给我们奖励,给我们职务,来激励我更好地为这个事业服务,一定是有一个中心化的机构来建立这样一个激励机制,但在区块链上面这个激励机制不是由中心化的机构来建立。

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词汇就是“自组织”,就是没有一个中心化的控制机构,甚至没有一家公司。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过去几十年里面,有七到八位经济学家在研究“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我们分析任何经济活动的时候,我们基本上用“两分法”,就是市场和政府。我们都说市场无形之手,政府有形之手,市场失灵的时候,我们用政府的管制,当政府管制失灵的时候,我们用市场无形的手来补充。

2009年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研究的就是这个东西,唯一的一位女性经济学者获得经济学奖,她毕生研究的就是,在市场和政府之外的第三股经济治理的力量,就是自主组织和自主治理。所以我们讲到区块链的去中心,讲到可能在区块链上的经济活动不再需要像公司这种制度,或者不再需要这么多的信任中介,它不是一个晚上突然冒出来的。如果提到维基百科,我们可能很熟悉,它的运营模式恰似自组织的模式,而维基百科也将在近期开始自己的区块链之路。几十年以来有很多的经济学家都在研究“自组织”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自组织比企业甚至比政府更具有效率,能够更好地创造社会福利。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自组织的作用可能会变得比以前更大更显眼,给我们带来的冲击也会更大。但通常所说的“去中心”,并不是说取代了政府或者取代了企业,在所有的经济学家研究当中,他们探讨的是这三者在某种状况下,其中某一股力量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们不是互相取代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一个相得益彰的关系,是在某一个场景下、某一个经济周期、某一个事物下,某一个力量会显得更有效果。对经济活动来说,政府的管制在某种情况下是必须的,市场的竞争在某种情况下也是最好的,但可能仍然有一些东西,用自组织的方式更有效率。

2、理解区块链的三个层次

大家可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人工智能是生产力,区块链是生产关系。”所以,区块链怎么改变了生产关系?怎么重组了生产关系,来看看它对于我们的商业,对于社会发展具备什么样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个层次,区块链最底层的一个层次,实际上是分布式网络,区块链是架构在分布式网络技术之上的一个应用。分布式网络对于区块链来讲,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解决了点对点通讯的问题。

第二个层次:分布式账本。

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如果我们给它加一层密码学的帐本体系,这个分布式网络就变成了分布式帐本。密码学的帐本体系和我们现在所碰到的金融帐本体系,比如说在银行的开户等等是非常不同的。最大的一个不同,银行的账户体系只能记录你的资金,但是密码学的账户体系能记的不仅是你资金的状况,甚至可以记跟你身份有关系的所有数据。更重要的一个区别在于密码学帐本体系,它的开户和金融账户体系开户完全不同。

如果你要去开立一个账户,一定要做KYC(对账户持有人的强化审查,是反洗钱用于预防腐败的制度基础。),银行一定要辨别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的信用等级是多少,我能最大限度的为你提供多少金融服务。密码学账户体系,没有这个KYC的过程,任何一个人不需要借助第三方,就可以在公有链上开无数个账户,不用来辨别你是好人或坏人。但不管是银行帐户体系,还是区块链上的密码学上的账户体系,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个目的就是要从事交易,基于这个账户完成。银行需要有一整套的人员、模型、机构、过程来辨别你金融服务的请求是不是应该得到允许,是不是可以让你完成。区块链没有这些东西,它有的是一套数学算法,建立了一套网络上的规则,依照这套规则做,那么所有的坏人不可能作恶,如果不依照这套规则做,那么你不可能实现你想要达到的目的。这样两套账户体系,很明显知道谁的成本高,谁的成本低。运行一套数学算法,一个人和一万个人同时运行它,边际成本不会增加,但如果银行来辨别一个人的金融服务的请求,你服务一个人和一万个人的边际成本一定是增加的。所谓的分布式帐本,最大的特点是所有的相关方都在一个帐本上记帐,而现有的所有记帐都是各个单位、各人记个人的帐。

如果一笔金融交易需要经过五个相关机构,那么这五个相关机构如果要把这本账记平了,他需要的成本很高,所以要进行一笔国际汇款,需要7%、8%的费用。因为经过五六个跨国的金融机构,要把所有的帐记平,还要有强大的中后台保证帐不会记错。但所有人都在一个帐本上记东西,所有任何一个相关方的数据发生变动,其他方就知道了,因此不需要很大的中后台,这就是分布式帐本。

在分布式帐本阶段,有很多密码学的东西加入到了区块链上。区块链底层有大量的密码学算法。区块链的账户是用非对称加密算法开立的,开账户也没有成本,任何人可以在区块链上开一万、一亿个账户,没有人管你,也没有人做KYC,不需要做KYC。我们要在区块链上同步所有的数据,就要确保这个数据不会被篡改,因此有哈希函数,要保持你的隐私,有证明算法。

比如说五个企业有自己的数据,不想让别人看到,那么有安全计算的算法,能够确保数据继续在你公司本地,但同时通过区块链也能够达成数据的交换,同时各家公司的数据又不会被对方所知道。

第三个层次公有区块链。

如果你在分布式帐本之上再加上两个东西,那么它就到了区块链的第三个层次,到了公有区块链,是最纯粹的区块链。

加了两个什么东西就变成了公有区块链或比特币区块链了呢?

数字货币的货币体系和我们现在的货币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数字货币不是我们现在的货币,更加不可能是法币,它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

两个之间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我们现有的货币,即使完全电子化了,它再电子化,也只是存储了你的一串数字,你的微信、支付宝钱包里,你的银行帐户里面,无非里面是一串数字。数字货币不是数字,是计算机程序。如果你有两个比特币,那你有的不是数字,是一段代码,是一段计算机程序,它不是简单的从纸币变成了电子,从物理形态上,我们有铜、金银,后来变成了纸币便于携带,再后来为了更方便携带,于是变成了电子化,那只是物理形态上的变化。而到数字货币,是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它变成了一段计算机程序,因为它是程序,所以我们可以赋予它智能合约。

我们可以在这个代码里写进很多计算机的约定,比如说这笔钱可以付给谁,钱什么时候可以付等等,这些都可以写到程序里,最后由计算机系统自动执行这笔钱的交易、汇兑、交换,不再需要依靠人,这是数字货币和我们现有货币体系最大的一个不同。在公有区块链上,为什么一定要发行数字货币?不发行不行?因为不发就只是分布式账本。在分布式帐本里可以没有数字货币,例如我们常说的联盟链,但在公有区块链上,不可能没有数字货币。因为公有区块链是一个完全去中心去中介的自组织系统,比如说现在有很多人自己花钱买几千台服务器,到四川的山沟里建一个矿场,挖矿就是替区块链工作,帮助它去存储数据,为它提供一个安全计算的基础。因此比特币区块链每10分钟会结一次帐,这10分钟内为区块链工作过的矿工,比特币就会发给他奖励。如果没有了币,谁还会为比特币区块链工作呢?因为区块链是一个自组织,自组织谁来给我激励?没有激励谁来给他干活?所以数字货币是一个激励机制,是一个没有中心化机构来建立的激励机制。

另外,除了激励机制之外,它还是一个自组织,没有公司股东会、董事会以及管理层,甚至没有员工,没有经营场地,没有收入,可比特币区块链成功的运行了九年时间,在上面跑着,最高的时候几千亿,现在大概不到2000亿美元。九年时间没有股东会、没有董事会,没有员工,没有经营场地,没有资产负债表,它靠什么运行?谁来决定这个网络怎么运行?显然不是由董事会和管理层做出来的决定。

它是依靠一套共识算法,依靠一套数学算法来进行管理和治理。所以基于博弈论的共识算法和基于数字货币的激励机制,这个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在分布式帐本上,就是公有区块链。区块链就是这么三个层次,对我们现有的商业体系来说,比如说现有的银行业,是不大可能直接用到公有区块链来改造我们现有系统的。更多的是应用联盟链,采取分布式账本的技术,但也许会是最早大面积落地的应用场景。

一般来说,现有的商业,不管是银行还是商业机构,一般用的都是分布式帐本,分布式帐本是不带数字货币的,因此我们银行用它做供应链金融也好,做贸易金融也好,或者企业用到区块链做溯源也好,基本上用的是分布式帐本而非公有区块链。这里没有好坏之分,跟现有的法律体系、商业体系、金融体系对接的是分布式帐本技术(联盟链),不是公有区块链技术。

反过头来,公有区块链技术一定会长在颠覆性的商业场景里,不大可能对接到我们现有的体系,因为它冲突太大。至少在未来的一两年之内,看不到它们对接的可能性,但分布式帐本是完全可能对接的,并且已经在陆续落地,诚如我们了解的信用证体系、资产证券化、跨国汇款、交易等已经开始生根发芽,国有四大行,招商、民生、兴业、广发等股份制商业银行已经在路上。

区块链有很深厚的理论基础,经济学家在过去几十年一直在研究政府和市场之外的第三股经济治理力量。除了这个之外,在数学上的基础更多的是基于算法博弈论,算法博弈论是区块链的数学基础。为什么博弈论会成为区块链的数学基础?

我们从囚徒困境这样一个博弈论最著名的案例讲起:两个罪犯被警察抓了,关在不同的牢房里,如果他们两个人都死扛着不招,警察没有证据立刻把他们放了,但如果两个人招了,两个人都会判刑。

但警察在审讯他们的时候说,如果哪个先招,就会减刑,这时大部分的结果是两个人都招了,因为信息完全不对称,在两个不同的牢房里,这是一个最典型的百分之百信息不对称的环境,谁都怕对方招了,最后的结果大家都招了。

区块链是基于一个分布式网络技术,分布式网络技术的学术名称叫做点对点对等网络。在分布式网络上,任何一个网络上的节点它获得信息的权利是对等的,你能在这个系统上得到任何信息,另外一个人也完全能够得到。

如果是点对点对等网络,那就证明信息在区块链上是完全对等的,在一个信心完全对等的环境下,这两个囚徒还会作出第二种选择吗?如果两个人通气,肯定会死扛着。

在一个信息完全对等,完全公开透明,数据不可篡改的可信环境里,博弈论往往就能达到最优。因此在区块链的底层算法博弈论成为它建立自己的一个自组织激励机制的一个最底层的数学基础。数学是最容易在全球达成共识的,1+1=2,全世界70亿人在1秒钟之内能达成共识。所以,区块链为什么能够做到博弈出一个好的结果?因为它用的是数学,比特币区块链一套数学模型,每10分钟会发出几个比特币,这是一套数学算法。如果运行一下这套数学模型,1万人运行出来的结果是同样的,所有人都信比特币区块链,在这套数学模型下,数字货币的发行量就这么多,而且谁为区块链工作了,谁就能得到比特币。我们不需要HR部门,也不需要业绩管理部门做评估,来决定你的奖金,你的奖金是一套算法来决定的,这10分钟之内你做了工作,这10之内发出来的比特币就给你了,下10分钟你没有抢到记帐权,那下10分钟你就没有权利得到下10分钟的比特币。

现实世界中,区块链的具体商业应用也许还有很多值得商讨的地方,也并不是所有的商业问题都可以通过区块链来解决,区块链在共享、协作经济中才更有效率,只有资产上链、信息上链、数据上链,才能更好地发挥区块链的商业逻辑,至于食品溯源、实物上链这种将实体虚拟化、物权化的过程仍然需要很多中心化的机构共同维护和制定标准。总而言之,区块链给未来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选择和想象空间。

因为颠覆,所以争议,所以如此之火。

3、 区块链构建的商业世界

面对趋势,除了外部的技术或商业模式的迭代外,很重要的一点其实是我们每个人要在热潮中的冷思考:迭代自己的认知。

区块链是新型的生产关系,必将重构商业生态,而且这件事情是从两个行业开始的,第一个行业就是连互联网都非常难颠覆的金融行业,我们已经看到了比特币、ICO的威力,如果它再跟监管有非常好的协调和博弈,会带来的改变是什么样,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另外一个就是软件行业。其实区块链技术给软件行业带来的机会是,它让开源软件有了一种可以盈利的商业模式。如果在区块链的时代你还听到有公司在用销售软件的方式来提供服务或者产品的话,这个时候大家可能要思考一下那个是不是对的。我们以前经常说互联网思维,未来,区块链思维也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深入研究的。

中本聪没有注册一家公司,只是发了一份白皮书,贡献了一些代码,就让全世界人民自发地加入比特币世界里。有人负责生产矿机,有人负责挖矿,有人负责开交易所等等。大家没有拿中本聪一分钱,都是自带干粮的把这个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搭建好。而中本聪早已人间蒸发,啥事都不管。开源社区和token让区块链项目极大地降低开发和推广成本。

1、 协作经济、共享经济

现在一个很热的词汇就是共享经济,我们看到滴滴打车、Uber、airbnb等等企业在共享经济上的道路上梳理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最近滴滴好像也很忙,接连迎来美团和高德的轮番挑战,但是说到共享经济,上述企业也许只能被称为共享经济1.0,真正的共享概念更倾向于免费,就如同你有一部自行车,你的朋友在你不用的时候可以借用,并不存在有偿的交易。这些互联网公司借助了某种形式的共享,但他们对这种共享行为、词汇和成果进行了商业行为,将其商品化,并将其归为己有。大多数所谓的“共享经济“公司实际是服务的聚合者,他们通过一个中心化的平台将愿意出售闲置资源的供应者聚集在一起,并转卖这些资源(将资源聚合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同时收集宝贵的数据,以用于将来的商业目的。

而区块链因其分布式、弱控制的特点,可以更进一步的弱化中心的集聚。通过一段智能合约,如果我们要打车,不需要经过滴滴,只通过合约就可以直接跟信誉度高、服务质量好的出租车司机联系(司机的一切信息和客户的评价都会在区块链上生成),弱化了中间环节,提高效率、节约成本,让服务更透明,让每一个人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杭州已经有人在做区块链的滴滴打车了)。所以区块链时代的共享经济2.0更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期待。所以为区块链版本的Airbnb(阿里的区块链版本已经推出)、uber、滴滴的到来做好准备吧。而通过共享经济2.0,能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而平台经济可以通过区块链技术重新做一遍。

再列举一个跟踪和共享的结合应用的例子:

我们经常听说无人驾驶汽车这个概念。我们可以在区块链上建立一个开放的运输网络,所有者们可以通过一个加密的私钥(数字)去保有一辆汽车,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使用它,这个过程是由智能合约和规则决定的,系统同时会实时对汽车所消耗的时间和能源进行付款,然后在区块链上进行计量。因为区块链技术的透明性,所有者全体可以跟踪谁在履行承诺。那些不能履行承诺的人将会给其声誉度带来负面影响并最终失去对该系统的访问权。

区块链中的个体声誉度也将是我们未来信任社会体系中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区块链让信用社会成为真正的可能。

2、 真正的大数据时代

我们深处大数据时代,却并没有真正将大数据发挥到极致,区块链的到来也许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前段时间Facebook的用户数据泄露事件持续发酵,除了道歉之外,桑德伯格公开表示没有将数据卖个任何广告公司,而是facebook自己根据数据情况帮助广告公司定点投放,就好像头条新闻的人工智能推送一样,但仔细一想,作为数据的产生者和实际拥有者,我们自己并不具有数据的控制权,facebook和头条等互联网公司使用用户的数据,反而是理所应当,并以此来获取收益,而数据也成为他们的核心资产。既然数据是互联网巨头的核心资产,那么阿里肯定不会把他的数据给到腾讯,腾讯也不会将其数据共享给facebook,造成的结果就是,巨头之间就是信息数据的一座孤岛,很难形成一个真正的大数据社会,数据的效能难以发挥到最大,反而成为寡头们独占的核心资产,至于用户本身,并不具备自我数据或是数字资产的控制权。失去控制权,隐私权也就无从谈起。每个互联网公司都会提倡互联网的共享、公开和透明精神。但事实上,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他们不会将掌握的大数据与他人共享,数据的集中会引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就像今天新闻中介绍的那样,十二年后,全球2/3的财富将集中到1%的人手里。都说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巨头们垄断了业务,就是垄断了数据,就是垄断了AI,就是垄断了生产力。区块链抢夺巨头们的业务,用户的数据不再是巨头们的私有财产,而是全社会共享(当然用户隐私数据会加密),才能极大地发挥数据应有的价值。

这里举一个驾驶数据和保险公司的例子:

驾图是做行驶数据搜集和处理的大数据公司,其搜集的数据包括:每次油门踩的深度、刹车踩的深度,发动机运行的时间,方向盘怎么运转,换挡和汽车怎么加速减速,行驶具体的GPS轨迹是什么等多种维度的数据。这样一个数据维度远高于当前国内像百度或者高德采集的用户出行信息,它们拥有的用户信息没有发动机的实际数据,只有一个GPS轨迹。驾图信息甚至能够判断出开车人比较莽撞还是比较平和,是否有遵守交通规则等。他们想把这个信息上传到区块链上面去,做成一个去中心化的信息共享市场。用户把信息给到公司是心存疑虑的,因为用户不知道公司会如何处理用户的数据,比如是否不经用户同意就把信息卖给第三方(事实上,的确很多公司在这么做)涉及用户隐私信息的泄露。而如果这些数据与区块链结合,那么数据将不是由一家公司(中心化的平台)所拥有,而由每个消费者自己所有,由消费者持有的秘钥来保护,也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由消费者授权由谁访问。当用户每次进行授权许可的时候,所产生的交易价值,将有一部分回馈给用户。当然这个模式,对公司来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公司会被迫将它的很多利润分享给用户。但如果这成为一种风潮,消费者是整个行业里面最宝贵的资源,市场竞争会使得公司会倾向于去做“去中心化”的事情以赢得消费者,最终结果是对消费者有利的。

另外,驾图拥有的齐全数据,几乎杜绝了不良用户的潜在骗保可能。举例来说,某人电话车险公司,今天下午我在北京某条街撞车了。车险公司就可以通过驾图的车联网区块链数据平台,查询到用户发动机的数据,是否有一个非常急的刹车,发动机的传感器有没有出问题?是碰撞后直接熄火吗?这些数据是很难被伪造出来的。在这些数据的多维验证之下,很容易看到这是否是一个真实的保险事故。在去中心化的平台中,数据本身是消费者的。任何人需要访问消费者的数据,需要在底层技术上得到人们的授权。比如说百度,消费者其实给了很多用户行为数据到百度,它要卖给谁,你完全不知情,因为他不可能每次卖数据都找你签合同,让你把数据授权给他。这是整个市场很不合理的一点。而如果在区块链上的话,这个数据本身还是你的,每次使用都需要通过你的授权。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不授权。比如你去保险公司的时候,你的数据在链上被你的私钥所保护着。保险公司需要你的数据,再给你提供保险,你拒绝了,对方就只能走标准的资费,保费可能就会高一些。事实上,汽车保险之所以很贵,主要是因为保险公司无法精确判断每一次保险事故的真实性。以车险为例,车险公司非常愿意降低保费,如果它有办法低成本的确认保险事故的真实性。而现实情况是很难做到,只能对每个用户增收费用以弥补少量不良用户骗保的成本。整个保险理赔流程的瓶颈点,不在于用户授权环节。因为理赔是由用户发起的,当你发起理赔申请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授权给保险公司在区块链上查询你的汽车数据(来换取享受低保费),或者,用户授权保险公司使用智能合约来计算你的可信度,并根据你的可信度来确认你未来的保费。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需要数据和信任基础才能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而区块链恰似无形的催化剂,让真正的大数据成为可能,并提供了一个可信的底层机制。

3、 Token经济

Token,也就是所谓的代币,是近来在市场上各路开发者基于如以太坊、EOS这样图灵完备的区块链脚本,通过智能合约创建不同的应用程序而发行的代币,用来管理平台、给投资者分红、鼓励投资者参与社区建设等,保持整个应用程序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其本质是数字化的权益凭证。好Token的特点:一、拥有自身应用体系,在某个逻辑闭环的场景中充当价值传递,用于交换有价值的虚拟物品、资产和服务,包括但不限于算力、带宽和储存。二、代表了某种虚拟环境下资源的使用和分配权力,同时对该环境下社群规则的建立和修改拥有投票权力,以实现自治手段。比如EOS。

区块链最重要的应用就是价值在互联网上直接流通。通过实体或虚拟资产的Token化,将资产上链,实现资产的液化,能直接通过网络来跨国界、短时差、低成本进行资产交易与转移。资产液化能将资产进行分割,在链上进行全世界的流通,能打破地域局限。而平台通过Token化,一方面可以进行平台融资,为平台的启动和发展募集资金;另一方面,在链上产生用于资产交易的价值中介,实现链上资产P2P自由交易和流通,打破货币兑换的限制。Token是价值承载和流通的必需,是区块链的正常运转和价值流通,是公有区块链的血液。

至于Token是不是超越区块链的发明,通过Token将更多的资产(比如游戏、存储、网络、文化内容等)上链,激励劳动者与创造者的劳动与交易,也许真的可以完全激活人类社会的价值。

正是应验了那句话,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虽然区块链离实际的商业落地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其向我们呈现的未来社会和商业生态无不令人欢欣雀跃,但美好的愿景总需不断的试错和调整才能逐步趋近,说了那么多美好,其实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需要逐步攻克和完善,也需要全社会的共识和迁徙。从物理世界的原住民向数字世界发起新一轮移民征程中,需要的不仅的理念和认识的迭代,更需大刀阔斧的精神和魄力。

未来已来,记得到电影院观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带领我们进入未来的虚拟世界。区块链也许就是那个重启世界的钥匙,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你可能感兴趣的:(区块链-从数字货币到信用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