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罗小说赏析--漂流到日本

门罗小说赏析--漂流到日本_第1张图片


在生命这趟旅途中,所有的事都不会像我们希望的那样发生。但到最后都不要紧。我们终将原谅这个世界,原谅我们自己。--热爱一生

这段时间都在看《百年孤独》,写了3篇书评,仍然觉得还有很多东西要写,还有很多地方需要细看。然而再美味的盛宴,天天吃,也会厌烦。决定换换口味,看本短的吧。

《亲爱的生活》,由女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艾米丽.门罗所著,是一本短篇小说合集。于是开始看第一篇《漂流到日本》。

开篇就是离别场景,这在我的意料之中--现代小说通常都是以一个突兀的场景开始的,目的是为了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而,文笔却是意料之外的简洁,比起马尔克思华丽的语言来说,可以说是简单,朴素。可能是吃惯了马尔克斯华丽的语言大餐,面对这样巨大的语言落差,我有些接受不了。

我有些失望,诺贝尔文学奖就是这个水平吗?


继续往下读,故事平平淡淡,第一幕丈夫送女儿老婆远行,白描:老公看女儿、老婆的眼神,在女主角看来其间蕴藏“某种说不出来的情绪”,但是,她知道丈夫不愿讨论这种话题,这就引出了夫妻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

接下来就详细的描写了老公的成长背景,老公是婆婆抱着从前苏联控制地区逃出来的,后来,婆婆母亲搬出抚养他长大的公寓,住进一个只放得下沙发的小屋。女主跟她开玩笑这样你儿子就不能回家跟你一起住了,婆婆似乎吃了一惊,这个玩笑让她痛苦。

一开始我没读懂,干嘛要写这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背景介绍!后来我明白了,这里处处是伏笔,不仅说明了,她和老公的性格差异,婚姻貌合神离;也通过公公没有逃出来死在家乡,引出生活的不可预知性,就像漂流瓶一样,谁知道会飘向何方?对应女主的一段不知飘向何方的精神出轨。;也通过婆婆逃亡途中将可能在新生活和孩子之间做出选择,对应小说的最后,女主角是要逃离生活,抛弃孩子呢,还是为了孩子,继续待在原来的生活里呢?

接着描述夫妻俩的日常生活,间或插叙了两人之间的对话,表明两人之间情感表达的迥然不同--老公是工程师,现实,没变化,没激情;女主是诗人,幻想,敏感,愤世嫉俗。

她的老公很帅,至今她仍然欣赏他这一点,然而婚后十年,性格的不同,感情上他2人已经不能交流,没有共鸣了。

女主角在日复一日的枯燥生活中,在多伦多一个作家聚会中,遇到了同样愤世嫉俗还主动对她示好的男人,一个记者,精神相通,让她抑制不住的,对他牵肠,朝思暮想。尽管丈夫回来时这些幻想都消失不见,她仍像以往一样 “真实可信”地爱着丈夫。

她觉得自己很蠢,是的,生活已经磨砺了他,她怎么能对刚见过一面的男人就这么朝思暮想呢?她也明白,这个男人未必能如自己想象的美好,可还是抑制不住地幻想。

这一段让我很吃惊,继而感到惊悚不已,作者太厉害了,于平淡的场景中突然发展出来--女主角的精神出轨,踩到了我和其他婚久女性的痛脚--婚后十年,谁能保证自己的思想没有偶尔开过小差呢?因为对方不是神,满足不了你所有的需要。

生活有了变化--丈夫要北上工作,而她也要去多伦多给朋友看房子,这给她提供了“大胆行动的机会”--她给记者寄了一封匿名信,里面有三句诗:“写这封信就像把一张纸条放进漂流瓶-- 希望它能     漂流到日本”,末尾写上了自己火车到达的日期和时间。

�这封信的意思其实就是个试探,看看我俩精神相通到何种程度,你能否理解到我的意思--好像我放了一个漂流瓶,想让它漂流到日本。

女主带着女儿开始了火车之旅,这也是她开始背叛丈夫、女儿,背叛生活之旅--因为精神早已背叛,邀请信已经发出。与女儿的对话,显示出女儿十分爱爸爸,想去找爸爸,这也是伏笔。

女主角跟女儿讲故事的时候,一个漂亮的年轻男人,插入女儿的跟读中,这在一开始受到女儿的排斥--因为他夺走了妈妈的注意力,但他是在幼儿园表演幽默短剧的人,很快赢得了女儿的欢心,后来跟他玩的很愉快。

女主发现他很热情,很会引领孩子玩耍,他对孩子们毫无保留--引出女主对自己的反思:自己对老公、女儿都是有所保留的,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与世俗对抗,保有一块自己的精神自留地。

下半天,女儿睡着了,女主与年轻男人聊天,喝着他的酒精饮料。两人聊到了宗教:女主心里不信教,然而周围的亲人给了她太多压力,让她无法挣脱;男人则从小为家族表演宗教短剧,受到赞扬,但长大后他想表演真正的戏剧时,被家人称为“被魔鬼附身了”。

同样的痛处,加酒精的作用,两人不禁互相索取温暖,就在女儿旁边--于是他们去男人的隔间,在狭小的空间里滚在了一起,“令人惊讶的极度快感”,她感到“震惊,但又愉快,像一个角斗士”。

然而女主很快就回去了,男人说“这么快”--本就是萍水相逢,只不过温暖了一场;女主的孩子永远是她的牵挂,也是她自由的枷锁。

回到原包间,伴以细致的女主视觉和心理描写,让你和女主一样突然陷入巨大的恐慌--孩子不见了--“她要疯了。她猛地掀开枕头,用力拍打毯子,努力回想之前。”

接着是大篇幅的心理描写:火车是否停过,孩子是否被人掳走,是否被别的乘客藏在包间里。她边看边翻找各包间,没有。又是一阵恐惧,孩子是否走到别的车厢里了,抑或是在两个车厢直接的过道里--详细描写了过道,过道是令人惊恐的。她十分担心女儿会害怕。

女主真的在火车过道里发现了女儿:根本没哭--没人会对她解释,没有希望,“眼神很奇怪的一片漠然”;但是在看见妈妈时她哭了起来--“只有在那之后她才可以重新回到自己的世界,找回受苦和抱怨的权利。”

这一大段的描写让每一个做了母亲的人看到揪心揪肺,心里十分难受--我们都经历过这种恐慌和绝望,幸而没有落实。

你可以想象:小小女孩脚步哒哒跑出去找妈妈的场景,她描写女儿的那种,绝望和呆滞的时候,你可以体会到,身为母亲的一种深深的内疚--我也曾体会过,还将继续体会:深陷于自我成长和身为母亲这两种角色的争夺,一种不能完全照顾孩子、没有做到完美母亲的的遗憾。

之后,年轻男人下车,女主要女儿跟他挥手,女儿却将头转到一边--她是意识到妈妈之前是为了他才离开自己的吧。

后面的旅程,女主出于内疚,一心一意的陪在自己孩子身边。

结尾却突如恐怖篇的结尾一样,给人一个巨大的惊吓:记者竟然来接她了,坚定地吻了她--看来,两人还真的心有灵犀,灵魂上非常默契,然而女儿挣脱了她的手,自己走开了--她意识到妈妈可能又要离开她了。

女主没有试图逃开。“她只是站在那里,等着接下来一定会发生的任何事。"

这真是一神来之笔,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女主将何去何从呢?是为了女儿的愿望,继续和爸爸在一起,还是为了自己的意愿,和记者在一起?也许像漂流瓶一样,飘向任何方向!

总的来说,门罗的文笔,非常简洁简练。描写的是普通生活场景,却予以很多突兀然而又合情合理的变化,到处是伏笔,到处是回答。

对生活场景的描写,以小见大,非常精准地写出了女猪脚的心理活动,节奏把握也非常到位,看完这篇小说,就像看了一个鬼电影一样,着实让我受了几回惊吓。

我只能说,果然不愧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呀,名不虚传。

你可能感兴趣的:(门罗小说赏析--漂流到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