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U - 1255
给定平面上若干矩形,求出被这些矩形覆盖过至少两次的区域的面积.
Input
输入数据的第一行是一个正整数T(1<=T<=100),代表测试数据的数量.每个测试数据的第一行是一个正整数N(1<=N<=1000),代表矩形的数量,然后是N行数据,每一行包含四个浮点数,代表平面上的一个矩形的左上角坐标和右下角坐标,矩形的上下边和X轴平行,左右边和Y轴平行.坐标的范围从0到100000.
注意:本题的输入数据较多,推荐使用scanf读入数据.
Output
对于每组测试数据,请计算出被这些矩形覆盖过至少两次的区域的面积.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Sample Input
2 5 1 1 4 2 1 3 3 7 2 1.5 5 4.5 3.5 1.25 7.5 4 6 3 10 7 3 0 0 1 1 1 0 2 1 2 0 3 1
Sample Output
7.63 0.00
题意中文,不解释
这题的代码在一般的线段树求面积并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但是所用的思想是一样的,所以不难理解
回忆一下一般的求矩形覆盖面积,线段树节点里面有一个重要的变量,cnt。这个变量表示了该节点表示的区间被完全覆盖,如果cnt=0,说明没有被完全覆盖(但不代表没有被覆盖),要算出该节点所代表的区间被覆盖的长度,需要由它左右孩子节点被覆盖的长度相加所得。如果cnt=1,表示被完全覆盖,覆盖长度就是该区间长度。如果cnt>1说明也是被完全覆盖,不过不止覆盖了一次,在算覆盖长度的时候,和cnt=1的计算方法是一样的。注意一点,节点里还有另一个变量len,就是该区间被覆盖的长度,但是我们注意一下,这个len准确的意义应该是,被覆盖了一次或以上的长度,只是这个意义在一般的求面积问题中,不需要过分强调
而在这题中我们要计算被覆盖两次或以上的部分面积,我们在线段树节点中增设了一个变量,ss,其中s表示该该区间内被覆盖了1次或以上的长度,ss表示被覆盖了2次或以上的长度
我们是怎么计算最后的面积的?一样的道理,从下往上扫描矩形,每次添加一条矩形上下边,然后看看t[1].ss是多少,再乘上高度差。因为t[1]表示了总区间,而ss表示被覆盖两次或以上的长度,即计算时我们忽略掉只被覆盖一次的长度
问题的关键变为怎么计算一个节点的ss
分情况讨论
1.cnt>1 : 说明该区间被覆盖两次或以上,那么长度就可以直接计算,就是该区间的长度
剩下的情况就是cnt=1或cnt=0
2.先看叶子节点,因为是叶子没有孩子了,所以被覆盖两次货以上的长度就是0(无论cnt=1或cnt=0都是0,因为是叶子。。。)
3.不是叶子节点 ,且cnt=1.注意这里,cnt=1确切的意义是什么,应该是,可以确定,这个区间被完全覆盖了1次,而有没有被完全覆盖两次或以上则不知道无法确定,那么怎么怎么办了,只要加上t[lch].s + t[rch].s 即,看看左右孩子区间被覆盖了一次或以上的长度,那么叠加在双亲上就是双亲被覆盖两次或以上的长度
3.不是叶子节点,且cnt=0,确切的意义应该是不完全不知道被覆盖的情况(不知道有没有被覆盖,被覆盖了几次,长度是多少都不知道),这种情况,只能由其左右孩子的信息所得
t[lch].ss + t[rch].ss , 即直接将左右孩子给覆盖了两次或以上的长度加起来,这样才能做到不重不漏
注意!!始终是下边为1,上边-1,因为只有这样,标记覆盖次数cnt才能是正的,题目题意有问题和输入样例不符,按照输入样例为准
co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define ls i<<1
#define rs i<<1|1
#define m(i) ((q[i].l+q[i].r)>>1)
typedef long long ll;
const int N = 1004;
struct Edge{//扫描线
double l,r;
double h;
int f;
bool operator < (const Edge &a)const{
return h < a.h;
}
}e[N<<1];
struct Node{
int l,r;
int s;//该区间到覆盖状态
double len1;//覆盖1次及以上的长度
double len2;//覆盖2次及以上的长度
}q[(2*N)<<2];
double x[N<<1];
void pushup(int i){
if(q[i].s){
q[i].len1 = x[q[i].r+1] - x[q[i].l];
}
else if(q[i].l == q[i].r){
q[i].len1 = 0;
}
else{
q[i].len1 = q[ls].len1 + q[rs].len1;
}
//下面是不同于1次覆盖的部分
if(q[i].s > 1){//该区间完全覆盖2次及以上
q[i].len2 = x[q[i].r+1] - x[q[i].l];
}
else if(q[i].l == q[i].r){
q[i].len2 = 0;
}
else if(q[i].s == 1){
//这里可能需要理解一下,s=1说明这个区间要被
//完整覆盖,但是之前子区间已经有的被覆盖了1次
//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找这个区间左右子区间覆盖1次的就行了,加上这次完全覆盖就是2次了
q[i].len2 = q[ls].len1 + q[rs].len1;
}
else{
//如果覆盖0次那么只能去子区间内找覆盖两次的了
q[i].len2 = q[ls].len2 + q[rs].len2;
}
}
void build(int i,int l,int r){
q[i].l = l;
q[i].r = r;
q[i].s = q[i].len1 = q[i].len2 = 0;
if(l == r) return;
int mid = m(i);
build(ls,l,mid);
build(rs,mid+1,r);
}
void update(int i,int l,int r,int f){
if(l == q[i].l && q[i].r == r){
q[i].s += f;
pushup(i);
return;
}
int mid = m(i);
if(r <= mid) update(ls,l,r,f);
else if(l > mid) update(rs,l,r,f);
else{
update(ls,l,mid,f);
update(rs,mid+1,r,f);
}
pushup(i);
}
int main(){
int T;
scanf("%d",&T);
while(T--){
int n;
scanf("%d",&n);
int tot = 0;
double x1,x2,y1,y2;
for(int i = 1; i <= n; i++){
scanf("%lf%lf%lf%lf",&x1,&y1,&x2,&y2);
Edge &t1 = e[tot];
Edge &t2 = e[tot+1];
t1.l = t2.l = x1;
t1.r = t2.r = x2;
t1.h = y1;
t1.f = 1;
t2.h = y2;
t2.f = -1;
x[tot] = x1;
x[tot+1] = x2;
tot += 2;
}
sort(x,x+tot);
sort(e,e+tot);
int k = 1;
for(int i = 1; i < tot; i++){
if(x[i] != x[i-1])
x[k++] = x[i];
}
build(1,0,k-1);
double ans = 0.0;
for(int i = 0; i < tot; i++){
int l = lower_bound(x,x+k,e[i].l) - x;
int r = lower_bound(x,x+k,e[i].r) - x -1;
update(1,l,r,e[i].f);
ans += q[1].len2 * (e[i+1].h - e[i].h);
}
printf("%.2f\n",ans);
}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