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胜万合CTO胡宁:IT特别适合我这种喜新厌旧的人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作译者、出处,并保留本文的原始链接: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129664

胡宁,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娱乐技术硕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士。2005年加入Google,先后在Google纽约、硅谷总部、北京分部工作,历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主任工程师、技术总监,领导主持了移动搜索、谷歌音乐及Android服务的研发。2010年加入MediaV任CTO,负责技术和产品,设计并主持开发了Ambition广告投放实时竞价及决策引擎;构建了具有处理PB级数据能力的计算框架;领导推出了聚效广告平台、聚合分析、以及聚品广告解决方案三大产品,形成较完整的广告产品体系。由于其技术口碑获得资本市场及上市公司青睐,MediaV于2013年底分拆后,胡宁带领的专注精准广告技术研发和平台运营的聚效广告(MV AD)获奇虎360战略投资控股。

深思熟虑

“我一定要上清华的计算机系,别的系都不要。”

问: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编程的?

我编程启蒙蛮早的,从初中就开始接触编程。一上来就是学Pascal,因为那时计算机编程竞赛都是用的Pascal,这种语言结构比较严谨,Pascal的程序与教科书里的伪代码(Pseudo Code)范例非常类似。从初中开始,我就一直参加全国奥林匹克信息学竞赛,也多次获得一等奖。不过,虽然我也有参加全国冬令营的培训选拔,但是没有能够代表国家去参加全世界的决赛。

问:那你一开始是因为兴趣?还是觉得你很擅长这个?

当然,一开始是老师让去就去了,但是后来觉得自己也蛮擅长的,也很感兴趣。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开始写一些小游戏之类的东西。所以高中毕业要上大学的时候,我就一定要上清华的计算机系,别的学校(因为清华的计算机系在国内公认首屈一指)或系都不要。

那个时候计算机专业已经很火了,考分很高。而我在海南,因为我们省人少,每年给到海南的名额就特别少,清华计算机系可能只有一个名额。因为我原来也有信息学竞赛的名次,所以他们说要不可以保送我上北大,或者上清华其他的系。但是我当时坚决不肯,我一定要上这个系。当时我有非常明确的目标要读计算机,要做这个行业。

问:你说你经历中有很多选择,有一些是随波逐流,然后有一些是深思熟虑,有哪一些是深思熟虑的结果?

上大学的选择就是。然后还有我从谷歌出来,加入一个创业公司,也就是现在的MediaV,这也是一个深思熟虑的结果。谷歌确实整体环境很好,待遇也很好,我当时在谷歌做得也很好。当时在那样的环境里面要离开,去一个“前途茫茫”的创业公司,风险还是很大的,尤其对这个互联网广告行业也不是特别熟悉。因为我原来在谷歌一直做搜索,并没有做过广告。还有,对于女性来讲,大家都觉得你可能要更安稳一些才好。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要走的时候,一个女同事特别惊讶地问我:“你在谷歌好好的,还能多照顾家庭,干嘛还要出去,你疯了?!”我只好赔笑说自己喜欢折腾。我觉得人各有志,只要从心,没有什么选择不对。我有很多女性朋友,虽然事业上不做过多要求,但她们的家庭都很美满、很幸福,她们也过得很开心,这就是人生选择的不同。

问:那你选择的是什么?

我就是希望我还是能够在这个行业里,对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而不只是满足于自己家庭的小生活。

问:曹政前一段时间有一篇文章,他说到了优秀的CTO需要具备的一些特质,比如包括要懂业务,然后情商要高。你作为一位女性CTO,有没有感觉你在这方面比其他人要拥有更大的优势?

我很同意曹政的观点。对于CTO来说,情商也很重要。我们会看到有一些技术人员IQ很高,但是EQ比较低。所以他在和很多人打交道的时候,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沟通问题,最后可能会造成项目结果不那么理想。尤其是CTO,他在公司总管整个技术、产品,包括未来方向制定,是互联网企业里不可或缺的人物。他跟各个部门,包括跟其他高管的关系,都非常重要。CTO的沟通出现问题,会影响公司的前途。不知道是性别还是个性的缘故,我跟人打交道还算比较自然融洽,在这点上我可能比一般男性技术人员要好一些。

其实我自己原来也蛮担心的,因为我属于所谓的海归派,出去洋插队读书,又在美国谷歌工作了好几年,像我这样的会被普遍地认为不接地气。曹政就说他原来以为我是那种脚不沾地的人。但实际接触以后,发现跟我还挺聊得来。如何做到接地气?我自己的心得就是,保持谦逊的心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广告有意思

“你不能说你这次被人坑了,你就不当好人,我觉得做公司是一样的道理。”

问:要说到懂业务的话,你为什么会对广告有兴趣?然后你又是怎么做到了解这方面的领域知识?

我原来就对广告感兴趣,因为搜索和广告是互联网的两大支撑应用。搜索是互联网的核心应用,而互联网产业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广告。现在谷歌某种程度上就是广告公司,它百分之九十几的收入来源都是广告。所以我当时在谷歌做搜索的时候,就对广告很感兴趣。既然它是整个互联网的发动引擎,肯定有很多学问,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而且我认为搜索和广告两者之间有蛮多的共同处,系统架构、算法等很多方面非常类似。既然广告我从来没做过,又感兴趣,所以我愿意去尝试一下。

但是做了这几年以后,我发现广告这个行业比搜索复杂很多。广告行业的产业链条非常长。大的角色有媒体,广告服务或技术提供商,以及广告主。在这之间还能分出很多细分角色,如代理,广告网络,还有这几年兴起的广告交易市场(Ad Exchange),需求方平台(DSP),等等。每一方的利益相互交织在一齐,做任何事都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和势力平衡,否则难以成事。我现在明白有的东西就不是纯技术能做得了的事情。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广告这个行业需要特别能够理解业务。但是我同时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不要被业务带歪了。国内的互联网广告行业有很多所谓的潜规则,而这些潜规则没有办法也不适合用技术或者产品去表述。在短期内你如果利用这些(潜规则),能迅速做到很大。但是不要因为这样就觉得我们不应该往技术、产品方面发展。我一直坚持的信仰,就是我认为在互联网行业中,最终还是要看你的技术和产品是不是真的做好了。如果短期内发现情况不是这样,比如你技术做得好,系统做得好,但是你比不过别人会搞关系会拉客户,这种情况下,不要泄气。眼光要放长远,要站在更高的角度上看事情。

问: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哈哈,当然有。这几年我学到挺多东西的。我原来就是一个技术派的人。我原来在谷歌,谷歌很多人都是技术派,认为技术的力量能够摧枯拉朽。但是等我出来以后,到广告这个行业,尤其还是在国内,我发现这个世界其实非常复杂。相较之下,技术人是最简单的一个品种。

但是我认为人是有选择的,谷歌有一个公开的原则叫“不作恶”(Do no evil),我一直比较认同,而我的态度会影响我们公司的态度。在做业务时,我们的很多决策可能跟别的公司不一样。比如我明明知道某件事情是可以赚钱的,但我认为这件事可能是在骗广告主或者骗媒体,这样的事我们是不愿意做的。我们相信长远价值,而不是短期利益。短期内(因为不那么做)我们是会损失不少直接利益,但是我相信长远会赢得广告主和媒体的信任,最终会有更好的回报。就好像我们都愿意相信好人有好报。你不能说你这次被人坑了,你就不当好人,我觉得做公司是一样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公司在业界里面名声还挺好的。所以我觉得做公司跟做人一样,归根结底,还是回到你怎么看这个世界,怎么去跟这个世界相处。

问:Twitter的页面相对于微博的陈列方式不一样,干净很多。这是不是跟国内和国外用户的不同使用习惯有关?

你说得非常对。我原来做搜索的时候就发现这个(国内和国外产品在用户交互界面上的区别),后来做广告感觉更深刻。美国公司例如谷歌做产品,要求简洁,越简洁越好,谷歌首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只有一个Logo一个搜索框两个按钮。但是国内情况完全不一样,页面相当繁复,整个用户和市场,被现有的这些产品培训后,也更习惯这种复杂冗长的页面。

举一个例子,在美国很难想象导航网站为什么会那么火。一看密密麻麻全是各种链接,眼花缭乱。但是我回国,看到我爸就在用,而且用得很熟练。你要给他一个特别简洁的页面,他反而可能觉得不适应,无从下手。

但是我认为有一些网页是故意这样设计的,为了跟用户产生更多的交互,甚至就是为了骗点击。谷歌原来的设计原则就是让用户更快找到他想要找到的内容,因此要尽快地把用户从搜索页导到他想要去的地方,之所以这么简洁,是为了要做到最快。但是在中国很多产品则相反,是要尽量长时间把用户留在自己的页面上,单纯追求用户活跃度指标而不是用户体验。所以你会发现为什么国内的很多产品的界面上,会做很多相互之间的链接,很复杂的页面结构。用户在这个页面上就会陷进去,然后在上面呆的时间就很长。这是不同的衡量标准造成的结果。

问:跟美国相比,由于用户习惯不同,中国这边的广告技术侧重点会不一样吗?

从广告技术方面看,其实都比较类似。广告说白了其实就是玩概率,为什么呢?相信很多人开始的时候都不理解互联网广告,他们跟我说:“我从来不点广告,你们是怎么赚钱的?”其实答案特别简单,就是遵循大数定律。在量足够大的情况下,我知道一千人看这个页面,就一定会有一个人点这个广告,点这个广告我们就赚钱了。为什么广告的系统负载跟搜索是不一样的,因为搜索是主动行为,而看广告实际上是被动行为,所以(系统)要承载的负载会大很多。比如我要投放给一千个人广告,才会有一个人点,然后只有这个人我才能收到钱,因此我们的系统负载会大很多。总的说来,我觉得国内跟国外的广告(技术)其实差不多,在实现上可能有一些自己特别的地方,但是核心原理基本一致。

问:你们现在公司有两大产品,一个是DSP,一个是DMP,你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两个平台的功能?

DSP的全称叫Demand Side Platform,它能够帮助广告主在广告交易市场里面进行实时竞价,帮他们购买流量进行广告投放。我再解释一下广告交易市场,它是这几年来演变出来的一个概念,它的作用相当于站在我刚才讲的媒体和广告主之间。它从媒体那边拿到很多流量,比如说你们媒体有很多的网页浏览量,你们页面上还有广告,每次页面刷新的时候,就会发一个请求说我要一个广告。收到请求以后,这个广告交易市场就会再给很多的DSP发出请求,说我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曝光,你要不要。那么我作为DSP,我就会帮广告主去判断他是否需要这样的曝光,这个曝光的价值有多少,然后相应地出一个价。广告交易市场在一百毫秒之内发出请求并从各个DSP收到竞价结果,就会做决定,价高者得。比如说有几个DSP竞价,我取其中出价最高的,但是扣费就和谷歌一样,就是第二高价加一分(最小单位)。我们的DSP就是帮广告主去进行这样流量采买。

广告技术的基础是数据。如果没有数据,我们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技术再好也不管用。因此会出现一个新的产品形态,叫DMP(Data Management Platform)。DMP的作用也分几种,有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的DMP。第一方的DMP指的是帮助广告主管理它自己的数据。例如京东自己的网站有很多数据,而这些数据对于指导我们的广告投放来说非常重要。如果有个人最近去了京东,他可能看了一些商品,但是犹豫了一下没买,或者是有什么别的原因就走了。但是我们知道这个信息以后,我们就能够全网去追踪他,给他投放他看过的这个物品或者跟该物品相关的商品,把他给吸引回来,这个技术叫重定向。重定向是被证明非常有效的一个广告定向方式。这个就是利用广告主自己的数据去做的,就用到了第一方DMP。

还有第三方DMP,就是第三方提供自己的数据,指导广告主进行更有效的广告投放。比如说金融数据,银行知道很多用户存款和消费信息,那么就可以给每个用户打标签,例如这个用户价值多少,他年收入是多少,他会买什么样的东西,等等。如果能把这个信息跟我们打通,传过来给我们指导广告投放的话,就会非常有效,这就是第三方DMP。

还有第二方DMP,指的是我们作为DSP/广告网络,自己通过各种数据收集和加工,比如通过我们自己的投放数据,或各种其他途径搜集数据,处理加工后,指导广告投放。

这就是我们的两个产品,聚效DSP和聚合DMP。

问:这两个平台的架构有什么主要的不同之处?

聚效主要就是做广告竞价与广告投放。所以它的实时性要求非常高,而且数据量非常大,负载很高。这是我们的核心系统。聚合DMP更多的是挖掘和分析,数据挖掘和分析不一定要求全实时。它的诀窍在于怎么样用好的算法把有意义的数据从一堆沙子中挖出来,包括怎样去提供功能,使得我们的广告主或其它使用方能够更好去利用这些数据。

问:MediaV在技术上下一步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们现在重点发展移动广告。我们原来在PC上已经做到国内最大的DSP之一了。但是我们现在在往移动上发展,这也是很正常的,大家都在往移动上走。我们认为,广告在移动领域的地位,会跟广告在PC领域的地位一样重要,但现在整个移动广告领域还在比较早期的阶段,很多移动广告公司并不怎么赚钱。现在国内的移动推广,主要还是渠道为先,而广告营销机制还没有完全成熟。什么样的形式和定向更好、更有效,我们还需要继续探索,但是我相信这一定是未来的方向。

找挑战的女生

“新技术迭代非常满足像我这样人的需求,因为我有一点喜新厌旧。”

问:你现在还在一线编程吗?

我现在很少编程,但是我会坚持审核架构设计和代码。公司核心系统的很多架构都是我亲自设计的。但是到了一定阶段以后,你会发现你的时间是不够用的。所以我们公司所有的架构审核我还会亲自做,也就是设计审核。代码方面我也会为代码审核设立规范。我现在实际编程会比较少,但我自己出于兴趣还偶尔会写一些代码,大多偏算法建模这块。

问:技术的迭代很快,你会一直做这种一线的技术工作?

我觉得我还是一直会有这个兴趣,因为我还是挺享受编程的,我喜欢自己动手实现一个东西。

在这个行业这么久,我有一个特别深的感受就是“英雄出少年”。就是不断有更年轻、更厉害的人出来,这个得承认。但是我觉得我本身非常享受这样的工作,包括架构设计,模型算法,等等,所以我自己会主动去接触、去学习。如果是被动被迫地学习,效果不会太好,人也不会觉得很快乐。但由兴趣出发就不一样。

我是属于自己喜欢找挑战的人,一件事,如果第一次做,会很有趣,重复做就很无聊。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学计算机特别好,因为IT领域非常新,你基本上没有太多可以参考的。我爸我妈他们是设计水电站的,这种技术也很厉害。不知道你去看过水电站没有,非常庞大,非常宏伟,我非常佩服他们。但是他们领域很多的知识和经验几十年前就有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但计算机不是这样的,计算机变化太快了。

所以新技术迭代非常满足像我这样人的需求,因为我有一点喜新厌旧。我很喜欢不断地去接触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能从事这个行业,非常幸运。

问:你觉得女性程序员数量很少的原因是什么?

有一次我跟北大的计算机系女生座谈,让我非常惊讶。因为那次活动中很多人都在抱怨,说自己不喜欢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太苦了,老是要编程,她们更多的兴趣是在文学、艺术上。我很惊讶,因为我自己本人是特别喜欢这个行业,才到这个行业里面来的。但也要看到,有很多女生,其实只是因为这个专业比较火,就随波逐流地进来了。所以她进来了以后会发现这个行业一点都不好玩,太枯燥。我认为编程就跟写文章一样,讲究逻辑和结构上的美感,但是有些人可能就不这么看。所以这是一个原因,就是有没有兴趣。

第二,我觉得女生(包括我自己)也感受到社会对她的压力其实是蛮大的。我最近被聘为清华计算机系的学生导师。也是在座谈的时候,有一个女孩子大概是读研一还是研二,上来就问:我什么时候生小孩比较好,小孩如果出国了以后需要去学中文,还是算了中文就放弃了……我就很吃惊,这女孩子现在才23、24岁,就已经想到这么长远的问题了。但是后来我想,这其实是非常自然的想法,女性因为整个社会的培养和影响,会花很多精力在对家庭的照顾、在对后代的抚养上,使得她看事物的角度跟男性是截然不同的。而在计算机领域,第一,更新换代非常非常快,竞争压力严酷,你稍不注意就被拉在后面。第二,社会普遍认为女生好像不太适合做理工科。如果有人老跟你说你不行、你不行、你不行,造成心理上巨大的暗示,你可能就真不行了。社会的影响非常大,我自己都觉得挺无奈的。

我认为女码农能做到非常好,我接触到的不少女性程序员都非常优秀。但是从总体上来讲,比例确实偏低,一个公司里的女程序员比例一般来说都不会超过20%。这个时候,我认为像我这样的就有责任站出来,分享经验,提供建议,鼓励更多的年轻女性从事IT行业。


更多精彩,加入图灵访谈微信!

你可能感兴趣的:(广告,首席技术官,图灵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