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钱包的充实,哪来内心的宁静?2018年寒冬冷冽,可对于重注医疗投资的华盖资本来说,日子似乎过得游刃有余得多。
近日,华盖资本即将完成三期医疗基金的首次关闭,基金总规模预计30亿人民币,北京科创基金拟作为重要出资人加入。同时宣布,新一期医疗基金引入原全球著名咨询机构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及董事总经理,大中华区医疗行业负责人之一的罗英女士,担任华盖资本医疗基金合伙人及投后负责人。
逆势顺利募资,得益于华盖资本成立6年多所取得的成绩:资产管理规模超百亿,投资项目超100个,退出项目超过10个,2018年收获3家IPO企业,明年预计5家被投企业上市。
在华盖耕耘的医疗、TMT、文化三条赛道中,医疗始终是“重头戏”。深度聚焦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三大方向,截止目前,华盖一、二期医疗主基金共投出25个项目。
“我们一期基金不到三年,投资的十二个项目中仅两个退出即实现了近60%的DPI或者现金分配。二期基金投出十多个项目,基本都是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的统计,收入利润均逆市取得大幅增长,基金估值仅一年多的时间也有了明显提升。。”在华盖资本创始人、董事长许小林看来,就算经济进入下行周期,但在医疗细分领域,那些优质企业的现金流和增速并没有放缓。
蛋糕足够大,医疗是“最好的彼岸”
12年前,当许小林决意投入医疗投资这条赛道时,他或许已经预料到了,当下社会变革中发生的一切。
第一,医疗行业发生巨大变化。他在2007年将医疗投资作为主攻方向时,依据很简单:中国人均GDP超2000美元,突破3000美元大关是迟早的事。而2017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均GDP已经由2280美元增长到8000美元。医疗健康行业迎来巨大需求,时间印证了许小林的判断。
第二,从投资机构的角度看,10年前将医疗作为主投方向的只有10多家,而现在,大概800家。“实际上,市场有多少家GP,就有多少家把医疗作为投资方向。”许小林笑言,现在医疗已经成为市场最热的投资方向之一。
第三,从资金类型来看,过去美元基金是医疗投资的主流,并且药物投资、器械投资以早期项目为主,现在人民币基金成为主导。
第四,10年前,一些综合性机构都将医疗作为投资方向之一,但当一批专业性机构出现之后,市场倒逼大型综合性机构拆分出医疗板块。所以向专业性投资机构发展也是一个大趋势。
今年,中国的GDP增速创了十年新低。不管承认与否,2018年应该是近些年中最难过的一年。但在许小林看来,医疗行业有刚需、蛋糕足够大,医疗投资就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是为数不多可以长久进行价值投资的赛道。
“这些年,大家都习惯了恶性竞争和泡沫化的市场,估值过高也觉得习以为常。今年突然冷下来,其实是一个心态调整的过程。”许小林坦言,“穿越迷雾,医疗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挤水分、降药价、鼓新药:读懂“4+7”棋局
在“2018年华盖资本医疗基金投资人大会”现场,关于“4+7带量采购”新政策引发了激烈讨论。
今年12月6日,国家医保局主导的4+7带量采购在上海开标。以北京、天津、上海、重庆4个直辖市以及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7个副省级城市(“4+7”)作为集群试点城市,选取31个通用名药品进行“带量集中采购”。最终,有25个药品集采中选,其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22个,原研药3个。
这一新政策揪紧了很多人的神经。本次“4+7”试点,尽管涉及药品在全国药品总量中占比极低,但在政策落地伊始,就存在巨大争议,资本市场亦有所反应。分析整个药品产销流通链条上的各个利益方,药品采购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带量采购政策初衷是合理控制医保费用,出发点在于降低药价,减少企业市场运行成本,引导医院用药规范。作为降低药价的新方式,业内原本是期待的,但现在来看降价似乎超过了预期,舆论对这一政策几乎是“一边倒”的。
对此,中国医药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认为,国家集采起码标志着我国医药行业高毛利时代的结束,不同的是可以探讨药品集采机制,但这绝非是药品价格机制探讨的最佳路径。因为药品价格是浮动变化的,整个变化应该等同于原油实现浮动的价格,一旦按照最低价执行,很可能出现大量断供的问题,或者赔本赚吆喝。
在复星集团联席总裁、复星医药董事长陈启宇看来,4+7集中采购给行业带来的阵痛是存在的,但却不是一个错误的政策。在这种政策环境下,陈启宇与复星医药相对从容。他认为,第一,要看清方向和趋势,接下来中国医药行业一定要走创新的路。“未来会有一大批中国企业能够转型晋级成为创新驱动的公司,无论是医药、器械还是诊断。”第二,要抓好服务端。“医院、药店、分销渠道,特别是医疗服务和零售药店,怎么把服务做成闭环,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全产业链思维布局,这很重要。”他强调。
而在广发证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罗佳荣看来,带量采购的价格谈判降了50、60%,最多降了96%,这其实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中国无论是器械还是药品,最大的消费市场是在医院。如果我们把公立医院当做是一家上市公司,对其研究报表会发现公立医院近七年的收入复合增长率达到了8.3%,但是净利润率在近四年是2%多一点。”罗佳荣分析,“公立医院的药量比,基本上达到了政策设计的初衷,2017年是31.1%,2018年的数据肯定会掉到30%以内。”
他认为,医保带量采购形成了一个常态化的谈判机制,第一轮是2016年,第二轮是2017年,第三轮是2018年。“从新药上市之后纳入医保的时间线里,可以看到清晰的变化:2018年有10个品种,一共17个,10个品种是在上市24个月以内纳入医保目录的,意味着医保对于新药准入的时间在大幅度地缩短。”
医药销售线上VS线下,谁的日子更好过?
“近几年,大健康消费结构从药品需求向服务需求转变,医药创新、工业、流通及医疗服务管理等各个环节都在经历着较大变化,传统的产业销售模式已悄然转变。”华盖资本医疗基金主管合伙人曾志强曾对媒体表示,整个行业充满了巨大机遇和挑战。
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曾志强口中的“传统的产业销售模式”,最主要是指药品流通环节,这是一直以来被诟病问题最多的一环。
“药品生产厂家——药品招标机构——药品批发公司——药品代理商——医院、药房等终端——消费者。”这是过去我国药品流通的大致环节,从药品生产出来到最后到达消费者手里,看起来是一级级分销,但都在制定自己的“潜规则”。
这是痛点,也潜藏机会。多年以前,关于大件和药物等特殊商品的网购一直被大众所“无视”。如今随着医药零售行业的政策推动、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医药新零售化已经成为一大趋势。
然而,在医药层面,线上与线下有着十分明显的割裂状态。医药门店处处都有,但是线上却一直不温不火,关于线上线下之争也蔓延到本次论坛。
“我们从供应链的底层切入,药品被上游药企生产出来后,通过电商平台,可以直接由下游的医院、药房等参与者进行采购,不仅公开、透明,也省去了很多步骤。”融贯电商创始人兼CEO姚晓菲认为,他们正在重塑医药行业的新生态。
姚晓菲介绍,融贯电商目前布局中,包括第三方医药B2B平台我的医药网,今年线上交易额将近1千亿;下游覆盖药店和诊所,6万多家诊所约20万家终端;上游直连全国30个省份主要渠道,另外针对药店即将推出全新的“虚拟连锁”概念,深度赋能线下小B和C端消费者。
成立于2001年的益丰大药房是2015年在上交所IPO的首家连锁药房,业务遍布华东、华中、华南9个省份。截止9月30日,益丰大药房拥有3200多家门店,仅2018年新增1500家。
两家公司,一家主打线上、一家深耕线下,业务却多有重合,可以擦出什么火花?
在姚晓菲看来,“这个行业非常复杂,线上的公司也可以做线下,线下的公司也可以做线上。要从效率和体验两方面来看待,比如以阿里健康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推出新零售的概念,腾讯接踵而来的就是智慧零售,大家越来越明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怎么将效率和体验、线上和线下最充分地进行结合,在人、场、货三者之间达到最高值的体验。”
她认为,线上和线下未来的竞合关系,还是要看怎么样合作效率更高、体验更好,这会是一个有效的竞争,对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也是有益的。
益丰大药房董事长高毅坚持认为,“在医药零售行业,线上一定不会颠覆或是重创线下,但是线上会影响线下的模式创新。”
他分析,从消费者的属性来看,药品是一个标准化产品,但是买药前的服务是高度非标化的。比如说小病轻问诊,大病的病情管理和预防保健,这些都是可以高度标准化的。但是非标化的服务部分,线上是没办法取代的。
但是线上一定会创新线下,让服务更加智能化、便利化,让营销更加精准化,能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从来带来整个行业商业模式的变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