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03

下面第二科「釋義」。

戌二、釋義(分二科) 亥一、受(分二科) 天一、釋相依(分二科) 地一、舉樂受(分二科) 玄一、自相

【又樂受者:謂順樂受觸為緣所生平等受受所攝。是名樂受。】

  就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去接觸到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這個觸與境相觸的時候,這個觸隨順樂受的生起,能隨順樂受。這個觸為緣能幫助你,所生出來的「平等受」。平等受就是樂受和捨受,心裡面歡喜就叫「平等」是這樣意思。

  「受所攝」這個「受」不是孤立的它一定有根、有境、有心王,各式各樣的事情。與它相屬相隨順的,是名叫做「樂受」。這是第一科是「自相」。

玄二、所依

【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這是所依。這個「受」還有一個依止處,就是要以「心王」為所依止的。就是「若五識相應」的就叫做「身受」,「若意識相應」的就叫「心受」。

地二、例苦等受(分二科) 玄一、自相

【如順樂受觸。如是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所生。不平等受受所攝,非平等非不平等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不苦不樂受。】

  這是第二科「例苦等受」分二科,先是「自相」。前面順樂受觸是這樣子。其他的「順苦受觸、順不苦不樂受觸為緣所生的不平等受、苦惱的受、受所攝的,非平等非不平等的受受所攝,是名苦受、不苦不樂受」。這個地方呢,把這個「捨受」不屬於平等受裡面,單獨的列成了一段,這樣意思。

玄二、所依

【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名心受。】

  「此若五識相應名身受」也是說所依,前面這個苦受觸、不苦不樂受觸,「若五識相應名身受,若意識相應的叫心受」。

天二、釋差別(分四科) 地一、無愛味受

【如是諸受若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名無愛味受。】

  下面第二科「釋差別」分四科,第一科「無愛味受」。

  「如是諸受若隨順涅槃,隨順決擇畢竟出離、畢竟離垢、畢竟能令梵行圓滿,名無愛味受」。這「無愛味受」怎麼講呢?「如是諸受」就是前面這個「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若隨順涅槃」在這樣的受的時候,你有如理作意的時候,你有這無常觀、無我觀,你有這樣的智慧觀察的時候,那就是「隨順涅槃」。這個「受」向於涅槃那裡去了。這個也就是這個人的「出離」的願望,他想要得「涅槃」。「隨順決擇」,你有「涅槃」的願、有「出離」的願望,你這個「受」現起的時候,就能順於如理作意的觀察。觀察是無常的、無我的,就把這貪瞋癡排解出去了「隨順決擇」。決擇就是清淨的智慧,隨順清淨的智慧。「畢竟出離」這樣子逐漸的這樣修行呢,決擇智的修行,你就能究竟的「出離」了一切「受」。「畢竟離垢」就是把所有的貪瞋癡的污染都能夠遠離了。「畢竟能令梵行圓滿」究竟的使令你的聖道得圓滿,就是無我的智慧圓滿了。「名無愛味受」無愛味受是這樣意思。

地二、有愛味受

【若墮於界名有愛味受。】

  第二科「有愛味受」。若入於界,若是你不能夠,你這個受出現的時候,你沒有如理作意,你這個正念,苦、空、無常、無我的智慧沒有出來,沒有出來那當然你就一般的執著的心出來了。執著的心出來了就是取相、取隨好了,那你就入於欲界。「墮」者,入也。就是入於欲界裡頭,入於色界、無色界就是你跑不出去這個範圍,那就是「有愛味受」了,愛著那個味了。

地三、依出離受

【若色無色界繫若隨順離欲,名依出離受。】

  第三科,「若色無色界繫」若是這個人他不是佛教徒,但是他也是厭離,他不高興欲。「繫」就是屬也。他現在這個受出現的時候,他內心的反應是屬於色界、無色的境界。「隨順離欲」他心裡上的反應也就是不高興欲。「厭下苦粗障,欣上靜妙離」不高興這個欲,那就叫「出離受」。這個受出來了的時候,他能「出離欲」,不會因受而有欲,他能「出離」這個「欲」,就是從這個欲界裡面出來,跑到色界、無色界去了,這是叫做「出離受」。

地四、依耽嗜受

【若欲界繫若不順離欲,名依耽嗜受。】

  第四科「依耽嗜受」。「若欲界繫」若是這個人他不但沒能修四念處,又沒能夠修色、無色界定,他就是一般的愛著境界,那就屬於欲界的眾生了。「若不順離欲」他這個有了受的境界出現的時候,他內心生起的反應是「不順離欲」。「離欲的境界不順」那就是有欲了,愛著這個欲了「名依耽嗜受」。這叫「耽嗜受」就是愛著這個受,喜歡這個受,這叫「耽嗜受」。
(2018.9.3)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