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倾心作

(文/舒  天)

此文在行业报发表之久远,未记何时何处。喜欢。

36 集的电视剧《倾城之恋》热播,激起了狂热“张迷”的口水战。这曾是张爱玲笔下上世纪 30 年代上海滩上的传奇爱情故事,用她一向“御用”的词汇来说就是:沧桑、华丽、苍凉、凄美。名家名著搬上银幕向来少不了争执,有人认为这部剧侮辱了张爱玲的原著,作为一个忠实的铁杆“张迷”,我想,仅仅从该电视剧将张爱玲其人其事其作品推而广之、发扬光大的角度来看,也不可不赞。尊重原著绝非“克隆”原著,让原著血肉丰满起来,多些演绎和杜撰,唤来无数观者和评论,本身就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剧中女主角陈数气质非凡。真是无巧不成书,她就是位地道的“张迷”,又最喜欢《倾城之恋》,她把能够出演白流苏称之为“圆梦”,其心力所系在此,必然紧紧抓住了人物本身的点滴神韵,入戏自然流畅,赋予了人物非凡的生命力和演员自身的独特魅力,获得好评如潮。她塑造的白流苏善良、勇敢,端庄、典雅,举手投足、眉目流转间都是故事,都是传说。与唐家的命运纠葛,在娘家的同根相煎,和柳原奋力挣扎的爱情,都不能阻止她有血性的活着。食遍人间烟火、经历坎坷沧桑,却还那么清新脱俗、风华绝代,陈数还是白流苏,白流苏还是陈数,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剧中片尾曲:“美丽啊,倒映在心房。美丽啊,泪珠挂腮上。美丽啊,花儿吐芬芳。美丽啊,你让我慌张。”正是她的写照。

有趣的是,扮演范柳原的男主角黄觉,在接演之前,竟从未读过张爱玲的小说。但他出演之后道出的“小说苍凉、电视温暖”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也反映了他对范柳原这个人物刻画时的匠心独具,称得上是“用了心、动了情”。范柳原身为私生子在社会最低层拼命谋生时,蒙上天眷爱,收获了和洪莲的真挚爱情,洪莲之死让他一度迷失。一跃成为富贾商人后,被富足环绕的范柳原,真情付出灼伤后冷漠而玩世不恭的范柳原,又遇到种种无奈的世俗,太多的过往和伤痛让柳原逢场作戏,当他以为真情不在时,又意外地遇见了流苏,最终,战争中的炮火连天、兵荒马乱,颓废潦倒的城市,唤醒了他心底深处雪藏的真情,大都市彻头彻尾的大颠覆却成全了一对平凡的小夫妻,可谁又能说,这平凡平淡不是人间最为真实可贵的呢?原来,这人生的矛盾、生活的冲突,都是有安排的。

从不到 3 万字的小说到 36 集的电视连续剧,两年的心血之作,虽然也被指责为“无中生有”、“太不靠谱”,可编写该剧、号称“中国第一编剧”的邹静之老师坦然应对,“小说只是给我们留下了一粒种子,我没把它当瓜子嗑了,而是让它有的新的生命力”。看这语言就“入戏不浅”,活脱脱的张爱玲风格。故事情节也真是跌宕起伏。仅仅是流苏和唐家的前戏铺垫,就足有 20 集,原著中也不过寥寥数语。而这部分却是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流苏嫁到唐家、几次回娘家、要当尼姑、离婚、离婚后再助唐家;纨绔子弟唐一元的软弱冷漠、三次娶亲、唐家人的自私荒唐;宝络的机智可爱,流苏飞短流长、无事生非的兄嫂,每一集都耐人寻味、扣人心弦。还有范柳原与洪莲的爱情,原著中根本没有涉及,却也变戏法般洋洋洒洒、纠纠缠缠了整部剧的始末。也正是这么多的“无中生有”,让这部戏大有看点,让每个人物都那么鲜活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捧着原著看电视、看完电视翻原著。不能与张爱玲生在同一时代,一睹她的风采,实在是一件憾事;然而事隔经年、时过境迁,仍能有她的文字读,有她的文字衍生的电视剧看,实在是三生有幸!张爱玲本人就是大雅大俗之人,对于她的名字,她就曾直言:我有一个恶俗不堪的名字。她还坦诚地说“一学会了‘拜金主义’这名词,我就坚持我是拜金主义者”、“出名要早啊!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但是,“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虱子”、“人生是个苍凉的手势”这类深刻经典之语,却也是系出同人,再比如《倾城之恋》原著的结尾,又是那样轻松俏皮又耐人寻味,“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地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手笔,这文字,让人不得不扼腕感叹,其畅快直达人内心深处的魅力所在。是啊,张爱玲作品感召力之深的关键是雅俗共赏,字里行间的高明之处也正是世俗和唯美不着痕迹的转换,这生命的通透,自然的真谛,是真让她着实地读懂了。

看完了《倾城之恋》,那么有意境的对白,还让人忍不住想去读《诗经》,体味“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的情深意长,感受“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荡气回肠!编剧、导演、演员的心血倾注,使之呈现给观众的倾心大作真可谓美伦美奂、美不胜收;读者、观众沸沸扬扬、铺天盖地的评论也是你来我往、目不暇接。若张爱玲地下有知这地上的热闹,也应该也会莞尔一笑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倾城之恋》倾心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