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准则 The Rules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由戴维·德怀恩的极乐机引入第一条准则,工作要深入。那为什么需要极乐机这样的工具帮我们记住专注这么简单的事情?因为人们都有将注意力转移到某种肤浅事物上的冲动。而且,大多数人低估了这种冲动出现的频率及其力量。威尔海姆·霍夫曼和罗伊·鲍迈斯特研究证明:你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它在使用的过程中会被不断消耗。因此,「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关键在于越过良好的意图,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1.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1.1 你必须精心挑选一种适用于你所处特定环境的哲学,因为不匹配的哲学会让你在深度工作习惯成形之前脱离轨道。
1.1.1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唐纳德·克努特,科幻作家尼尔·斯蒂芬森,通过摒弃或最小化浮浅指责,从而实现深度工作的最大化。
1.1.2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卡尔·荣格,将个人时间分成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剩下的时间做其他所有事情。这种划分深度和开放时间的做法可以在多个时间层级上实现。
【例如在平时工作日,可以用以处理工作相关邮件,完成任务;周末可以作为深度工作的时间,用一天的时间看一本书,写文章,或者练习英语】
「同时,双峰哲学特别适用于那些如果不在非深度追求中有实质投入便无法取得成功的人。」【比如,不在工作日上班,就没有薪水】
1.1.3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这种哲学认为轻松启动深度工作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其转化成一种简单的常规习惯。换言之,其目标是创造一种工作节奏,让你不需要你投入精力便可以决定是否需要以及何时需要进入深度状态。」
「节奏哲学下或许难以达到双峰哲学追随者喜好的最高强度深度思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更符合人类的真实天性。节奏日程安排者通过雷打不动的惯例支持深度工作,确保能够定期完成一定的工作,在一年的时间里往往能够累积更多的深度工作时长。」
【这也许是最可行的方法。身边有很多人,都有早起的习惯,每天早晨固定的两个小时成为一个固定的节奏,不仅可以节约精力去决定何时深度工作,而且提供了一个固定的时间段,用来完成一件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投入的事情,长此以往,实现积累带来的成果。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早起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需要自己实践,去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能够有雷打不动的时间块进行深度工作】
1.1.4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例如:记者沃尔特·艾萨克森,在日程安排中随时可插入深度工作的方法称作记者哲学。
「这种方法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正如我在本准则的开头所述,使头脑迅速从浮浅转入深度模式的能力并非自然得来。未经练习,这种转换可能会严重削弱你有限的意志力储备。」
「这种习惯同时还需要你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坚信自己所做之事是重要的而且将会成功。这种坚定的信念往往建立在已取得的职业成就基础之上。」
【比如公众号运营者每天写作一样,大v们更容易运用记者哲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每发布的一篇文章,有上千上万粉丝的浏览,而且有得到丰厚物质报酬的机会;而小号的运营者,可能每发布的一篇文章阅读量都不会太高,转发量微乎其微,更谈不上物质报酬,所以更难运用这种随时可插入式的深度工作方法。】
2. 习惯化
2.1. 通过普利策奖获得者,传记作家罗伯特·卡罗,查尔斯·达尔文的例子说明,「要想使深度工作的效果最大化,就需要养成像前述的重要思想家一样严格内化的习惯。」
2.2. 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习惯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2.2.1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你的习惯中需要指定一个深度工作的场所。会议室?图书馆?
2.2.2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习惯需要规则和程序,例如,明确每一个小时有什么产出
2.2.3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你的习惯要确保大脑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以便保持大脑在高深度水平下运转。一杯咖啡,或者足够的食物,或者整洁的工作环境
3. 要有大手笔
4.1 通过JK 罗琳写《死亡圣器》的例子引出深度工作的另一个策略,要有大手笔。「对周围惯常环境做出巨大改变,辅以可观的精力或金钱投入,都只为支持一项深度工作任务,由此你也提升了这项任务的外现重要性。这种重要性的提升,降低了你的大脑继续拖延的本能,并注入了激励和能量。」「这些举动推动你的深度目标占据心理优先的地位,有助于你解锁必要的心理资源。」
4. 不要独自工作
4.1 偶然创造力理论,即当允许员工与其他聪明的协作者相遇,就会有新想法涌现出来。
4.2 通过麻省理工的20号楼,贝尔实验室,斯塔特中心的例子说明,「关键在于保持一种中心辐射型的布局:时常来到中枢区域与他人交流想法,同时也保留独立的辐射区域,可以在其中完成深度工作,处理偶遇的想法。」
4.3 在回到辐射区域后,解决某些类型问题的时候,利用共享的白板与他人合作与独自工作相比,可以将你推入到更深入的状态。
4.4 结论:首先,纷扰心神之事仍然是深度工作的大敌。将对意外发现的追求和深度思考分开;第二,即使退回到辐射区域做深度思考,在适合使用白板效应的时候,也要充分使用。
5. 像经商一样执行
5.1 克里斯坦森《高效能人士的执行4原则》中描述了四种原则(4DX),帮助公司成功实施高水平的战略,这四种原则也可以用于个人工作习惯的培养上,帮助实现深度工作的目标。
原则 1: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执行需要专注于少量“极端重要的目标”。「大卫·布鲁克斯“专注的艺术”中说到:不要对那些从信息大杂烩中找到的琐碎分心之事说“不”,而是要对那些激发你无尽渴望的事情说“是”,让这些能激发无限渴望的事情挤掉所有其他的事情。」
原则 2:抓住引领性指标
「引领性指标引导你将注意力转移到提升你在短期内可以直接控制的行为上,并会对你的长期目标带来积极的影响。 对于专注于深度工作的个人而言,确定相应的引领性指标非常容易:专注于极度重要目标上的深度工作状态时间」。
原则 3: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要想一个个体专注于深度工作,用于深度工作的时间应该作为引领性指标。」并将这种引领性指标制作成个人的计分板。计分板要求简单,醒目,有效。可以帮助我们将累计的深度工作时长和结果相联系起来,并且可以矫正每项成果需要的时间投入的预期。
原则 4:定期问责
「推荐每周回顾的习惯,在每周回顾的过程中你可以制定下一周的工作计划。」庆祝表现好的一周,找出表现不好的原因,找出确保好分数的方法。
6. 图安逸
6.1「每天在职业问题之外时常享受一些自由时光,这样才能使你得到——虽然听来有些矛盾——完成(深度)工作所需的闲散安逸。」
「工作日结束的时候,在第二天早晨到来之前,屏蔽掉对工作问题的担忧——晚饭后不要查电子邮件,不要回顾白天的对话,也不要筹划如何处理即将到来的挑战;彻底屏蔽与工作相关的思考。」
【在读完这个部分之后,我尝试着运用这种方法。在连续工作了一周加上周末之后,周一晚上,我决定“图安逸”。我没有打开公司电脑,洗漱完毕后,开始看书写读书笔记,正常12点睡觉。周二的白天,我感到神清气爽,满血复活,甚至同事都说感觉今天像换了一个人,正是因为大脑在晚上得到了很好的放松,具体的方法,可以参考以下内容】
原因 1: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UTT)——理解有意识和无意识思考在决策中所起作用的一种尝试。从更高层的角度上,这个理论提出在需要严格规则应用的决策中,必须要采用有意识思维。另一方面,对于涉及大量信息和多项模糊不清之处,甚至存在矛盾和约束条件的决策,无意识思维或许更适合。」
屏蔽工作的习惯并不一定会降低你高效工作的时间,反而会使你开展的工作类型多样化。
原因 2: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注意力复原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ART)ART 认为在自然中度过时光可以提升个人的注意力。ART 认为要保持专注需要自主性注意力。这种资源是有限的:如果用光了,想要保持专注就很困难。」
「自主性引导注意力的能力可以得到复原,只要你能停下相应的活动一段时间。」而如果晚上不停的查看邮件,或者晚上连续加班,就剥夺了自主性注意力复原所必需的无干扰休息。
「只有彻底放下,直到第二天开始之前不再工作,才能说服你的大脑充分放松,开始补充能量,为接下来的一天做好准备。晚间挤出一点时间工作可能会降低你第二天的工作效率,以致最后完成的工作比屏蔽工作还要少。」
原因 3: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安德斯·艾利克森指出对于新手来说,每天一小时左右的高度专注工作似乎已经是极限,专家而言,可以长达4小时,但是基本上不能再长了。如果白天安排足够合理,工作时间就应该已经达到每日深度工作的极限,晚上就没有足够的精力做到有效深度工作。所以在夜里做的工作都不会是高价值产出的活动,不会对事业的精进带来真正的益处。
【针对这一点,我的看法是,前提是白天的安排足够合理,有真正的深度工作的时间,而不是一直在处理浮浅事物。现实中更常见的情况是,白天由于各种被打断,不能进行深度工作,而是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要想不再占用晚上的时间,就要提高白天的效率,更加合理的安排时间。这种“安逸”倒逼“深度”的方式,会极大的提高工作和生活的质量。拿我的经历举例,我在白天工作的时候,因为计划晚上要读书,写读书笔记,所以我会在白天更加有效率的完成工作。这样就可以做到所谓的两不误】
6.2 以上三个理由支撑着我们每个工作日都有严格终点的策略。以下是一些如何实施的小技巧。
6.2.1 「一旦工作日终了,就不能让任何职业相关的事情侵扰你的注意力,再小的也不可以。这其中尤其包括查看电子邮箱,以及浏览与工作相关的网站。」短暂的工作侵扰也会形成自我强化的干扰流,持续长时间阻碍屏蔽优势。
【经常会出现,睡前看一封邮件,整晚都在做和这封邮件相关的人和事的梦】
6.2.2 「要有一套严格的停工流程,在工作日结束的时候使用,以使你成功结束一天工作的概率最大化。更详细一点讲来,这种管理要确保每一项未完成的任务、目标或项目都得到回顾,而且每一项你都确认过,不是(1)有计划确信可以完成,就是(2)保存在一个地方,恰当的时候可以再取用。整个过程应如算法一样严谨:一系列你一直遵循的步骤,一步紧接另一步。结束的时候,要说出一个预设的短语,表明完成。(我完成整个流程的时候会说:“停工完成。”)」
6.2.2.1 「将头脑里或一天中随手记下的所有新任务转移到办公任务表中。」
6.2.2.2「迅速浏览每一个清单中的每一项任务,然后再查看一下日程表上之后几天的安排。」
6.2.2.3 「利用这些信息制定第二天的大概计划。一旦计划制定完成,我会说:“停工完成”,我一天的工作思考时间就结束了。」
6.3 蔡加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描述未完成的任务主导我们的注意力的能力。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EJ马西卡姆博的一篇论文“假装做完了”,在工作结束后,针对没有做完的事情,制定一个计划,可以有效降低蔡加尼克效应。「因此,为某一项目标制定一个特定的计划或许不仅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而且还可以解放认知资源,用于其他的追求上。”」
【上大学的时候,因为学生工作太多做不完,晚上总是睡不好,一位同学曾经交给我类似的降低蔡加尼克效应的办法,虽然那个时候并不知道这种效应。她建议我每天晚上把剩下没有做完的事情,写在一张纸上,然后将这张纸锁在抽屉里,告诉自己,这些事情先放在这里,明天起来,我会打开这个抽屉,继续完成。这种方式,将大脑从每时每刻都要跟踪这些工作的职责中解放了出来。】
【现在的生活中,我会经常使用一个记事软件Clear,虽然是一个付费软件,但是其简单明了的设计,让它成为帮我记录生活中需要做的琐碎事情的好帮手。每次突然想起要做某件事情,我会新增一项任务,并且设置一个预计提醒的时间,这样,就可以将大脑从时时刻刻需要提醒自己这件事情中解放了出来。到了计划的时间,软件会自动提醒,如果此时不方便完成,可以方便快捷的修改时间,进行下一次提醒。这样,会避免遗忘一些重要的事情,并且节约大脑的能量】
「定期休息大脑可以提升深度工作的质量。」「掌握了精力复原能力的你在白天比那些筋疲力尽的同事做事更加深入,由此可以完成绝对多量且真正重要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