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1张图片
第一次见惊呼卧槽好帅的男人

一  前言

SZ要把所有的社区服务中心改为党群服务中心了,而我选择走了。在服务中心担任了一年多的中心主任,时间拉长来看,其实很短,不过其中的收获很多。

一个服务中心加上主任才6个人,要服务约2万人的社区(每个社区情况不一样),按照规定暂时是“4+2”原则,即4名持证一线社工(包括主任在内)和2名辅助(活动辅助和行政辅助)。据说有可能减少至3名社工,以达到9.3万的购买标准。

据我所知,大部分服务中心人都是不齐全的,有的是一人兼项目和中心,经常在外活动,有的是直接缺人,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主任(持证社工)带两个辅助。15年参加中心主任培训的时候,大部分主任都经历过这种情况,没办法,熬,我们中心最少的时候我带一个无证一线一个辅助。不知道当时怎么过来的,还要对外称我们中心是OK的,有的人请假了而已。有次站长问起,没办法说谎话的我,真的卡壳了,其他同事帮我解围的。

服务中心渐渐壮大并且扩大了知名度,要知道每一个社区都有服务中心的程度是怎样,无论是城中村还是高档小区,山旮旯还是繁华闹市,有六百多家,完全包围城市了嘛,当然除了社工自身的争取,政府也在默默做着很多推广的工作,毕竟在中国国情下,有政府出面的事都事半功倍。

可是现在全部改为党群服务中心,意思是所有的工作都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开展的,服务中心的牌匾要改,社工要求穿上红色的写有党党群服务中心的工衣,戴上工牌,有的服务中心要求办公桌上的铭牌写上社工的电话。培训的时候一个领导说过,因为是政府购买的你的服务,那么法律上来说你要宣传购买方而不是宣传社工自己和自己的机构。

有多少领导知道,社工的职业伦理道德要求不能与服务对象有除了专业关系之外的关系,关系或许要像朋友,但是不能成为朋友,意思就是不能加微信,不能给私人电话。同时社工的功能有一部分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而倡导人们发声,修改不当政策,制定新的符合当前现实的新政策,然而社工如果成为政府的代言人,一味宣传党好政府好,怎么保持中立的角色,更何况社工个人也有自己的政治取向。

话说回来,中心接受评估时是不是只要完成合同内容就万事大吉了。试问,那个项目是提前给合同,做一年半载了才拿到评估标准,手忙脚乱铺天盖地加班补材料也是有原因的,何况每一年的评估标准都有不同,社工的压力不仅来自于各种指标量,更有做个案做家访做咨询做小组做各种活动时的挫败,刚毕业的学生哭是常见的事。

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做社工四年来不知道填写了多少需求问卷,可不见社工的待遇提高几分,就像评估时达到问卷,我倒是每次都提出来,关键从不见改善,那么做调查有何意义。

标书合同里规定的服务内容里除了指标之外有一条特别有意思,就是处理与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及交办的相关事务。所以社区的服务中心要搞好与工作站(居委会)、街道民生科、妇联等的关系,加入很多群,这个会要参加,这个要去拿要去张贴要去宣传要去充人数要协助完成任务,各单位感觉到社工越来越好用了,同样事半功倍。

现在各种在推“民生微实事”,而每一个区每一个街道又有不同的模式,每一个服务中心又有不同的做法。服务中心除了要完成合同里的量化质化指标,还要承接这种必选型项目,加上机构可能还有别的项目。在完成这些的基础上,社工还需要从专业的角度去寻求自身的发展,以满足和提高作为社工的价值感。加之其实很多利益相关方领导者不理解社工的处境,一味说社工做的事很虚,社工流动性太大,我也只能报以微笑。解释的后果又不会得到理解,一个想去理解你的人自然会主动去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和其他同事讨论过很多,运营一个只有6个人的服务中心称不称得上“管理”。考了人力资源管理证,读了管理类的书,但还是一度将很多关系处理地很糟,导致一位同事离开,也导致后来的考上督导却在公示的最后一小时落选。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2张图片
差点就和抖森弄混

二  中心主任的选派

虽然在15年参加了持续近一个月的中心主任培训,最后的结业报告也是“中心主任的角色论述”,但是现在想来,其实当时收获寥寥,在后来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挫败,不断的尝试中才慢慢上道。

话说当时一起培训的人中,两个在16年初就离职了,也有其他人有想离开的想法,而且认为自己不会再回到社工行业了。培训的时候,有的人是半道入行,有的是资深社工,有的是刚毕业的甚至还未拿到证的“学生”。社工行业鱼龙混杂、急功近利、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然一部分原因是社工人才还是十分缺失,为了完成2020年145万的目标,各个省都有自己的鼓励政策,例如考证有补贴,降低分数线。虽然划入国家级考试,但是社工证还是缺少含金量,随着考试越来越规范化,情况或许有所改善,但是考了试拿了证就是社工在一定程度了降低了社工的门槛也拉低了整体的素养。

首先,中心主任务必要有2年的一线社工实务经验(特别优秀,1年也可),如果能掌握和熟悉各个领域的工作最好。培训的时候一个非社工专业的医务领域社工对大家说她认为中心主任没必要很专业,重在管理。不能说没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在我看来,社工行业里,管理者很需要有专业精神,专业知识的储备,这也是让你自信的资本,因为中心主任不单是管理者的角色。极度缺人的时候,刚毕业的学生被“拔苗助长”,对一些人来说也许可以加速成长,然而也可能适得其反,难以承受压力而倒退。也有部分人明里暗里想做中心主任,在能力不足和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认为只要让领导满意就好了,殊不知这个岗位虽然工资不高但要求却高,不过不是每个岗位都要做到尽善尽美,我也不敢说我管理的中心情况就很好。

其次,中心主任必须要有大局的观念,这个可能和一个人的秉性和经历有关,但是大局观念是可以锻炼的,首先需要觉察和承认自己的狭隘。在处理内外部关系都需要有大局观念,尤其是外部关系,即与利益相关方以及合作单位的关系,要使对方有良好的合作体验,从大局出发,以目标为本。内部关系也是该忍忍,在保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前提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过包容和忍受真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能做到包容最好了。我就站在同工身后看他们在QQ上互相对我吐槽,领导也会让我看有的同工对我的投诉,这些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啊,只当是小孩不懂事,不去计较了,以工作为主,我来工作不是为了让你喜欢我,我不需要。

再者,中心主任要擅长沟通。对上对下对内对外,中心主任很多时候就是在处理问题。年轻的社工没经验与服务对象有些不愉快,一方面要让服务对象高兴,一方面要让社工能够理解,说白了,中心主人的工作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沟通让周围的一系列人员都高兴都满意。同时自己又要学会及时抽离。

领导者(管理者)的风格其实也代表了整个中心的风格。中心主任在工作中怎么待人接物,怎么处理工作,怎么解决问题,怎么和服务对象沟通,怎么跟同工交待,怎么对机构负责,怎么与利益相关方相处,怎么和其他单位谈合作,工作中的一点一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甚至于你偶尔说的一句话也有可能被人记住。

很长时间之后,发现周围的同事开始变得注重细节,注重格式和错别字,注重Word带给他人的阅读体验,一遍又一遍修改宣传单页,自己修电脑,不厌其烦地找各种资源……留给我的都是感动。一开始的排斥和反感,我不是感觉不到,人都是拒绝改变的,被人指出不足总是觉得是被否定,但好在最后Get了当初的用意。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3张图片
这样一看区别很大嘛~

三  社工的成长

大部分中心的一线社工呈年轻化趋势,几乎全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带着标签的“90后”,一般而言是比较缺少社会经验,甚至有很多“自我”的学生气,有的人过一两年都摆脱不掉这种“学生气”,其实社会也并不是有可怕充满尔虞我诈,不过是在学校里自由惯了,工作中没有那么多包容的理由,因为是成年人的工作。要开始明白这个社会真正的样子,你是什么样,社会就是什么样。学着去理解很多事,明白遇到对你严格要求的人是你的幸运。理解是这个世上的难得,很多时候很多事,是自己作祟,与他人无关。

同时每个人都都要处理的成长中的问题,包括童年的伤痕,与父母的关系,恋爱婚姻的不顺等引起的各种纠结,还有职业方向的选择,人生的规划。

以上都是每一位社工要做的功课,也是作为社工的福利。如果从一开始就排斥成长,那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社工。所以帮助每一位社工做成长课程,让每一位社工对自我有所发现有所认识有所提高,会越来越认同社工,会在工作中有更多收获,而不仅是抱怨眼下的苟且,心中有了更长更远的路,愿意更多等待区沉淀。

我们刚做社工的时候很幸运,遇到优秀的香港督导/老师,带我们进入自我成长的世界,进而让我们对自己有了更多探索,越来越多体味到其中的乐趣。成长伴随着一个人的一生,没有停止的时候。然而成长这件事终究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只能靠自己主动去探索去找资源去领悟。如果踏上这条路就会明白为什么说这是做社工的福利。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4张图片
哇哦~

四  管理者的思维

彼得·德鲁克说管理不是为了改变每一个人,而是为了发挥每一个人的长处,使自己使组织都做到有成效。作为管理者,很容易看到下属的不足,不然你也成为不了管理者。

我了解我自己在工作中是个很容易看到他人不足的地方的人,认为是为了让他人提高而指出来,后来主动去学习如何欣赏他人,如何能在认同的前提下共同进步。

去了解每一位同工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还有擅长的事务,在工作比较急的情况下,以擅长为先,在时间较充裕下,会让每一位同工都尝试去做从来没做过的事,有自己擅长的事,也能够做其他的事,也正是这个社会需要的“精而通”的人才,每一位同工都要能够独挡一面。从开始计划,制定策划书,到外部沟通促成合作,再到执行,以及执行中能处理突发状况,然后是总结与反思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要掌握。

以有效率的完成工作目标为前提,设计年度计划以及季度月度计划,结合承接的项目,分配到每个月每个人,平衡每个人的工作任务,按照评估标准执行工作,面面俱到,不至于评估的时候加班补材料手忙脚乱。

我做中心主任的时候没有承担固定领域的工作,这一点不仅让其他同事有不满,也让其他中心主任感到愤愤不平。但实际上哪个领域的工作我没有参与呢,义工领域、家庭妇女儿童领域、青少年领域、长者领域、残疾人领域等,包括行政的工作,发新闻稿的流程,字号大小,行间距,各种制度,各个项目的进度,哪个我不熟悉呢(不得不说有些细节确实不熟,但是我知道可以从哪里知道)。这还只是中心的内部工作,偶尔还要加班承担机构的工作,包括外部的督导,参加各种会议。你要我怎么有时间负责一个固定的领域,更何况我也有我自己的取向,有时间我还想参加培训和自我学习。说真的,你不服是你自己的事,我在这个位置上一定是有我自己的能力,我不是非要证明给你看让你心服口服,没那个精力。

接着上面这点,我想说中心主任不必事事亲力亲为,每一场活动都到场,每一个家访都参与,每一个小组都观察。一方面是为了“放权”(虽然服务中心真的谈不上有什么权力),一方面事情有轻重缓急,要合理分配时间。我知道中心所有同工一起组织、参与同一个活动会让大家感到团结和激动,我个人就是很喜欢参加团体活动的人,让人有归属感,但是有的活动真的不需要每个人都到场,那样不仅浪费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而且牵扯到加班调休制度,人、物都需要合理配置,有一天大家都调休就惨了。

同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自己首先理顺许多制度和文件,无论是工程类项目还是服务类项目都是有章可循的,只有自己首先清楚了,才能明确无误地说给他人知道。而制度的存在绝对是为了保障工作可以有效率的开展,所以带领同工进行制度的学习是很有必要的,大家都明确了制度之后,许多该做的不该做的自己知道,就不用再一遍一遍重复而导致反感和反抗。

中心主任作为中层管理,对上要对机构负责,对下要对中心同工负责,一定要做好上通下达,及时传达机构的文件和精神,让其他同工了解机构的基本情况以增加认知和增强认同。经常团建也是有好处的,让同工感觉到跟着我有肉吃。

每位同工的工作职责分配一定要清晰明确,每位同工负责哪个领域,负责哪些工作,行政的工作是什么,辅助的工作是什么,哪个活动哪个小组哪个个案等由谁来跟,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跟进补救,能够问责到个人,在这种前提下,每位同工又要对中心的基本事务有大致的了解,不了解的能够知道找谁问清楚。

财务要清晰,最好交给行政然后按照流程申请和报销,及时让大家知晓中心经费的使用情况以及剩余金额,以避免质疑。

工作文书档案一定要按照流程和时间规定完成和审阅,相信我,这会省下很多麻烦,补资料是最吃力不讨好的事,而催档案这件事先是制度的事,再是行政的事,及时完成文书工作是每位同工的份内工作,形成良好的习惯之后,大家就比较自觉,毕竟每个月都要检查问责到个人,也怪不了别人了。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5张图片
这眼睛,果然没谁了

五  社工的学习和自我学习

社工行业要求社工要不断学习,要掌握各种不断更新的政策制度,要知道需要的资源可以从哪里获得,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社协规定每一个注册社工每一年至少有80学时的培训时间,包括发表文章也算学时。我个人是很喜欢参加培训的,我发现无论是怎样的培训,只要是你用心,总会有收获的,哪怕一点点,有时可以拿着自己的书看,而且是在上班时间。不知道为什么,我身边的新社工们,倒不是很感兴趣。现在的培训动辄几百几千,对于社工来说消费不起,更何况水分也大,不知道这样让大家望而却步还是更加珍惜资源。

虽然一直说要在中心实行每周两个小时的学习制度,但是因为各种因素的制约,一直没实现。想当初,我们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学习“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然后每人写一篇学习报告,虽然是很浅薄的入门了解,而且我个人对这个疗法也不感兴趣,但是一个人如果真的想学习的话,不用制度不用约束,也会主动去学的。

16年上半年写了11个培训心得。现在重新读一遍会很佩服自己,培训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也只有在那个环境下才有,那些都是属于自己的财富。前段时间整理出五箱书,总共可能有100本,但是发现其实也就读了一箱书。会刻意去看各方面的书,自己感兴趣的,看封面就喜欢的,专业相关的,据说对人生有用的,别人推荐的……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阅读面,也是为了不让自己局限在自己狭隘的思维里,这世上本来就是只相信自己想相信的,自己认为对的。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6张图片
你就说帅不帅

六  最后

我不敢说我已经深谙管理之道,毕竟也只是六个人的小团体,毕竟中心并没有被评为示范社区,不过在我看来,中心已经慢慢走上正轨,有了自己的较为科学规范可持续的风格。

培训时一位老师说,初级的管理就是只管事不管人,成熟的管理是只管人。按照她的意思,其实我就是初级的,因为我就是那种一切为了完成指标,只要按时完成工作,自己有情绪自己处理。我曾一度想去私企,大家只做事别谈感情了吧,太累了太伤了。可中国是那么那么充满人情的国家,只能学着变通稍微委曲求全。

我十分知道人的心理有多复杂,人不是没有感情的机器,有时候可能一言不合就敢给你撂挑子而且你还没有办法,即便你以为你是从他角度出发为他好,但是他也可能不领情。他就是不服你管,有时候不是你的问题,甚至不是他的问题,就是你俩八字不合,我不能说来一个人我就能给他训练好,我也曾直接拒绝机构指派的人,一开始就不满意,也不想花时间去磨合。

处理一个人的情绪需要花很久的时间,你要和他建立关系,你要取得他的信任,你要去了解他,甚至说你要把他当做你的服务对象,但同时你是他的督导和中心主任,这有点陷入伦理困境。一切都是我太懒了,做不到那么无私,我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到工作之外的人情世故。工作中委曲求全笑脸相迎已经消耗了我太多能量,我需要及时抽离以及对自己负责,一度被称为冷血无情的人,不过我不在意,我的自我成长课程做得太好,我对我自己有足够的认知,外在的评价对我的影响不大。

在中国国情下,人情是个很重要的东西,而且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也很重要,我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做到了真诚,最后,也收获到了真诚。总有一些人会因为时间因为阅历因为走上你走的路慢慢理解你当时的良苦用心,就算是没理解也无所谓,毕竟我们只是同行一段路罢了。

最后很感谢我遇到的每一个人,我的老板和领导,一直支持我理解我,谢谢同事们的配合,谢谢工作站的朴实的好人们。

在这个过程中,我自认为我战胜了很多,对领导的恐惧,对冲突的害怕,对人心的狭隘认知,对自我的封闭。

可是啊,我就是那种,无论经历多少所谓阴暗、伤害,依旧相信美好的人,我心本向明月,明月自会照我。

那些我曾流过的泪,慌过的心,伤过的痕,让我告诉你们: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

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_第7张图片
哇哈哈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们都曾不堪一击,我们终将刀枪不入——社区服务中心运营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