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爱对你说~

我的爱对你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因为一篇文章《好想再生个孩子,天天辅导他写作业!”这是往届家长的心里话》,我在朋友圈与朋友们产生了很多互动讨论,引发了许多的感概,从而产生了许多思悟。

世人总说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但这只是世情道德的规范,没有人的爱是无私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欲望和期盼,口里不说不等于心里没有,这种掩饰比比皆是,是众人不欲说穿的一层薄纸而已。

我时常说自己是在父母单位幼儿园全托长大的,56天进去,到读书才出来,光是这种论调其实自己明白,确实很在意在幼小心灵种下的一种被嫌弃陪伴的阴影,即便成年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明白,这已经是当时工作环境不错的人家才有的福利了,那是整个时代的大环境所致,都是那种你为国家贡献,国家为你培育后代的荣耀感所致,但是这也是导致我与家庭关系疏离的最基础原因。

小时候我们住在父母的单位房,正好就在珠江边,沿岸都是水上人家居多,因为城市发展而迁到岸上生活的,很多都没有固定单位,自然也没有余钱请谁谁去照顾孩子或者有福利形式的全托幼儿园了,都是拜托给家里老人带着,因为隔代溺爱,兼年纪大了缺乏活动精力,大半这种孩子是各种顽皮、不讲理,成为混世魔王,就是今天所谓的熊孩子。那些熊孩子长大了,他们即使不依恋父母,也依恋着陪伴他们长大的那个老人,每每处于人生分界线,苦恼迷惘期,他们会期待回到这种眷念中寻找力量。

而我们这种在全托环境长大的孩子,从小学会了察颜观色,从小适应了模式规矩,从小练习了收藏情感,只有百分百地感受到了安全以及自由,才敢释放情感,产生混乱情绪,焦虑不安的时候,可能会寻求外来力量,但从来没有觉得家庭会是避港湾,反而觉得家庭里的生活是非常拘束的,因为只能贡献不宜索取,一旦索取了就得想着尝还得的责任,所以在我认知里,家庭情感确实不深,反而责任较多。

因此我始终认为,三岁前的幼年陪伴这一点确实是最为关键的,无论是谁在付出,总是会得到回应的。如果家庭不是我们潜意识的避港湾,不是坚持有力的后盾,那么无所依靠的软弱和焦虑不安就没有了方向,练就出来的所谓坚定就是冷淡和冷静,甚至是冷漠。

时至今日,我父母仍然是这样理解的,孩子不需要陪伴,过多的关注只会引来依赖和软弱感。所以我与老哥,从来不是妈宝娃,很早就有独立意识。每当我看到离去的老哥这句个人简介,‘’吴心安处是吴家‘’,就会有莫名的认同感,而妈妈却无法理解,甚至认为这是我俩没有家庭观念的孩子的种种任性。即便哥哥已经离开了我们,他了无牵挂,妈妈却仍旧活在企及索取的状态。

同理,很多老人家因此过得不开心,人年纪大了,就希望儿女顾及情感了,眷念起孩子们的依赖了,可是这个时候,一直只讲责任的孩子又去哪里找回丢失的情感呢?孩子们长大了,他们或者在一个团体里找到了情感,或者在自己组建的家庭里找到了情感,或者在事业成就里找到情感,总之一如流水趟去,这都是无法逆转的,无可奈何的。这个时候,老人家们为了企及孩子们的眷念就会过得很失意,多数人通过帮带孙子去重新获取情感,让自己处于受累受苦的状态,却不曾想即便这样,依然要面对自己孩子的冷淡情感,除了抱怨就是抱怨,然而抱怨又能如何呢?责任义务教育下的孩子们都在执行着道德标准啊,只是表达情感那部分早早就被关闭了,这是事实。

因此无论如何,我总是建议各位家长,去尽量陪伴自己的孩子,无论多艰辛,这是一种情感的纽带,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总好过以后去陪伴她的孩子,在我看来,一个家庭里,情感是应该高于责任。当然了,责任多了会产生逃避,情感重了也是会压的喘不过气,这就是需要另外开篇辩论的题目,暂且不去延伸了。

年龄稍长的朋友总是调侃着,看我这种晒娃狂魔就知道,以后你老了也如此抱怨,诸如此类,其实我一笑置之的。今日的我并不混乱,来日即便方长,也不会太影响一个人的根本,每个人的处事方式都是日积月累的,想当然的话就别提了。

我早早地跟孩子说,别指望妈妈去带孙子,我不如留点时间给自己弹琴画画,呼啸江湖来得自在。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承担自己应该负责的事,今日我如此爱你,只是为了让家庭成为你的避风港,成为你失意落寞时永不灭掉的一点光亮,并不是为了他日用亲情让你无法喘息的捆绑,这不是我的认知,也不会成为我的手段。

我的爱绝对不是无私付出的,这种爱让我享受着,真实感是累并快乐着的,我只是在面对当下,既然选择了迎接我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享受着她的依恋和爱,我就有义务和责任给孩子提供这世界的一点光亮,无论日后她的世界是一片光明抑或一片灰暗还是混沌不清,至少不需要质疑这点光亮,这就是我的目的,仅此而已。

(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爱对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