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看了一部佳作。
电影的名字是《超脱》,英文名称是“Detachment”,字面意思是“冷漠”、“置身事外”之意。
说实话,我完全是被名字吸引了,那么“超脱”具体指的什么意思呢?
电影的主角亨利(布洛迪饰)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代课老师,他非常善于和学生进行交流,这个有点像《心灵捕手》里的心理老师尚恩,还有《放牛班的春天》里的音乐老师马修。
但是他又是不同的,孤独和忧郁是他的特质。
亨利天生就具有怜悯的心,懂得和别人交流,无论是问题学生,还是堕落雏妓,他都是一视同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每一个人。
电影以纪录片的形式开始,亨利在接受一个访谈。开始我觉得他很神秘,布洛迪表演的十分到位。他有几分焦灼,也有几分不安。他一再提醒工作人员离开,关门,不要发出任何声音。
他想起了自己的母亲,还有他幼年时期的自己。那时候他七岁,他的母亲留给他一盒磁带,上面写着“致亨利”后,选择服药自杀。
亨利跟着外公长大,现在他的外公已经老年痴呆,在疗养院等待最后的岁月。
而他,行走在学校,公寓,疗养院这样三点一线。
生活似乎是乏味的,孤独的。
2.
在学校,他是一个临时代课老师,他的存在,似乎只是一个笑话。第一堂课上,他就被学生吵弄,但是他还是稳住了场面,甚至说他赢得了学生的尊重。
要知道,这个学校是涣散的,看起来一切正常,但是问题太多,学生堕落,教师无能,管理层更是混乱。虽然是美国的高中,但是和国内学校的境况是一样的,非常腐朽和破败。
在课堂上,亨利认识了一个患有肥胖症的女孩梅利迪斯。她因为肥胖,备受同学嘲笑,她喜欢摄像,经常抓拍一些非主流的照片,尽管她的作品很很有创造力,但是梅利迪斯的父亲一直认为她是有心理问题的。
无奈的梅丽选择向亨利倾诉,她拿着自己的作品,作品的主题是亨利一个人在教室里。
亨利的脸是空的,只有轮廓,他像一个思想者,画面给人无尽的遐想。
梅丽迪斯哭诉着自己的遭遇,她试图拥抱亨利,亨利刚开始是抗拒的,因为他知道他们所处的角色,环境。但是看到学生的无助,他还是拥抱了一下,试图帮助她。
但是这个举动被爱慕他的女教师萨沙看到,倾诉被打断,亨利也遭到了质疑!
萨沙不理解亨利对女学生的这个举动,亨利试图辩解,甚至大发雷霆,他说自己不是变态,不是老色鬼,他只是想帮助学生而已。
亨利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画面不断闪出他的母亲,还有幼年的自己。
他和这个照片里的自己一样,孤独。
而疗养院这边,亨利的外公很快不行了,他的外公说自己是一个不值得一提的人。
这个老人害怕死亡,他的意识逐渐微弱。
亨利决心转变成另外一个角色,就是以他母亲的口吻和外公谈话。
他告诉自己的外公,不要害怕,(女儿)原谅他了。
原来,他的外公是性侵的施暴者,而受害者恰恰是他的母亲。
母亲教给小亨利要锁门,他也彻底把自己锁在自己的世界里。直到遇到艾瑞卡,他才愿意说出这一切。
亨利怜悯小猫,他更尊重女性。
所以亨利才会把流浪的雏妓艾瑞卡带回自己家里,照顾她,帮助她建立新的生活。
他设想自己尽可能的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然后离开,不纠缠个人感情。
但是他还是失败了。
梅丽迪斯做了很多带着笑脸的蛋糕,而她留给自己的却是那个唯一带着伤心笑脸的蛋糕。当亨利发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梅利迪斯的蛋糕有毒,她自杀了!亨利像崩溃了一样,他说自己是失败了。
无助,孤独,再次席卷了他。
他也认识到,不能继续封闭自己。
电影最后艾瑞卡最终走出了阴影,阳光下亨利和她在公园相遇,他们相拥一起,看起来是那么的温馨和美好。
对于亨利,这或许是一种安慰吧!
3.
电影开篇就引用存在主义文学大师加缪的一段话说: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熟悉加缪的人知道,加缪是一个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
加缪试图用自己的理解,指出一条孤独抗争的道路,那就是存在主义的道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抗争,用自己的认知,精神,重建的道德,来抵抗荒诞的世界。
他甚至说,哲学只有一个严肃问题,就是自杀。
最后电影以亨利的旁白结束。他读了艾伦坡《厄舍府的崩塌》的一段话:
在那年秋季枯燥,灰暗而瞑寂的某个长日里。沉重的云层低悬于天穹之上,我独自一人策马前行,穿过这片阴沉的,异域般的乡间土地。最终,当夜幕缓缓降临的时候,厄舍府清冷的景色展现在我眼前。我未曾目睹它过往的模样,但仅凭方才的一瞥,某种难以忍受的阴郁便浸透了我的内心。我望着宅邸周围稀疏的景物,围墙荒芜,衰败的树遍体透着白色。我的灵魂失语了,我的心在冷却、下沉,显出疲软的病态。
可以看出,这是亨利,一个存在主义的心路历程,这也是导演所想表达的东西。
现实的社会和电影里的剧情是一样的,甚至更加真实,残酷。
Me Too连锁反应,少女被老师性侵后选择跳楼自杀等等。
我们每一个人都和电影里的角色一样,无论是童年阴影也罢,还是后天所经历的伤害也罢。
这些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思想,道德和信仰。
存在主义给我们的思考,就像亨利对学生说的那样,必须不断地学习,阅读,构建自己的防线,认知和信仰,去抵抗这个社会的荒诞一样。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是一个哲学的非理性主义思潮,它强调个人、独立自主和主观经验。萨特的名言“存在先于本质”,其含义是除了人的生存之外没有天经地义的道德或体外的灵魂。道德和灵魂都是人在生存中创造出来的。人没有义务遵守某个道德标准或宗教信仰,人有选择的自由。
为此,萨特也说过“他人,就是地狱。”这样的哲学论断。
如果说存在主义让我们看到存在的现实是荒诞的,虚假的,丑陋的。
那么靠构建自我道德和精神的存在主义是否可以抵抗这荒诞的世界呢?
每个人的理解不同!
如果你无法拯救自己,也无法拯救他人的话。
或许我们要去思考,是否存在着一个绝对的真理,可以去让我们更加的清楚的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救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