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是在购书平台上看到,和《谁的青春不迷茫》(虽然这本书被黑得很厉害)排在前几位,当初见到这个书名,画面感觉不错,蓝天白云,飘在天上的风筝,还有草地上看风筝和放风筝的人,不错。但当时只是看名字,并没有看。
第二次接触是去表姐那里玩,她说买了这本书,我看她还有好几本文学类的书在桌上,看来是文艺女青年,又是小护士一枚,看来以后追她的人要从湖南排到湖北了,可惜当时也没有去摸这本书。
直到现在,有了看书器,在网上搜索了好多书推送到设备上,无意中又看到这本,花了几天时间看完,总想写下来,我怕忘记这个好故事。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讲阿富汗一个富人家在战争环境下三个人的内心世界。
为了赢得更多的父爱,我记得阿米尔对哈桑的所做所为,也让我想起来自己,小的时候,总觉得奶奶更疼爱妹妹(堂妹),于是有一次在妹妹追人玩的时候,我伸出脚拌倒了她,摔得很重,捧着鼻子一直哭,奶奶过来问怎么回事,我还热心地上去跟奶奶说她不小心摔倒了,并假装心疼地上去安慰。后来妹妹哭着告诉了奶奶,奶奶当时没有多说我,但我记得她看我的眼神。有点像阿米尔的父亲看阿米尔,也许有很多小孩子的事情,大人其实当时心里都明白,只是他们不想多说什么。
如何把这个故事复述一遍呢,哈桑,阿米尔,阿米尔的父亲(阿父)。阿米尔是富人家的孩子,阿父生意做得很好,家里条件优越,经常请宾客吃饭,也有很多人上来送送讨好。哈桑是阿米尔家的仆人,和阿米尔一起长大,关系要好。在长大的过程中,哈桑为了守护自己的朋友,表现出了自己的忠诚。“为了,千千万遍”。而阿米尔虽然也喜欢和哈桑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阿米尔渐渐有了身份意识,觉得那是仆人,而自己更高贵,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时有捉弄哈桑,而哈桑却能忍受阿米尔做的这一切,只要阿米尔觉得开心。
后来在一次镇上举办的放风筝大赛上,哈桑为了帮阿米尔赢得风筝,情愿被阿赛夫(地痞)侮辱,而赶到的阿米尔亲眼目睹这一切,却没有挺身而出,但这一幕在阿米尔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让他悔恨一生。后来阿米尔约了哈桑出来,希望哈桑可以痛揍自己,让自己心里可以得到一些安慰,但哈桑 没有,不管阿米尔怎么打他,他都不还手,这就是哈桑对阿米尔的情义。
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阿米尔明白,这件事情会让自己永远无法原谅自己,即使哈桑能原谅,但阿米尔也无法原谅,他每天活在悔恨与自责中,做出了一个决定,将自己的东西藏在哈桑的毯子下,诬陷哈桑偷东西,从而逼哈桑离开,最后如愿。
后来阿米尔的家乡受到了战争影响,他和爸爸不得不迁离,最后一路到了美国。这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事,比如由于路线和车的问题,不得不坐油罐车,阿米尔镇上的一个朋友最后下车时停止了呼吸,朋友的爸爸伤心欲绝,抢了一把枪自杀。还有在车上的时候,有俄国士兵想侵犯车上妇女,阿父顶着枪保护了她,这一切都对阿米尔产生了深刻影响。
搬到美国来的父子没有了往日的风光,父亲却还是表现出了超常的责任心,努力找工作养家,阿米尔上大学报了写作的专业,他说自己的梦想是写故事,为此也有过争执,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读律师或者会计等专业,这有点像家里人一样,希望自己读金融或者会计之类,总觉得就有钱途。最后在阿米尔的坚持下,父亲还是同意了他。在二手市场,阿米尔也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尽管她有在邻里看来不堪的往事,但阿米尔的理智保护了这位善良的姑娘。
日子就这样平淡的过去,父亲在重度劳累后去世。然而故事并没有这样结束,随着后来父亲死亡后的某天,父亲旧日的一位好友打电话过来,让阿米尔一定要回一次老家,帮他做些事情。现在的喀布尔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安静祥和的小镇,这里只有战争和死亡。而阿米尔已经有自己的家庭,深爱的妻子,如果这次去喀布尔,很可能再也回不来,但如果不去,埋藏在自己心中的罪恶就无法救赎。他想像爸爸一样,即使面对死亡,也勇敢做自己,他想像哈桑一样,在朋友处于危难时,能挺身而出。也许这是唯一的机会了,最后阿米尔答应妻子会很快回来。
然而阿米尔此去并不平坦,和司机一路终于到达,也在老家看到了叔叔拉辛汗,得知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而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阿米尔很愤怒,沉浸到了往事中,爸爸那些行为都有了重新的解释。哈桑后来在拉辛汗的请求下回到了家里住,并且执意要住偏房,认为住主房是对主人的不尊重。有一天塔利班的人来收缴房屋,哈桑为了保护老爷的房子,上前阻止,结果他和妻子都倒在了塔利班的步枪下,但是他们留下了一个小孩子叫索拉博,后来送去了福利院。
战乱时期的福利院,情况是很糟糕的。拉辛汗希望阿米尔可以将索拉博带到另一个城市的朋友家里的抚养,阿米尔由此来到福利院,却发现索拉博并不在,一番询问下,福利院管理员才告知索拉博被塔利班一名军官带走了,并且情况很可能非常糟糕。阿米尔的司机听后痛扁了管理员,后被阿噗主尔拦下,心切的阿米尔经过管理员的描述最多找到军官,出人意料的是,军官正是阿赛夫。
阿赛夫把面无表情的索拉博带出来,并且留下了阿米尔在房间,把其它人支开,由此开始了一场肉搏战,阿米尔显然打不过堪称人肉机器并且带了指套的阿赛夫,在最后时刻索拉博用弹弓攻击了阿赛夫的眼睛,才让阿米尔和索拉博逃跑了出来。
阿米尔逃跑出来后被带到医院治疗,命悬一线,最后还是身负重伤地活了下来。在调养的日子里,索拉博起初并不搭理阿米尔,但是毕竟是小孩子,天性还是喜欢玩,在经过多次的沟通后,两个人还是玩到一起,经常玩以前阿米尔和哈桑玩的一种纸牌游戏。后来阿米尔带索拉博回美国时遇到 了阻碍,管理人员百般刁难,不让索拉博入境,无奈的阿米尔只能告诉索拉博可能要去福利院待一段时间,找到办法了才能接他回家。但是在福利院的遭遇(被阿赛夫强暴)让索拉博后怕不已,多次乞求阿米尔不要送他去福利院,最后在阿米尔的安慰下,索拉博去洗澡了。在索拉博洗过澡的时候,阿米尔接到妻子电话说有办法让索拉博入境,兴奋的阿米尔打开门却看到了让他一生难忘的事情,索拉博在浴缸里割腕了,血流一地。经过抢救,索拉博还是被救了回来,但却又变回了那个被掏空了的孩子。整天睡觉,也不会和人说话。尽管阿米尔的妻子多次去和孩子互动,但再多的热情也被索拉博消耗殆尽。
后来有一次也是举办放风筝比赛,阿米尔带着索拉博,让他帮自己拿线,就像小时候哈桑帮自己的阿米尔少年拿线一样,但是索拉博仍然一脸木然。但是随着阿米尔的风筝慢慢飞起,在空中,一点点,索拉博突然动了起来,虽然只是嘴角微微扬起,但还是被细心的阿米尔捕捉到。
被风筝的人。
最近和女友去看了电影版追风筝的人,虽然比小说省略了很多情节,但是我还是感动了好几次,小说中的哈桑说的”为你,千千万万遍!“被改成了”为你,追一万次也可以“,但就是这样,也让我感动了。而且出于意外的是,我觉得小哈桑和我弟弟脸型好像,看到他也让我想起了弟弟,他们都是那么认真的人,对待自己的朋友,而且咧嘴笑的感觉也很像。
整篇下来,想记录下来几点。
看过小说再去看电影比直接看电影好太多,里面的细节甚至包括一个表情,都可能在小说中用了适当篇幅描写,如果不看小说,可能会觉得很多地方是多余。小说中的索拉博入境遇阻时自杀的情节没写,其实是很重要的镜头,但电影中略去了。还有哈桑小时候被阿赛夫强暴的那段,女友当时以为只是阿赛夫在对着哈桑撒尿。
哈桑对朋友的忠诚
阿米尔小的时候内心活动描写很真实,和我小的时候一些内心出奇相似,那些小孩子心里的爱恨情仇
当然,还有战争对人们生活的践踏
好了,我会怀念这个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