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

最近被同事连夜追剧的举动感染了,也加班加点看完了这部热播的电视剧《破冰行动》,编自震惊全国特大缉毒案件,故事原型的“雷霆行动”以出动海陆空方式“围剿”制毒村,剧情特别紧张,演员也很在线。

其中有个李飞和蔡队审讯毒贩的剧情片段非常有意思:麻子和大虾都是毒贩集团小成员,抓到时没有贩毒相关证据,对于摸清毒贩集团起不到重大作用的,如果都严防死守保持沉默,是都能轻判的,可是警察有很大可能从他们审讯中得到意义重大的供述,于是展开了机智的博弈。首先第一步,警察把他们放一起,告诉他们可以给其中一人可以无罪释放的机会,看谁能把握好,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并且用一个硬币让他们猜正反面以制造紧张的气氛,让他们产生不信任和猜忌。再把他们分开审讯,两人都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审讯室在发生什么,就会想他会不会供述?我要不要供述?如果他供述了我没有供述,那机会就被他拿走了?在不断怀疑中,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最后都如实招供。

这个剧情片段警方用到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原理,叫囚徒困境。

什么是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一种带有博弈性质的心理活动,体现了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个人主义和道德主义的关系。行为主体面临选择的两难境地时,往往会趋向于考虑相对利己但是不利于集体最大利益的方式。虽然这种困境本身只是属于模型的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护等方面,也会频繁出现类似情况。例如市场化条件下常见的关税战和广告战等,企业家在制定经营策略时更多的是衡量自身的损失最小化,而不是寻求合作以维护集体利益。

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或者说在一个群体中,个人做出理性选择却往往导致集体的非理性。张维迎说:“囚徒困境反映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这就是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矛盾”。郑也夫则提出:“理性的个人加在一起,成了非理性的社会”。

囚徒困境的故事原型讲的是,两个嫌疑犯作案后被警察抓住,分别关在不同的屋子里接受审讯。警察知道两人有罪,但缺乏足够的证据。警察告诉每个人: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刑一年;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八年;如果两人中一个坦白而另一个抵赖,坦白的放出去,抵赖的判十年。于是,每个囚徒都面临两种选择:坦白或抵赖。然而,不管同伙选择什么,每个囚徒的最优选择是坦白:如果同伙抵赖、自己坦白的话放出去,抵赖的话判一年,坦白比不坦白好;如果同伙坦白、自己坦白的话判八年,比起抵赖的判十年,坦白还是比抵赖的好。

结果,两个嫌疑犯都选择坦白,各判刑八年。如果两人都抵赖,各判一年,显然这个结果好。但这个结果办不到,因为它不能满足人类的个体的理性要求。囚徒困境所反映出的深刻问题是,人类的个人理性有时能导致集体的非理性--聪明的人类会因自己的聪明而作茧自缚,或者损害集体的利益。

囚徒困境产生的必然结果,不以个人的意志而转移。

只要事关到人性抉择,我们几乎都会把当事的对方架上带敌意的对立面,巧的是,对方也是这样想的——美化自己的意图,同时又丑化对方的动机,这叫镜像知觉。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囚徒困境的场景,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了同一条街上的水果摊和楼下紧挨的便利店,有时会展开的价格战…

你可能感兴趣的:(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