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

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按照绝大多数人的心里,对于人才的标准都是按照自己本人的标准量身定制的,一般一个人自己是什么样子,就觉得人才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所以按照这个逻辑观察下去,人才都不会觉得自己是个人才,他会认为自己是个天才才对。你看,这就是人性……。很无奈。尽管对于人才这个话题,在标准上大家很难达成统一,比如学历、家庭、财富、事业成就等等。但是曾经很有名的一个企业家史玉柱说了一句话,我很受启发,甚至觉得这是判断一个人是不是能够称得上人才的一个很好很客观的标准。他说人才就是“你让他做一件事情,他做成了。你又让他做一件事情,他又做成了。”很简单很朴素的一句话,但是说的确实很有道理,仔细体会其中蕴藏着很深的哲理。这个标准从本质上来看其实就是结果导向。

之所以我觉得史玉柱这句话恰到好处的给了人才一个很好的标准。是因为当任何的事情到最后都归结为一个结果的时候,这个事情就变得再简单不过了。我很喜欢电影里叶问说的那句话,功夫就是一横一竖,对的站着,错的躺下,什么门派套路到最后都不如一个结果来的简单方便。很多人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往往很容易先一上来就做一个价值的判断,然后用自己的逻辑判断这事到底靠不靠谱,往往到了最后,得出的结论都会是这事肯定不靠谱,然后就心安理得的把它给否定掉。现在我们就会发现,在自己的高度没有达到一定程度的前提下,过多的思考甚至和别人去口水战没有太大的意义,当你不去做或者没做成的时候,是没有资格去讨论对错的。

而在职场有一个常见的逻辑则是,这份工作不适合我,这个领导太傻叉太弱智了,这个公司不太有前景,这个行业不行。不过我自己是个人才,只是被大环境给埋没了。刚才只是在解释为什么看上去不像的原因。这种情况应该很常见,我想大部分人应该都遇到过,但是从结果来看的话只能有一个解释,其实你自己并没有自己想的那么优秀。所以有的人就很好,会很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水平和层次,然后他们就不会那么的好高骛远,当然他们也没有突然变得好起来。只是在发生同样事情的时候,他们的心态就会好很多,然后接受这个现实。而有的人则会时常抱怨和自怨自艾,但是这部分人到了最后也没能让自己的境遇变得好起来。也有一些人停止了抱怨,努力开始改变自己,到了最后即使物质和精神生活没有多大变化,但至少心态好了很多。生活其实就是这样,看上去残酷,其实也不是毫无办法。

在朋友圈看到一篇关于领导力如何养成的文章,看完以后觉得很有道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又觉得哪里其实不对。又看到一些刚毕业的人朋友花钱去做什么领导力培训,然后我又问很多人,为什么不要当领导?然后他自己也不知道,就跑去开始思考,到最后也没能思考出一个明确的结果出来。最后我猜测。这些人之所以喜欢当领导无非就是为了可以不干活拿更多的钱。这个价值判断真的很坑爹。一个人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的时候就想着去当领导,能领带什么呢?领导一比自己还无能的人吗?领导力只能是在平时的工作中锻炼出来的,你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问题,自然就是领导。而培养领导力的唯一方法就是多干活,多做事。还得是带头干活。

真正的勇士一定是认识到了世界的残酷,依然很坦然的笑着面对,依然对生活充满热爱。所以最后再说一点开心的事情,其实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唯一的问题就是去发现自己是哪方面的人才。换句话说就是,他可以做成事,只是不知道能做什么。所以人生的前三十年,最重要的事情是发现自己。情商包括五个方面:第一个就是自我认知,第二个是自我调整,第三个是自我激励,第四个是同理心,第五个是社交能力。所以先做好第一个,自我认知。这是一个基础和前提。很多人第一个都没有做到,就跑到后面又是激励又是社交,觉得自己认识了一大堆人,最后一事无成。

最后说一个事实,顶级人才都是全球定价的,次级人才全国定价。大家可以照着这个标准去给自己做一个判断。

你可能感兴趣的:(究竟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