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

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_第1张图片

印象里,好像已经很久没有人郑重其事说“三八妇女节”了。

取而代之的,

是“女生节”“女神节”“女王节”这些看着让人想花钱的字眼。

当然,这基本上都是商家的噱头,

毕竟,要有个由头诱惑你消费,

至于“妇女节”?

除了显老,还有什么作用?

更何况,还有“三八”二字加持。

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_第2张图片

其实,在我看来,

3月8日,本来就是一个庆祝女性争取权利、在各领域做出贡献的日子,

“妇女节”有什么不能正视的呢?!

毕竟,在司法解释中,

14岁以上的女性,就被称为妇女了哦!!!

不过还有个小问题在这里需要给大家科普一下,

那就是,“三八”和“三八节”的命名,纯属巧合。

再进一步说,

“三八”是咱们的土特产,

“三八节”是舶来品。

“三八”这个说法,在台湾很流行。

朱介凡在《台湾礼俗之特彩》说:俗谓素性生硬,作事乖张,叫“三八”,也叫“半头生”。

不过,这个词,真正考究起来,还是来源在咱们内地。

刘福根博士在他写的《汉语詈词研究》里,梳理汉语骂人的话,收录了“三八”条目。

他认为这个出处是元代元怀的《拊掌录》:

说宋朝时,寇准镇守北方,有一个门客叫魏野。

当时北方有一个漂亮,但举止很乖张生硬的妓女,被人送外号“生张八”。

一天,生张八也到寇准府上参加聚会。

寇准高兴,就要求魏野作诗助兴。

于是,魏野就写了这么一首:

“君为北道生张八,

我是西州熟魏三。

莫怪尊前无笑语,

半生半熟未相谙。”

魏野因为排行第三,自称“魏三”。

“三八”的称呼就简化来自打油诗里的“魏三”、“生张八”。

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_第3张图片

后来,宋代南迁,很多俗语俚语就传到了闽南、台湾一带,

成为台语里对女性举止轻浮,做事鲁莽、疯疯癫癫、不够庄重、到处八卦的贬称。

怪不得之前经常在台湾电影电视剧里看到!!!

近些年,随着两岸交流的增多,

“三八”这个称呼,又慢慢回流到内地,流传开来。

另外还有一个说法,

指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刚被迫开放通商口岸时,

只开放外国人每月8号、18号、28号可以进城,

其他时间必须待在城外特定区域居住及限定与中国特定商贾进行交易,

因此好奇本地人称呼外国人进城为“看三八”;

而有时候这些外国人横行霸道,

老百姓恨的牙痒,就说:

“三八鬼子”来了!

于是,“三八”就成了行为不端的人的代称。

嗯,其实还有个说法,来自《黄帝内经》。

但我觉得稍微有点牵强,大家听个笑话吧。

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_第4张图片

《黄帝内经》有句话叫“女七男八”。

说的是女性的生命周期数是7,每7年体现一次大变化;

而男性的成长周期是8,也就是每8年有一次生长变化。

女人三七(21岁)的时候,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男人三八(24岁)时,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也就是,到这个年纪,男女的发育基本差不多了。

而如果女人三八(24)时,那就发育过头,

成了性格乖张的男人婆啦。。。

是不是感觉够扯~~~

至于三八国际妇女节,

设立国际妇女节的想法是最先产生于20世纪初,

当时西方国家为了钱不要命,工作条件恶劣,

于是各种罢工抗议不断。

1857年3月8日,美国纽约的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

这件事,促成了两年后的3月第一个工会组织建立。

接下来的数年里,

几乎每年的3月8日都有类似的抗议游行活动。

而在一战前,欧洲的妇女们也于1913年3月8日走上街头,通过举行和平集会等形式反对战争。

联合国从1975年国际妇女年开始,每年于3月8日举办活动庆祝国际妇女节。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将3月8日定为妇女节,并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

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_第5张图片
1951年,北京市举行国际妇女节庆祝大会

这个,就是关于“三八”和“三八国际妇女节”的全部巧合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我们一边骂人“三八”,一边还过“三八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