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亦辛
作者简介:80尾电影爱好者,非资深影迷,影评人。心灵画手中的另类,有毒的二次元老司机。
就在隔壁家吒儿持续发力的时候,我们看到同期上映的港片大多是资质平平,始终没能冲破瓶颈。
但我本着期待港片成功破局的心态,还是想要试着来一次院线淘宝,于是一番思索之下,我相中了保持沉默。
这同样是一部排片稀少的电影,如果再晚一两天,可能就擦肩而过了。
说真的,我是冲卡司选择的这部影片,灵气周迅搭档吴镇宇、祖峰两大实力派,这么一套卡司看着就带感,若运用得当故事富有深度,铁定王炸。
但事实证明,还是我想的有点多,当我坐在空荡荡的影厅中为自己的冲动买单之后,我选择带着沉默走出影院。
深度缺失与法理背景的差异
影片讲述歌星万文芳在香港演出遭人刺杀,嫌犯是名年轻男子。
律师端木兰(周迅饰)接手这个案子,在查案的过程中,发现担任该案检察官的正是自己的昔日恋人吴正为(吴镇宇饰)。
同时,端木兰在深入调查中发现这起案件疑点重重,于是她来到男孩家中寻求真相,由此,她开始陷入一系列凶手制造的麻烦中。
如果要给这部影片的症结做下总结的话,我想首当其冲应该是深度不足。
尽管本片所选择的是律师和庭审交锋,很巧妙的避开了套路成熟,却暂时无法找到出路的刑侦视角。
律政题材犀利、冷酷的风格,搭配依靠假想以及回忆、插叙所打造的类罗生门效果。
原本还挺抢眼,但由于案件本身并不烧脑,从而在影片进度过半的时候随着庭审的告一段落而草草收尾,这样一来观感上先输一招,观众往往更需要一个扣人心弦的烧脑剧本。
紧随其后的问题,则是由于内港两地陪审团制度不同所导致的缺乏同理心以及代入感,这一现实层面的问题实际上又给内地观众和影片增加了一条代沟。
外加故事的框架以及叙事的选择,使得影片必须全力侧重香港陪审团制度的还原,而不是像《十二公民》那样相对讨巧的虚化陪审团背景,还能从观点上实实在在接一把地气。
一番对比之下,本片的庭审戏看着颇有些形而上了(这也可能是我不懂香港法理理念吧)。
如此一来结合小体量作品的篇幅来看,并非唯一重点的庭审戏除了吸睛不足之外,还有一点内伤的感觉。
多元格局中的自我迷失和设定的紊乱
简单刨了刨法理层面的问题后,再来看看本片的情感层面吧,说实话,我觉得周可导演的话剧执导功力是不错的。
庭审过程充满话剧的观感,戏剧性的预示感很强。
但这恰好是给案件设定的内伤上撒了把盐,预示性过强导致原本针锋相对的庭审好戏。
但这不仅没能将两位律师的人设做出进一步升华,还让案件审理落了一个非常平庸的收尾,和了一把差强人意的稀泥。
再说整个剧本给我的感受吧,它包容的元素着实不少,是我喜欢的多元杂糅类型。
法理、亲情、爱情、伦理甚至人文,都包含其中,任意挑选1-2个作为主题诠释好了,就能来个王炸,岂不美哉?
但是太可惜了,从转折生硬到元素的开发脱力等毛病基本犯全了。
我想这可能是导演野心大于把控能力(也可能是我对戏剧性有什么误会吧)。
具体来说就是导演诚然把案件、情感、伦理等元素做了串联。
但做的都只是表面阐述,并没有由表及里深度剖析,加上结尾处的转折生硬,演员的发挥稍欠说服力,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故事的处理过碎和电影语言的表达不足,这背后包含的恐怕是从舞台到光影间的距离和创作初衷的迷失。
我个人认为与其在混乱的概念中纠缠不清,还不如取舍一番,顺着案件的核心去糅合相应的主要元素,分清主次也就不至于含混不清了。
结语
设定上的太多弊病注定导致该片的疲软,但不难看出其创作初衷的善意——原生家庭的缺失。
想想还是对周可导演的良苦用心挺感动的,希望周导能够早日走出从舞台到电影的困境吧。
此番败局已然注定,搁置了3年的片子,本已缺乏热度,还要在上映周期内对抗吒儿和速激的共同挤压,那恐怕是真的惨烈了。
想到这里我还是保持沉默,带着对香港电影的遐想期待破局之日的来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