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

#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_第1张图片

阅读对象:1)对便签法使用方法非常自信的人;2)对便签法使用不是很顺手的人;3)对便签法使用方法存在误区的人;

阅读时间:10-15分钟

我们从小时候开始读书,掐手指和脚趾,算算也读了20几年的书。为什么我们读书的时候会有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之分?为什么要分等级?等级的目的是什么呢?先卖个关子。

01 你的学习段位是多少?

我们知道在围棋、象棋、跆拳道中是有“段位”一说的,是级别的一种表现方式。你可以通过努力、PK,由低段位升至高段位。那学习有没有段位呢?

赵周老师依据“以知识为中心”和“自我导向”的两种学习方式,把学习者分为三类:

1. 初级学习者:只精通以上两种学习方式的一种

2. 高级学习者:可以在这两种学习方式来回切换

3. 学习促进者:以“教”为学的方式,通过教会别人而深刻掌握某个知识。

以我的认知,我将学习者分为四层和四个角色:

1. “小孩”——初级学习者:“以知识为中心”

特征:

1)倾向于把书本当成权威,认为学习的主要任务是从书中的材料找到正确的答案

2)只关心这本书说了什么,传递了哪些显而易见的知识

3)倾向于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认为学习的成果就是拿到证书;

4) 把浏览知识的数量当作学习的收获,他们通常会给自己定计划一年读多少本书(排除那些不以阅读量为傲的牛人)

2. “成人”——中级学习者:自我导向的学习

特征:

1)会先判断自己读这本书的目的

2)会带着问题去读这本书,以此提升自己的能力

3)会链接自己过往的经验,会思考自己如何去应用和实践

4)会带有“批判性”的拥抱新知,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3. “匠人”——高级学习者:深度解码的学习

特征:

1)把学习材料作为一个观摩与研究的范本来分析

2)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解码”的浅层次是“理解”书中直接传递的知识,而“解码”是深入了解其原理、过程、假设条件等。就像匠人精神,一定会去研究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

4. 学习促进者:成人学习的最高境界。

“自我导向的学习”和“深度解码的学习”的唯一差别:前者有可能只能解决当下某一个问题,而后者抓住了事务最本质的底层规律,即“临界知识”,可以解决一系列问题。

赵周老师根据大家做的第一次作业,重点阐述便签法“I-A1-A2”的误区和标准。

02 重述知识:【I】的误区与标准

我们在写【I】便签-重述知识的时候,有可能犯的错误(我也有):

1. 简单粗暴:将原文的内容直接进行缩减,这就像读书的时候写作文,字不够就加很多形容词、语气词、助词等。现在只是相反操作,这叫“举一反三”。

2. 归纳提炼:这也是读书的时候养成的“好习惯”,将某些句子进行归纳提炼成关键词或关键的一句来表达。

所以,【I】便签常见的误区:赴会旧知

如果你在【I】便签上写下的内容,在没有读原文之前就已经知道,那就是“赴会旧知”,即用旧知赴会新知,以为自己看透了、读懂了。想想也是,如果只是将原文的内容进行缩减版的“重述”,那似乎没什么了不起的。所以,【I】便签真正的价值:界定新知和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简单的说,能够识别旧知与新知之间的差异,从原有的内容中找到新的提醒、新的要素、新的论证。

如何才能具有识别差异的能力?这就需要打开新旧知之间的通道,从多个维度识别新知和旧知之间的区别。采铜《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中提到可以从以下四个问题思考:

1.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已具备了哪些相关的知识?

2.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我又学到了哪些新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原有知识构成了何种补充或者挑战?

3.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且这些东西我通过简单的探索就可以了解?

4. 针对当前的学习材料,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无法轻易的获得解答,同时又有价值成为我长期去探索的问题?

【I】便签的内容看似很简单,但绝不是单纯的重述知识而已,我重塑【I】便签思考的流程

#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_第2张图片
【I】便签流程@Ricky

【I】便签:重述知识的标准

1. 诠释:基本是自己的语言,没有直接用原文文句

2. 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解读准确

3.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当

4. 致用: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03 内化知识:【A1】的误区与标准

【A1】便签常见的误区:

1. 泛泛而谈。比如,”总之…...“,"很多…..."这样概述性的句子,而不是具体的一个事件和案例。

2.【A1】的内容要与【I】 重述的内容相匹配,如果【I】中没有提到的内容,【A1】就不用画蛇添足。

【A1】便签思考的流程:

【A1】便签流程@Ricky

1. 寻找经验:在大脑的记忆中寻找跟学习材料相关的所有类似经验

2. 匹配【I】便签:从那么多经验中找到能与【I】便签重述知识内容相匹配的一个经验

3. 阐述对应:用最符合原文或【I】便签中写的方式讲出来,做到对应

【A1】便签:内化知识的标准

1. 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可以是成功也可以失败的案例

2.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

3. 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诸要素有明确的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4. 反思:无论想到的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了这个经验,也更深认识了原文信息

04 应用知识:【A2】的误区与标准

【A2】便签常见的误区:

1. 决心泛滥/感慨万千

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我小时候住医院,由于太调皮,总是惹事,居然在医院写了我人生第一张“检讨书”,内容早已忘记,只记得跟医生表N多决心。在我们的基因里,还是习惯表决心多过行动。

2. 跟【A1】一样,如果【I】中没有提到的内容,【A2】也不用提及。

【A2】便签思考的流程(基于【A2】便签的标准):

【A2】便签流程@Ricky

1. 制定目标:在写【A2】前,先规划目标,目标需符合SMART原则

2. 规划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谁?在那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

3. 拒绝原文:如果原文中已经有具体的步骤,你就不能“赤裸裸”的当个搬运工,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写具体的行为步骤

当我们写【A2】的时候,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件事对我有多重要?如果对现在的我而言不重要,就可以不用写【A2】标签。如果重要,就先定一个目标,然后才规划行动。


我看到群里还是有很多伙伴对于【A1】、【A2】与【I】需要匹配这个问题,不是很理解,我用金字塔原理来说明。

01 金字塔原理长啥样?

#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_第3张图片
金字塔原理@巴巴拉·明托

关于金字塔原理的来源,我就不再赘述了,有兴趣的伙伴可以看巴巴拉·明托的两本书《金字塔原理1》、《金字塔原理2》,但需要有心理准备,很烧脑。

上图就是金字塔原理的结构图,“G”是论点,也就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A"、“B”、“C”相当于是分论点,即每个段落的论点或中心思想;“A1...”、“B1...”、“C1...”相当于是论据,分别支撑"A"、“B”、“C”三个分论点的。金字塔的结构之所以严谨,是因为它具有四个特征:

1. 论点先行。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先说观点”

2. 上下对应:“G”能概括"A"、“B”、“C”论点,而"A"、“B”、“C”能概括“A1...”、“B1...”、“C1...”;反过来,“A1...”、“B1...”、“C1...”是可以支持“A1...”、“B1...”、“C1...”观点,而"A"、“B”、“C”又能支持“G”,即“上下对应”。

举个栗子:

#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_第4张图片

这个图的内容不符合“上下对应”,假设“影响身体健康”是分论点A,“思想负担重”是无法支持A的观点,如果把A改为“影响身心健康”就可以了。

同理,我们可以把【I】便签当成金字塔的“G”,【A1】、【A2】便签当成金字塔“A”、“B”,【A1】和【A2】便签就是支持“G”的两个分论点,即经验和行动,所以要做到与【I】便签的匹配。

今天这讲,刷新了我对便签法的认知,但我按照自己的理解,更愿意把【I】-【A1】-【A2】转化为”【D】-【M】-【O】“

【D】:Difference 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差异

【M】:Match 在大脑中找到与【D】相匹配的成功或失败的经验

【O】:Objective 目标管理,先订目标,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行动


尾声:

训练营的周期很短,最近又接连出差,做项目,所以,进度严重滞后(其实今天已经第4讲了),哈哈。不过,学习是自己的事,进度条应该在我手中。

我是Ricky,一位扎根于学习、培训与人才发展领域的“三栖”奶爸。Ricky@知乎,公众号“正经胡说Ricky”,微博@培训力行者Ricky。用胡说的方式讲正经的话题。

正经胡说Ricky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学习法训练营# 02 便签法使用说明书“金字塔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