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

据统计,全球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这些长寿企业的出现绝非偶然,工匠精神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说到工匠精神,我第一个想到瑞士手表,小小的机械表壳里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个顶级表匠全身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块,这样的一丝不苟,让瑞士手表成功地从日用品变身奢侈品,百年不衰;还有德国厨具,食材不论果、蔬、肉、骨,撕、拉、拔、削、剁;形状不计方、条、圆、扁、片、块、丝、角等一应俱全,感觉德国主妇不是在做饭,而是在做化学实验。

其实,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人们应该很熟悉《庄子》中就记载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厨师给梁惠王宰牛,他的手所接触的地,肩膀所依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和音律的。他凭精神和牛的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依照牛体本来的构建,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十九年了,他的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锋利。每当碰到筋骨交错很难下刀的地方,他就小心翼翼地提高注意力,视力集中到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霍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庖丁解牛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做任何事要做到心到、神到、就能达到登峰造极、出神入化的境界。

曾听到一件事:有一个人去德国出差,在研讨会上领到一支包装精致的水笔,打开后有点像国内的签字笔。回国后他将水笔作为礼物送给了正在读高中的侄女。侄女打开盒子,把玩良久,突然大呼小叫起来:“哇!九国文字的说明书耶!”果真!德英法意奥中俄日韩,除了这个,还有九种语言的承诺书,承诺终身保修,墨水用完了、笔尖磨损了、零件损坏了,只要你愿意寄回,随时免费保修包换。也就是说,这支笔你想用几年就用几年,一直保修到你不想用为止。而国内现在很少有人用钢笔了,学生时期只有小学阶段用钢笔,上初中、高中、大学都在用签字笔。钢笔和签字笔就象快餐食品一样,都成为一次性的,坏了就扔。记得有一次我整理孩子用坏的几支钢笔,想找个地方修一修,同事笑话道,这种东西哪儿会有地方修!而上海有一位专业修笔匠,他从17岁开始钢笔修理行当,至今已有65个年头,修理了60多万支中外各种型号的钢笔,他的店铺也是沪上仅存的钢笔修理实体店。任何钢笔在他手里,不管笔尖有问题,还是下水出故障,都会犹如变魔术般很快恢复。但如今用钢笔的人越来越少,就算用坏了也是扔掉就是,所以店里的生意并不好。而这位老人的门面房处在繁华路段,不少商人看中这块地方,想高价收购,老人却不愿卖,他说:我就是想留下这点手艺。不知道这位老人会不会是最后一位修笔王,也不知道这门手艺会不会失传。但“手艺人”的内涵和精神却不会变。能够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或者风雨过后看到彩虹的,永远是那些坚持自我、坚守“工匠精神”的人。

从这些故事中,我们不难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套用财经学者吴晓波的话来讲,工匠精神无处不在,渗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做电饭煲的,能让煮出来的米饭粒粒晶莹不黏锅;做吹风机的,能让头发吹得干爽柔滑;做菜刀的,能让每一个主妇手起刀落,轻松省力;做保温杯的,能让每一个出行者在雪地中喝到一口热水……而工匠精神的反面,是追求短期经济效益、“短、平、快”的粗制滥造,只不过,相较于粗制滥造赚快钱,坚守工匠精神更苦更难、也是唯一正确的路。你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因此,工匠精神不仅是一项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

如今工匠精神已成为我国决策层共识,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一个重大信号。所以,不论个人还是企业,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少一些浮躁,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粗制滥造,多一些优品精品,让中国这个制造大国真正实现向制造强国的蜕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眼中的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