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喝哪个?

“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喝哪个?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之中,大多数人都处于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身体疲劳可以籍由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放松。那心灵上的疲劳又该如何是好呢?

“心灵鸡汤”就由此而生,但它是怎么来的呢?

这要从一个名为杰克.坎菲尔德的美国人说起,60年代时,他还在哈佛上大学,学的是当时嬉皮士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中国历史。嬉皮士唾弃成功。这个学士学位确实没有用处。坎菲尔长年在加州当中学老师,眼看大半辈子马马虎虎地过去。到八十年代后期,他欠债十四万美元,每天靠面条过日子。45岁生日时,他用一张大纸。画了张一万美元大钞票,挂在墙上,盯着看。

紧盯目标,果然有用:他后来每次演说,说到这里,感动万分。“上帝伸出手来,拍了一下我的肩膀”。这种事,西方人叫做“灵感”,中国人叫做“福至心灵”。总之,从那天开始,他决定开始做个励志书作家。书写好了,大约100个小故事,都是让人激发志气,有所作为,天天向上的。想到奶奶熬鸡汤给他治百病,于是书名取为《心灵鸡汤》。

“充满知识与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心灵鸡汤是一种安慰剂,可以怡情,作阅读快餐;亦可移情,挫折、抑郁时,疗效直逼“打鸡血”。这也是“心灵鸡汤”风靡不衰的原因。

大众化口味,励志化包装,快餐式文本,无需动脑就可脑洞大开。当前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味十足的“语言艺术治疗”。

例如:

“与其抨击丑恶,不如发现美好。”

“留一片空白,随时浓墨重彩。”

“敏感忧伤和沧桑深沉都不是这个年纪的事情。”

“有些故事教会你感恩,启发你奉献,却不会告诉你,很多事情可以争取,可以改变,也可以有另一种结局。”

“不要羡慕别人,你的劣势可能是你最大的优势。”

“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喝哪个?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可是,类似上面的鸡汤喝多了,也难免会让人产生“审美疲劳”,励志的话听多了反而会让人反感,大道理听多了也会腻,就像好吃的东西吃太多也难免让人反胃,食物是如此,“鸡汤”亦是如此。

“十碗鸡汤,不如一碗砒霜。”

“心灵砒霜”又被人们称为“毒鸡汤”,有一部分是“哲理型”:《阅读5分钟,可能改变你一生!》、《人生不得不学的20句箴言》。还有“科普型”:《学会这些,可以长寿百岁》、《太可怕!这种水果别这样吃》。

这些都是一些比较低俗的,只是为了博人眼球的“毒鸡汤”。还有一种是让人认清楚现实的“砒霜型”

例如:

“转角一般不会遇到爱,只会遇到乞丐。”

“你以为只要长得漂亮就有男生喜欢?你以为”只要有了钱漂亮妹子就自己贴上来了?你以为学霸就能找到好工作?我告诉你吧,这些都是真的!

“我这张脸只要遮住两个地方就完美了!一处是右半边脸,另一处是左半边脸。”

“对今天解决不了的事情,也不要着急。因为明天也可能还是解决不了。”

“当你觉得自己又丑又穷,一无是处时,别绝望,因为至少你的判断还是对的。”

大家感觉如何,至少在我看来,我觉得“砒霜”相对来说“鸡汤”更加能打动我的心灵,虽然不是对未来抱有希望的那种,而是认清现实的继续生活。

那么“心灵鸡汤”变成“毒鸡汤”的原因又在哪里?

当你遇到挫折难以从消极的情绪中走出来,陷入思想的困局难以自拔,这就需要“心灵鸡汤”来帮你解惑,指点迷津,弥补心灵上受到的伤害。但是,一个看的鸡汤过于多,而在行动上却无济于事时,就会觉得这些鸡汤都是骗人的,现实状况中有什么用么?就完全忘了它的初衷是用来干嘛的。

之后,随着人们的自我实践感到它并不是全能和人们相互间的嘲讽,就转变为“毒鸡汤”,它就从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就好比一个孩子压力大,周围的环境又无法与自己想要一心一意、心无杂念地学习相融合,会让自己的内心受到不公、不平,甚至产生一种无力感的时候,就需要什么支撑一把,找到一种心里的平衡,但是有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的脆弱,所以,只能带点自嘲的说“干了这杯毒鸡汤”继续努力。

“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喝哪个?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所以无论是“心灵鸡汤”还是“心灵砒霜”,都只是对自己心里潜意识的一种暗示,到底能不能起到作用,则还是要取决于你自身的努力,天上掉馅饼?不存在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灵鸡汤”或“心灵砒霜”,喝哪个?)